泉源网

「快」就是「好」吗?

[ 8426 查看 / 0 回复 ]

徐敏雄

进入四月了,每年到这个时候研究所的学生就会陆续开始寻觅他们的指导教授。在每个研究生的心中,「理想指导教授」的考量标准不尽相同,有的希望自己的指导教授是学术界大老或大师;有的人希望指导教授可以帮助他在最快时间内完成论文,以便取得学位毕业;有人学生比较在意与自己沟通和互动关系的学生;当然也有很认真,真的想学东西的研究生。

每当有同学来找我,希望请我帮忙他撰写硕士论文时,我都会希望先跟他们说明白:我对硕士论文会有一定程度的要求,没有达到标准不能毕业,也因为这样,他们可以努力「希望」两年毕业,但没办法「要求」两年毕业。

另外,我也会跟同学提到:我不会像有些老师一样,为他们订定论文进度,或直接给他们一个题目。在修课阶段里,我对修课同学的要求很多、很严,目的是在帮助他们打下比较扎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可是到了撰写论文的阶段,我则是会将主导权全数交给学生,因为我觉得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无论是安排论文进度或寻觅论文题目,都应该可以学习自己规划与完成。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学生们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不要只是「撰写论文」而已,还要经常思考这样的论文主题跟自己的生命有什么关系?论文题目能否先感动自己?我很期盼,透过这样严谨的学术训练,以及深刻的自我反省,每个研究生不仅能够学会自我反思,也能够好好体验撰写论文过程的甘苦,珍惜身旁相互扶持的亲人朋友。

但是我也很清楚在多数人的价值观里,赶快毕业才是正道,「拖」得越久表示自己能力月差;进入社会的时间越晚,所能赚得的钱越少。就像以前念大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在做传销的同学,月入三十万,但是平时很少看到他出现在课堂上或学校里。很多人很□慕他的高所得,但我心里想的却是:想要赚钱,毕业以后机会不多得是吗?怕的是踏出校门之后如果还想进修,或跟一群好同学分享讨论,机会就很难获得了!

前几周跟教会的一个就读大学一年级的弟弟聊天,我问他现在修多少学分?他告诉我「二十五学分」。我听了吓了一跳,问他为什么修这么多课?他说:「学长告诉我们,大三以前最好把课修完,大四就可以去补习或专心准备研究所」。听到这句话,我心里马上浮现一个疑问:「研究所或其他考试的科目不就是大学所学的科目吗?为什么时间与金钱花下去了,却没想好好把这些东西学起来,还要额外花大笔银子去补习呢?」另外,一旦修这么多课,哪还有时间去参加社团或体验其他的大学生活呢?

事实上,不仅是大学生活如此,每个人每一个生命阶段也都是同样的道理,走过之后,就很难再回到过去相同时光里。但是社会上主流的价值观却是「快」就是好,「有」就可以,至于内容、品质却很少人会在意。这有点像出国旅游或逛博物馆,有些人在意的只是在特定的景点拍几张照片,有些人则会细细体会异国生活的内涵或博物馆里头不同展场的悉心摆设。表面上这两类观光客都出过国或参访过博物馆,可是对他们个人来说,内容的丰富度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假使出国观光的时间为期一个月,我们或许可以说,前一种观光客虽然有表面的照片证明他们到过某地,但实际的生命经验却是空白;至于后者虽然得花费比较多心力,但是他们旅游的每一个时刻却都是真实且丰富的。

也因为这样的体会,我很期盼无论是大学生、研究生或已经出社会的人士,都可以好好把握生命中每一个时刻,认真地去体验每一个时期发生在自己生命中的人事物。因为文凭或照片只能证明我们在某一个时间点曾经出现在某个地点,这些文凭或照片能否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或记忆,端视在追求这些文凭或拍摄这些这片的时光里,我们是否认真地在体验身旁发生的点点滴滴。

来源: 信望爱
最后编辑quanyuan 最后编辑于 2009-12-02 00:22: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