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海啸浩劫的省思

[ 7936 查看 / 0 回复 ]

苏卿


二○○四年圣诞节次日,亮丽的摆设尚在橱窗展示,闪烁的灯饰尚未拔除,许多地方还沉浸在欢庆佳节的气氛中,准备以振奋的心迎接新年。未料,就在当天清晨将近八点(东南亚时间),印尼苏门答腊岛外海竟然出现九点二级的超大地震,地壳的碰撞释出相当于几千颗原子弹的威力,1 七百四十五哩长的海底地形瞬间改变,2在印度引发快过喷射机的海波。两个多小时之后,孟加拉湾、印度洋岸边的海水突然耸立,有如一道五十尺的巨墙,轰然倒向陆地,海涛无情地吞噬著。在没有任何预警之下,十几万人刹那间丧生,许多渔村、城镇被夷为平地,甚至沉入海底。二十一世纪之初的这场浩劫,立刻震惊全球。
英 国首相布莱尔说:「起初,这似乎是件可怕的灾害,骇人的悲剧,但我认为,经过一段时间,大家开始明白,这乃是全球性的大灾难。」国际救灾团体评估,救援行 动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持续几年。面对触目惊心的电视画面,许多人一方面慷慨解囊,参与赈灾,另一方面内心不免惶惶然,因为根据专家的分析,二十一世纪仍 可能出现类似的巨大海啸,非洲、欧洲、日本、甚至美国东、西海岸许多著名的大城,都在威胁范围之内。3
究 竟类似的浩劫是否会上演?倘若天灾频仍,人类还能存续吗?这些问题或许在不少人的心中挥之不去。面对惨重的伤亡,更有人会问:上帝为何容许这样的灾难临到 无辜的人?的确,这个倏然而来的大难让人倍感忧疑、困惑。因此,在这样的时刻,圣经对于天灾的看法值得我们分外重视。简单剖析,可以列出以下几个重点:
1. 由于罪,地球已不利人居住。起初,神精心安排了一个完美的环境,让人生活在其中。但是在人犯罪之后,大地连带受到咒诅,出现不利人居住的状况(参:创世记一至三章,罗马书八20)。所以,自然灾害的出现是难免的。
2. 有 时天灾是神的提醒,要人悔改。在历史上,神曾屡次差派先知,警告百姓说,天灾是由于他们犯罪而临到,是神的管教,要让他们因切身之痛而明白不可再顽梗行 事。而倘若不肯悔改,神便会以更大的灾难来惩罚(如:约珥书一章)。当然,除非有神清楚的启示,否则我们无法得知天灾是否为祂刻意所降。但人在遭遇大难之 时,往往会转而求告神,由此可见,只要心地不刚硬,苦难对人的灵性会有帮助。
3. 愈 接近末世,天灾人祸会愈发加剧。当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门徒曾问祂有关末世的事,祂清楚指出,在末期之前,战争、饥荒、地震必会不断,而末后还将有史 无前例的大灾难(参:马太福音二十四章)。灾难的增多,一方面固然是因地球的环境在咒诅下日益恶化,但另一方面也因为人类的科技发展常不顾及生态保持,而 地球有如一个有机整体,平衡若遭破坏,必然百病丛生,甚至一蹶不起。
4. 毁灭性的灾变由天而来,无法预测:耶稣以昔日洪水灭世为例,指出将来毁灭性的灾难是突然临到的,无人能预测;启示录也有类似的预言(马太福音二十四37~39;启十八8~10)。此次事件之后,各国才发觉,在印度洋未设海啸预警是一大疏失。但未来毁灭性的灾变将从天而来,人无论如何防范,都束手无策。
5. 灭世的天灾将不是水,而是火:地球曾因人的罪而遭洪水的审判,但神却藉方舟保存了人类与万物的繁衍,让人有机会重头再来(参:创世记六至八章)。然而,圣经已经明示,当人类悖逆到达无药可救的地步,神最后将以烈火来销毁整个宇宙(彼得后书三10~13)。
6. 新天新地才是人永久的家乡:耶稣离世前曾告诉门徒,祂是为他们预备地方而去(约翰福音十四2~3)。旧约以赛亚书、新约启示录均用生动的笔法,描述神将为祂的儿女预备一个新天新地,不再有咒诅与眼泪,完全适合人居住,而且神也要与人同住 (参:以赛亚书六十五17~25;启示录二十一至二十二章)。
面对这场世纪之灾,我们格外感受到人是何等的渺小。古老的诗篇叹息人生的短暂,曾描述道:「你(神)叫他们如水冲去」(诗九十5)。在大自然发威时,人毫无招架之力。但同时,灾难也让人看清,世间最可贵的乃是生命、亲情、与爱,这些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方向。而这个巨难之后的普世救援行动,加强了地球村的实际性,人类本是一家,应当努力彼此相助。
以色列的一位先知在得知神将降灾之后,虽然悲哀,但却因信心而明白,神必有更好的计画。在面对世纪灾难时,他的心声可以作为信徒的代表:「我只可安静等候灾难之日临到……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 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神喜乐。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祂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稳行在高处。」(哈巴谷书三16~19)

注:1. 关于释出的能量,科学家见解不同,从相当于一颗原子弹,到一百万颗不等。  2. 参CNN.com 十二月29日的报导 “Quake's power = million atomic bomb?” 3. 参,如unisci.com有关future tsunami的报导。
来源: 恩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