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崛起的根源——大国崛起信仰版

[ 8727 查看 / 0 回复 ]

曼德

《大国崛起》中所列举的国家中,葡萄牙、西班牙因为基督教(天主教)的巨大影响而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和全球贸易,荷兰、英国、美国受到新教尤其是其中的加尔文主义的影响而发展了资本主义、建立了民主政治,而这三个国家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大国。其他的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正是由于缺乏新教的影响才在发展道路上坎坷崎岖甚至成为军国主义、专制国家。
  
  《大国崛起》第一句话写到:“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把人类的现代史的开始归结为地理大发现,又把地理大发现的原因归结为贸易(香料)的需要和几个君主的推动。
  
  而我们要说的是,《大国崛起》开篇以1500年起首,实际上这就是西方宗教改革的发端时间,1517年马丁路德就贴出了著名的《95条论纲》,掀起了宗教改革的狂飙,所以整个大国崛起的过程也就是基督新教在全球发挥作用的过程。1500年前,基督教在全球传教的热情和航海时对上帝的信心,是地理大发现的最主要动力;1500年后,基督新教“积极入世”的倾向、信仰上的个人主义和教会对国家的影响,促成了荷兰、英国、美国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
  
  著名法学家贺卫方在评价《大国崛起》时指出:“制作者用了浓重的笔触描绘了制度在推进一国富强过程中的巨大作用,然而,制度背后又是怎样的因素?制度是否只是形诸于书面的规范?为什么在许多地方,规范很多而秩序却很少?为什么近代以来那么多的国家制定了宪法,确立了权力分立原则,也规定了公民所享有的广泛的权利,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宪法与事实各归各?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偏偏是英国、荷兰这样的国家,连部成文宪法都没有,却能够实现事实上的宪政?”而我们所要揭示的就是宪政、制度、技术、生产力等等背后的信仰因素。
  
  让我们延着《大国崛起》的各国顺序、每个国家中的历史顺序来解释基督新教在各国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来探索何为大国崛起的源头、基石和根本。
  
  1。葡萄牙
  《大国崛起》在描述葡萄牙的地理大发现时归功于恩里克王子。我们要揭示的是,他是个终生未婚、在萨格里什苦修了45年的圣徒,他的远航事业最大的目的是宣教、并寻找传说中东方的基督教“普莱斯特•约翰”的国家,从而与之夹击北非的穆斯林。 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那些驾着漏水的破船,吃着发霉的食物、甚至蛆虫、老鼠,喝着变质的臭水,没有航海图,为看一眼新海岸的模糊轮廓就离家漂泊数年的航海者,他们唯一的信靠是对上帝的信心。
  在《大国崛起》中也证明了:“1498年5月,经过四年的生死考验,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的船队终于抵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港,。。。。。。当印度人问他们到来的目的时,达?伽马很简练地回答说:“基督徒,香料”。这正是葡萄牙孜孜以求的目的,经过近一个世纪的艰难探索,恩里克王子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2。西班牙
  《大国崛起》重点在哥伦布和资助他的伊莎贝尔女王身上,但哥伦布宣教的热情和对上帝的信心没有揭示出来。实际上,除了经济动机外,哥伦布作为一名基督徒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相信基督命令把福音传给万民,就像他在第一次写给国王费迪南德和伊莎贝拉女王的报告中表明的,他希望履行基督的大使命。在信中,他写道:“让基督在地上喜乐如同在天上,为了如此多民族(土著人)至今仍然失丧的灵魂将得到拯救之前景。”他也相信基督所说的末世来之前福音必要传遍天下万民(马太福音24:14)的基督徒的大使命。因此,航行至基督教未被认识的异域,不仅是他对传扬福音的基督徒使命的留意,也是他对上帝要完成对整个世界计划的一种信心。
  
  哥伦布是一位有强烈基督徒信念的人,这一般不为人知。塞缪尔•莫里森这位知名的哥伦布传记作家指出,这位探险家在执行任务时总是说,“我将要做的是奉三位一体之上帝的名”。他的第一次美洲之行的日记上一开始就写着“以我们主基督耶稣之名”。当他第一次踏上新大陆的土地,,他“把感恩归于我们的主”,这是他儿子费迪南德的说法。在他一份现存的手稿中说明他第一次美洲之行是为三位一体的上帝所激发的。他有固定的灵修祷告生活。他将基督十字架留在他曾涉足的每一个岛屿作为标记,而且他把第一座发现的岛屿命名为圣萨尔瓦多。他的信函通常以XPO Ferens(披戴基督的人)署名,这是他的名在拉丁文中的意思。


  这位基督徒男子汉的决心,使他发现了新大陆,并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排山倒海的影响。这个发现扩大了基督教的地理疆域,因为有很多美洲印第安人悔改归信了。

  《大国崛起》在描述葡萄牙、西班牙的衰落时,也没有揭示出信仰的因素。因为两国天主教的教义,无法产生勤劳节俭、视工作为天职、尽力挣钱尽力省钱尽力捐钱的资本主义精神以及现代民主政治。
  
  
  3。荷兰
  《大国崛起》简单地将荷兰的贸易发达归根于鲱鱼和造船技术,殊不知,基督新教尤其是其中的加尔文主义对荷兰有着绝对性的影响。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在日内瓦的时候,他的思想迅速传播到荷兰。荷兰很快成为一个新教地区。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把16、17世纪荷兰经济强盛的原因归结为下述事实,即:那个国家的非国教教徒人数众多,基本上都是爱思考、冷静节制的人,并且都相信劳动与勤勉是他们对上帝应尽的义务。”正如《大国崛起》所揭示的市场经济中最普遍的公司制和股票的最早诞生在荷兰一样,没有信仰产生的勤奋、节俭和信任,是很难集资和共同发展经济的。
  
  荷兰共和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宪政民主共和国。荷兰共和国的成立是新教加尔文主义者反抗天主教专制国家西班牙的结果,1581年,由荷兰北方各省组成的三级会议宣布废黜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正式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1579—1795)。尼德兰革命以新教加尔文主义为旗帜,要求信仰自由和自治、独立,终于开启了人类民主宪政共和的先河。
  
  荷兰首相亚伯拉罕?凯帕尔博士是著名的荷兰加尔文主义神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他于1901-1905当选为荷兰首相,任荷兰议会议员三十多年。凯帕尔博士才华横溢,精力充沛。他以加尔文主义为基础,对他的祖国的社会结构进行全面改革,影响涉及几乎生活的每一个层面。由此我们看到信仰对荷兰的影响。
  
  马克斯•韦伯,在他研究清教徒精神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清教徒的伦理观念,是资本主义之所以产生和兴旺的重要因素。韦伯在书中指出,人类历史上,埃及、中国、印度等国家在16、17、18世纪社会财富也曾一度繁荣,像中国还出现过“康乾盛世”,但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呢?反而是在开始并不怎么富裕的清教徒聚集的地方,如荷兰、英国、美国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在这里,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韦伯指出,虽然印度、中国等一度繁荣,但是人们却将财富大部分用在消费支出上,富人花天酒地,几乎没有扩大再生产的动力,而且也没有将经营行为神圣化,所以,当时的伦理观念必然发展不出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来。而崇尚禁欲的清教徒认为,要过造物主悦纳的圣洁生活,就必须要克制人肉体的欲望,更为可贵的是,清教徒将禁欲主义和赚取财富即为天职的观念结合起来,于是一方面拼命挣钱,另一方面严格限制消费,如此社会财富巨增、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
  
  清教徒认为:任何无节制的人生享乐、纵情狂欢,都会驱使人舍弃职守,堕落贫穷,不是纵欲和贪婪积累了财富,而是克制和禁欲增长了社会财富。因为克制禁欲的创业观念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必然会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俭省节约不是不花钱,而是为了把财富用在利于创业的投资和生产上。清教徒们的金钱和时间资本没有被消费而被用来再投资,他们的禁欲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生产的突飞猛进、经济体制的日新月异,导致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这一切,正像韦伯在其书中所说的:“对财富的贪欲,根本就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更不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倒不如说,资本主义更多地是对这种非理性欲望的一种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在这里,贪欲就是那种妄图将财富用来满足肉体欲望、挥金如土的短浅念头。
  
  4。英国
  在这一集里,《大国崛起》中至少出现了三个笑话,那就是对1588年英西战争、1688年光荣革命和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的误读。

  对1588年英国大胜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争,明明片中接受采访的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理查德•哈丁说:“英西战争源于宗教改革。16世纪30年代,英国已经变成了新教国家。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希望英国恢复信仰天主教,接受(信奉天主教的王室成员)亨利八世女儿玛丽的管制。”但画蛇添足的画外音却说:“除了宗教信仰,让西班牙国王挥戈动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英格兰人正在试图抢占和扩大海上优势,西班牙帝国的利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 实际上这主要是一场宗教战争,其次才是所谓的争霸。 
  
  对1688年的光荣革命,明明片中接受采访的英国历史学会主席巴里•考沃德说:“他(詹姆士二世)拥护者中的一些主要成员给詹姆士二世的女婿, 荷兰的一位新教君主威廉写了一封著名的信。他们邀请他来帮助反抗詹姆士二世的统治。此后迅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威廉和平地入侵了英格兰,没有遭到反对。詹姆士的军队在他们到来之前就已解散, 威廉到达伦敦, 詹姆士逃跑. 没有发生战争。”但《大国崛起》却一直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这是资产阶级革命,克伦威尔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而实际上克伦威尔是清教徒的代表,1688年的光荣革命是英国清教徒一个世纪来对国教(天主教)的斗争、博弈和战争的胜利。在这里,信仰的因素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克伦威尔(公元1599~公元1658)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他的信仰决定了他与持受国教(天主教)的国王进行著名的清教徒战争,战争的胜利确定了政教分离、制衡王权的政治体制和废除主教专制、各教会自治平等等信仰自由原则。虽然克伦威尔在局面失控的情况下实行了一段时间独裁,但他对民主政体的贡献是无法埋没的。克伦威尔从不偏激,从未曾接受王位和建立永久性的独裁统治。他的统治通常是温厚宽容的。
  
  克伦威尔胜利的结果使民主政体在英国得到了持续和巩固。(克伦威尔后来经历了挫折,其子继位后失去对局面的控制,查理二世复辟。但是,英国走向宪政的局面在清教徒的抗争下已经不可逆转。)民主势力在英国的胜利对于在欧洲、在美国以及英国先前的殖民地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建立民主政体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英国在世界上只是个弹丸之地,但是民主政体却从英国涌向世界的其他某些范围不小的地区。
  
  在《大国崛起》中说:“牛顿通过自己的伟大著作宣告了科学时代的来临,他告诉世人:自然界存在着规律,而且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实际上牛顿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的后半生就是个了不起的神学家。正是他的信仰使他坚信上帝的规律,并进行探索的。而且根本而言,是基督教推动了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当然,《大国崛起》也对新教的影响提到了片言只语:“工业业革命前的英国,有很多像瓦特家族这样的家庭,在新教思想影响下,开始努力创造财富,追求利润,他们想以现实的成就与上帝沟通,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弄钱是人生的主要之事。”尽管并不是很正确。
  
  5。美国
  在这一集里,《大国崛起》谈到美国的建国是由于清教徒:
  “1620年,一百多名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乘坐一艘叫“五月花号”的船只,开始了前往美洲新大陆的航程。他们漂洋过海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自由的宗教圣地。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 埃里克•方纳:清教徒是英国国教的分裂者,他们成立了自己的教派,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实现宗教理想,而不是按照英国国教的方式。”

  也谈到了清教徒及其信仰对《五月花号公约》这个美国宪法之母的影响。
  
  但是它没有谈到清教徒精神对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督新教对美国宪法和法律、政治体制、人权民主自由、自由市场经济、宗教宽容、信仰自由以及后来的“进步运动”(或扒粪运动)、罗斯福新政对亚当斯密自由经济矫正等的决定性影响。
  
  新教对美国的决定性影响已经众所周知、大多数知识分子也无法否认,古今中外文字也实在太多,除了象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这样的人类经典外,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一两年由中国基督徒于歌所写的《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外交与政治》非常切中要害,拙作《天职》则是从经济伦理角度揭示美国清教徒精神的。
  
  一切正如神学家伯特纳认为:英国和美国这股争取政治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奋斗精神,是新教加尔文主义孕育出来的;而实践这个精神,使它成为具体制度的,也多半是加尔文主义者。”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班克罗夫特(George Bancroft)说:“加尔文是‘美国之父’,不尊敬这份回忆和尊重加尔文之影响的人,就是不知道美国自由之来源的人。”加尔文成为近代历史上最英勇的法国胡格诺派、荷兰乞丐派、英格兰清教徒、苏格兰誓约派和美国新英格地区清教徒之父,他们都以为了良心自由的缘故可以牺牲世界上任何东西而闻名于世。
  
  6。关于第五集 激情岁月(法国)第六集:帝国春秋(德国)第七集:百年维新(日本)第八集:寻道图强(俄国)
  
  我们要说的是宗教改革影响了法国启蒙运动而不是相反,而且宗教改革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不知道比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大多少倍,所以当中国的学者希望当下进行一场”文艺复兴“时,我们却要郑重地要求应该要来的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抑或”新教普及“。
  
  为什么法国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革命、法国的进步坎坷崎岖;为什么德国、日本走向了右的法西斯,而苏联走上了左的法西斯,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进行新教的传播和启蒙,没有使新教个人主义而非国家主义的观念渗透到国家法治秩序和民众观念中。
  
  与宗教改革导致的一连串宪政民主国家相反的是,在文艺复兴兴盛的国家,意大利、法国等欧陆国家,民主共和国却迟迟登不上历史舞台,反而盛行帝国、暴君和法西斯。意大利从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四分五裂,在1870年才成为一个统一的王国。1946年才成立民主共和国。法国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后,却出现了一个混乱不堪、草菅人命、革命恐怖和专政暴力为特征、令文明世界非常尴尬的法国大革命,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出现了革命专制、君主立宪、恐怖统治、自由共和等多种政体,最后以拿破仑的军事独裁、帝制告终。1848年建立了短暂的第二共和国,1870年才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第三共和国。这时距离由新教徒建立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荷兰已经相隔300年了。
  
  实际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宗教改革背后是高抬神权从而也高抬人权的加尔文神学思想,以这个思想为基础,衍发的是英美个人主义、英美法系、代议制民主等等理念,而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背后是无神论的唯物主义,甚至演变为践踏神权、崇拜人体和个性的纵欲主义、无政府主义,以这些思想为基础,衍发的是大陆理性主义、大陆法系、集体主义、直接民主甚至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等理念。
  
  启蒙运动的直接结果就是法国大革命,这是一个抵挡上帝、人性之恶全然释放从而血流成河、当权者一拨比一拨恐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最具有象征意义的莫过于革命者将巴黎圣母院改名为理性殿,也莫过于1794年牧月20日,卢梭思想的实践者罗伯斯庇尔登上最高主宰的圣坛,亲手点燃了象征人的理性的无神论塑像,人不再崇拜上帝而开始崇拜自己和自己的理性。但是,“革命所许愿的启蒙精神被视之等闲,它的人道主义观点也被忘却。暴政风靡着全社会。”正如罗伯斯庇尔说:“没有恐怖的美德,是软弱的;没有美德的恐怖,是有害的。”恐怖淹没了亵渎上帝的法国革命者,罗伯斯庇尔的头颅也被斩下。
  
  亵渎上帝的人类并没有随着法国大革命的隐退而减退高抬自己理性的努力,渎神者从法国人又转移到德国人。黑格尔,这个自诩为启蒙运动的继承人,却成为两个现代左右法西斯主义的深层思想资源,正如对现代西方哲学作出巨大贡献的丹麦人克尔凯郭尔所说:“我在黑格尔哲学前面发抖,就象生命在死亡前面发抖一样”。后来德国的法西斯、俄国的斯大林主义、日本的军国主义的思想资源就来自黑格尔和宣告“上帝死了”的尼采哲学。
  
  马克思也是个黑格尔主义者,而且是个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集体主义者。他唯物、强调经济和物质层面对社会的意义,他比所有建构理性主义者都彻底,因为他呼吁暴力革命、用枪炮来缔造伊甸园。马克思比较喜欢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尤其他喜欢法国大革命,因为这里他看到了巴黎公社和无产阶级专 政的影子,这个高扬人却践踏上帝的革命最终导致人权的沦落和人的生命权的剥夺。当然马克思也喜欢卢梭,卢梭实际上是集体暴力、集体主义甚至社会主义的开山祖师爷,不要看卢梭在反对王权专制时非常革命和激进,但他导致的同样是暴政和对神的践踏,整个法国大革命就是他的政治哲学的实践。  
  
  最后我们的结论是:

  大国崛起靠的不是国家至上、中央集权的国家主义、霸权主义,而是尊重人权和个人自由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

  大国崛起靠的不是技术、发明、生产力甚至制度,而是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的基石;

  大国崛起靠的不是儒家、佛教、天主教、孙子兵法、狼图腾、龙图腾等等,而是1500年开始归正的以被杀的羔羊、“丑陋的刑具”十字架为符号的基督新教;

  大国崛起靠的不是人欲的张扬,而恰恰是对至高无上的上帝的敬畏、尊崇和荣耀。


来源: 信仰之门
最后编辑quanyuan 最后编辑于 2009-12-02 18:44:5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