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施予的挑战

[ 8178 查看 / 0 回复 ]

苏卿


这几个月,电视常出现前两任美国总统,老布希和柯林顿,俩人一唱一和地鼓励人捐款给海啸灾民。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的劝募广告,不仅引起全国民众对此事的关注,也等于向国际舞台暗示,美国并非吝啬,乃要动员国民的力量来救济这次世纪大难的灾民。小布希总统的这个点子确有高明之处。
「施比受更为有福」(徒二十35),耶稣的教导已经成为西方家喻户晓的名言,因此,受基督教影响的文化一向较有乐捐的风气。根据「筹款专业协会」的一份资料,自一九六○年以来,美国人慈善捐助的比例,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GDP)百分之二左右。而每逢危机出现,当年与次年的捐助额还会大幅增加。(注1)
圣经非常看重「给予」的人生态度。例如,旧约盛赞分享的智慧:「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因为日久必能得着。你要分给七人,或分给八人,因为你不知道将来有甚么灾祸临到地上。」(传十一1-2)耶稣更用一则生动比喻,描述神不仅看重施予,且会厚厚的加以报答:「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们怀里。」(路六38)面对圣经的教训,基督徒应当思想,怎样将自己所领受的恩惠,有效地与需要的人分享。
今年三月14日的《时代(Time)》杂志以「如何结束贫穷」为封面主题,介绍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主任撒克斯(Jeffrey D. Sachs)的新著。(注2) 他到处游说,推动各国以每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7%作为捐助之用,以期于二○一五年将世界贫穷削至一半,到二○二五年完全结束。他指出,目前世上六十亿人口中约有一半为穷人,世界银行将之分之三个等级:「赤贫」、「中贫」、与「相对贫穷」。「赤贫」的人每天收入在美金一元以下,长期饥饿、缺乏医疗、饮水不洁、卫生极差、教育无着,境内常见的是爱滋病、旱灾、隔离、内战。较集中的地区依次为南亚、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东亚、南美迦勒比海、中亚的东欧、及中东和北非,人数约占十一亿。根据中国官方的统计,截至二○○四年底,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二千六百万,四分之三以上在山区。(注3)
撒克斯提醒读者,不到两百年前,世界所有的人几乎同样活在「贫穷」状态中。因着产业革命,才出现富裕社会的新局面。所以,若能运用一些良好的策略,结束赤贫并非遥不可及的梦。当然,撒克斯的着眼点在呼吁国际社会联手合作,但他知道,政治家的决策需要民众的支持,因此,个人的施予意愿乃是关键所在。
平 心而论,按着本性人是喜欢「占有」胜过「给予」。古老的人生哲学「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更深深左右着华人的思想,慷慨捐助显然并非我们的民 族性。许多人所以施予,目标只为积功德,出发点仍是「利己」。由是观之,「分享」这件事,与其说是「救济他人」,毋宁说是「向自己吝啬的习性挑战」。
从另一方面看,今天所以仍有如此庞大的贫困人口,人为的因素恐怕大于天灾和地理环境。故若要彻底解决问题,个人生命的突破──从占有变为给予──远比正确的政策来得重要。
耶稣对贫穷人的关爱之火,(注4) 历世历代曾点燃在许多信徒心中,让他们甘心献身于服务穷人。十三世纪的圣法兰西斯变卖一切,拥抱贫苦大众。二十世纪的德蕾沙修女在印度极落后的地区,付出全部的爱。今天,腓利普博士(Dr. Keith Phillips)也有同样的脚踪。一九六五年,仍在加州大学读书的他,开始在洛杉矶市的贫民区为孩子办圣经班。四十年来,他不屈不挠地在都市肮脏死角,与邪恶势力搏斗。在他的带领下,「世界冲击(World Impact)」机构已经在全美好些都市札下稳健的事工。
他写了They Dare to Love the Ghetto, No Quick Fix, Out of Ashes等 书,记载好些血泪故事。听过福音、接受耶稣的孩子,仍变成帮派头子。圣经班从不缺席的女孩,在家中却屡遭性侵害,至终沦为妓女。热心的同工在横街而过的枪 弹下丧生。有时候心血似乎落空,但更多的时候,神的能力彰显出来,生命彻底更新变化。最重要的是,投身于其中的人觉得深深触摸到神的爱。腓利普在各处讲道 时,多次提到:一个教会健康的程度,端视她如何对待穷人。面对全球难以计数的贫民,我们需要明智的决策,但更需要像圣法兰西斯、德蕾沙修女、腓利普博士这 样奉献的生命。
真正施予的精神、无悔付出的力量,只能来自「给予」的源头。而十字架正是完全给予的表记──「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加二20)。

注:1. 参Association of Fundraising Professionals的网站。 2. 内容为新书The End of Poverty的书摘。 3. 中华财会网2005-02-01;中新网2004-11-2。 4. 如:路加福音四18。
来源: 恩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