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从浪子的比喻谈幸福家庭

[ 8750 查看 / 0 回复 ]

唐崇怀

    对基督徒和非基督徒而言,浪子回头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这类故事是各处群族文化人性的写照,也是人性尚善弃恶的盼望。当然在耶稣讲这比喻时,祂并未定有题目,乃偕同失羊、失银的比喻对当时行为伪善者作一有力的针砭和评判。这类故事的主题和题材均十分明显,都是民俗人情的写实。无怪乎各国各处都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谚语。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类故事的背景当然是家庭。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生活脉搏的渊源。家庭的好坏决定了社会的善恶,家庭的幸福自然也决定了社会的幸福。本文就这脍炙人口的故事,来探讨家庭和家庭幸福的几项要旨和原则,并与读者分享一些教牧关切和释经心得。
  
  一、家庭的败笔
  
  所谓败笔非单指一时的失败,乃指一切失败之根源。造成家庭的悲剧原因颇多,但只就浪子故事的本段经文而言,大致有以下数点:
  
  1、物欲主义、忘却亲情:
  
  故事中二个孩子的心目中只有产业,小儿子直截了当的要求“把我应得的产业分给我”(12节);大儿子也好不了多少,他之所以不悦,乃是父亲将家业再次消耗在那个“和娼妓吞尽你的产业的小儿子”的身上(30节)。当一个人让物欲侵占了他的心灵时,家业自然变成了产业。没有家的理念,物业就成了一个具体但与情谊无关的东西,也就是由无价之宝成了有价无值的东西了。
  
  其实,家庭中的产业,就算是一点一滴都会因家人之间的情谊而成了共同的财富。一旦情断缘尽,家业也随之变成了物产,而物存在的目的只为满足欲望和嗜好。既以之为物何来顾惜,也必挥霍耗尽,最终使人穷苦惨痛。为了物业罔顾亲情,自古不断,为了家中安宁,还不如庶自分开来得干脆。
  
  2、骄狂自恃、自认应得:
  
  小儿子的悖逆全在于他自恃“应得的权利感”(12节)。我们不否认儿子应有儿子的权利。家里的每个成员也都有其固有权利,这是伦理道德平衡的保障。中国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妇兄弟的纲纪,也确实是规范了个人的权利。但家庭中的成员一旦坚持原则和应得的权利时,法就取代了恩,理也取代了情。只有当我们时时感到不配(19、20节),带着感恩的心常以为亏欠时(罗13:8),才能珍惜家人的存在和情谊,进而彼此相爱,完全律法。坚持应得权利,只能叫人骄狂自恃,终至败坏。
  
  3、自我中心,不顾别人:
  
  小儿子的出走、大儿子的生气,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小儿子只想到满足自我的肉欲;大儿子只想和朋友一同玩乐,却把父亲撇在一边,二人都是视而无睹,目中无人。个人只顾自己的事,只求自己的喜悦,根本没有家的观念。
  
  其实,家庭生活乃有居有活,居者共处,活者并存。共处习互助,并存学养正,这都是教导人走出自我,步入人群,以人伦纲纪的肯定来达饱暖安全。反之,若家庭成员一旦以自我为中心,必会滋生私心,利己忘他,甚至利己贻人。如同大小儿子,终会饥荒穷困、孤乖自恼、钻牛角尖、遗恨终生。
  
  保罗说:“你们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不求自己的喜悦,更务要叫邻舍喜悦,使他得益处,建立德行(腓2:3;罗15:1-2),对家人更应如此。
  
  4、不肯饶恕、垄断概念:
  
  故事中的大儿子,理直气壮,认定小弟现已失败,应受惩罚,即使失而复得、死而复活,仍是罪有应受,若照其要求贬为短工已为大恩大德,无须大事铺张、盛宴庆贺。这种态度对外人尚可理解,但对待家人则难以领教。
  
  以释经学的原则来看,故事的内容亦颇值玩味。按照犹太人的规矩,父殁之后,家产分配,长子可得双份,父存之时家产不分。然在此故事中,父亲已作特殊通融,将家产分于小儿,其它二份仍由父保留,殁后才全归长子。故说:“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31)。虽是如此,但实际的情况并未落实,所以长子说:“我服事你这许多年,从未违背过你的命令,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和我朋友一起快乐”(29节)。
  
  其实父死之后,长子得双份之目的,乃是要长子以父亲的身份做父亲生前想做的事。而故事中长子气愤最大的原因乃是心灵的不平衡,一方面认定浪子虽然回头,但也终不会变好,另一方面又不满父亲将另一份仍然用在重新整顿小儿子生活的事上。
  
  我们之所以不给人机会,最大的原因除了没有怜悯的心之外,乃是怕回头的浪子,东山再起成了我们的威胁,对我们不利。打落水狗乃人之常情,但我们怎样以这样的想法对家人?俗语曰兄弟如手足,无以替代。主耶稣之对彼得,巴拿巴之对马可都是很好的例子。再给人一次机会,使那逃亡的人归回(撒下14:1-20),这是我们对家人应有的态度。此外,除非我们忽略神无限的吩咐,不然就不认为浪子回头不会有很大的成就。总之,我们若持守固有的概念,有垄断别人的观点,这样必让我们扰于困境,不饶恕人,也不给人机会,更反对给别人机会,这一切都是滔天大孽。
  
  二、明智的父亲:
  
  浪子故事中常将父亲的爱描写成天父丰富无尽的大爱。避开寓意解经的错谬,从这段圣经仍可看到幸福家庭中家长应有的角色。
  
  浪子故事中的家庭当然不是一个理想的家庭.其实,哪个家庭是理想美满的?这个故事的悲剧岂不是不时在世界各个角落不断的重演吗?然而这故事的结局却是优美无比,是不美满中的美满,不完全中的完全。主要的原因是这一切全在乎这位作父亲的奇妙作为,看看这父亲所给我们的几条治家原则:
  
  1、原则中的通融:
  
  小儿子的不肖和出走,是叫人伤感的不幸事实。依据当时的俗规,父亲大可举告于村民首长,陈述儿子的不肖,民间首长即可让村民将儿子以石头打死示众。这是律例、原则.为父的如此做原无可厚非,但故事中的父亲并不这么行,他竟然把产业分给他们,这是为父的明智措施。
  
  其实任何法律都有其正面和负面隐含意义和目的,执法者若不肯体谅立法者的心意而执意固守成规,那么常会在执法过程中适得其反,甚至有作法自毙之愚。俗语说:不痴不呆不作父,含义深远。故事中父亲的通融不是妥协,他将产业分给了小儿子,但绝不让小儿子在家中纵欲放荡,让儿子出走亦在所不惜。这是原则亦是明智的作法。
  
  明智的家长们诚然在于能甄别原则和目的。因为只有一家之长有宽容通融的权柄,而这权柄的实施就显明了明智和能力的所在,这位父亲的做法真像天上的父神。保罗说:“上帝要显明他的忿怒,彰显他的权能,就多多忍耐宽容那可怒预备遭毁灭的器皿”(罗9:22)。神为何要如此,我们真是不明白,但他确是如此,我们何不感赞不尽,因蒙怜悯者毕竟是我们。
  
  2、坚忍中的等待:
  
  当小儿子回头的时候,圣经说:“相距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和他亲嘴”(20节)。很明显的父亲不但盼望儿子回来,更是切实的等候。其实家人之间的情谊常就在这方面显明出来。
  
  作家长的,除了有长辈的身份外,更因为家人相处时间较长、关心的亲情较深、感受的程度较广、而产生一种不能言喻的期盼和信任,这正是父亲家长的特点。当他人失望放弃时,父母总是存有盼望永不放弃。这也正是为什么在许多灾难中,当所有寻找失丧者都放弃时,我们还会看到衰残体弱的父母,日复一日的寻找和等候。许多时候神也成全了这些父母的祈祷和盼望,使他们找着了失丧的儿女。
  
  这些都是家长的特色,也是家长的优势。这位父亲除了本能性的等待以外,从他所预备的上好袍子、戒指、牛犊,我们可以推测他对儿子的信心,相信他会回转,而小儿子也终于回转了。作家长的若能以真道教导儿女,把他们从小带到主的恩典里,若真有一天,孩子跌倒了,就是七次他都会站起来。因为教导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也不偏离(箴22:6),离家的儿子在父亲的信任中终于醒悟而回转。因为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爱情如死之坚强(歌8:6、7)。但愿能在真诚的爱中,相信所爱的家人,因为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林前13:7)!
  
  3、宽容中的果断:
  
  小儿子回来时虽然憔悴潦倒,乞丐形象,父亲全不在乎,竟然果断的收容。他所做的全是积极且宽容,并对自己的想法非常自信。只要儿子回来,就是失而复得,死而复活.得了就不会再失,活了就不可再死,将来不再出走。所以不但拥抱,又是亲嘴,更是设宴庆贺,是收容更是坚信,是饶恕也是托付。袍子、戒指是身份地位的恢复,鞋子、牛犊是工作使命的重建和托付。这种隆重盛情旨在遮掩小儿子的羞耻,更是加增他的尊荣,让他成为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前5:17)。这种积极果断,在小儿子的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让他以后可以不丧胆,更如保罗一样地说:“并且他所赐的恩不是徒然,我比众使徒格外劳苦……(林前15:10)”。
  
  只有这样的父亲家长能将推动加力(empower)家里的成员,这是幸福家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4、权威中的劝解:
  
  一般父亲都以为严父自尊,仗其权威不作解说。殊不知『一家之长』不贵乎其为长辈,乃贵在其能有「长家」之特色、主导与主持,使人口服心服。故而对家人明智的解说是绝对的必须。在任何权威的制度里,上下级别越大,解释事理越少。虽然不解释未必表明没有理。但是若没有解说,那么在下者常要耗费多年光阴才能体会了解在上者的良苦用心,有朝一日虽有了感悟可能却无以陈述感报。这故事中的父亲对小儿子的分产离家,不多劝说,但对恼怒的长子竟是苦口婆心,甚至不顾尊颜走到门外对长子劝说。父亲如何不知长子向来的心态?门前的对话只显明了冰山一角,大儿子的抱怨及对弟弟的诬蔑,父亲只是轻轻的回答:“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这话似乎有些不合常理,与父亲同在是儿子当尽的责任,无需偿报,并且父亲亦没有必要
  将所有的都给他。但父亲是明理之人,不因大儿子这时顶撞的诬蔑,将大儿子所作的一概抹杀。这正是长辈当有的态度。魏征之谏太宗十思疏中亦陈明,治人者不当因一时冲动之喜怒而过分的赏与罚,这是明君之风,也是长者之范。
  
  三、家庭危机的扭转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危机处处都有,防不胜防。故此危机未必在于如何解决,乃是在于如何处理。浪子故事中可以很明显的看见这个家庭所面对内外的各种危机:小儿子的背叛,大儿子的不谅解、不合作,这都使家庭内在的威信受到威胁;而民间习俗的挑战和邻居乡亲的观望,也形成了外在的压力。在这种危机中,父亲所显明的心态是处之泰然,没有慌张也没有迷失,这正是扭转危机的要诀。以下数点可提供我们在面对家庭危机中应有态度:
  
  1、见树见林,顾全大局:
  
  在危机中,若单向思考则会以管窥天,以厘测海,只见乌云不见太阳.如此一来,在面对稍纵即逝的契机常会视而不见,殊为可惜。小儿子不肖,仍有大儿子;大儿子不肖,小儿子已归;若两个儿子都不肖,仍是青天一片。弃林可见树,弃树可见林,景不好人好,人不美景美,这全在乎一时的观点。若只看局部忽视全景,如何能体会万事互相效力?又如何能理解万事背后仍有一位掌管万事的神?作父亲的若只看小儿子一时的不肖,大儿子的一时的冲动,必会激动反应,终会遗恨终身。而家庭悲剧的产生岂不常是一时气愤的话,说出难追,将错就错,最后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小儿归来,只求雇工之位,为父的顾全大局,除将前债一笔勾销之外,并授以家业,不计既往,立为子嗣,此诚为大局作想。家庭问题、夫妇兄弟之间,若能窥大弃小,都可消除一时激动,成全美事。
  
  一般购屋置产,以地点为要。地点优美,房产陈旧,可以憧憬未来,不计小节,只求购得。但反观多少婚姻、事业,却只为吹毛求疵,功亏一篑,痛失良机。俗语曰:「爱花惜枝」,弃绿叶以求红花.红花虽美,无叶衬托,则不复美矣!殊不知美在于相衬配搭,所谓完美者乃在于求全求真。能放弃局部的短见,退几步总可看到全境。儿子毕竟是儿子,家人毕竟是家人。若能珍惜,自会看见各部的巧合,也会因此感叹赞美。“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太11:25)。”
  
  2、高瞻远瞩,坚心倚靠:
  
  许多时候坚持立场原则未必是最好的方法,故事中的父亲可以坚持不让小儿子离开,强留他在家里,安静学道.但这父亲竟宽宏大量的让他走,给他空间。其实在人际的关系中,许多时候生存和活动空间常是沟通、理解,甚至是领悟真情真理的主要条件因素。小儿子只有在饥贫交迫中,在猪槽旁才能觉悟自己的悖逆和不配。作家长的若能相信神的大能和作为,大致会给儿女亲人更多、更大的思想和生活空间,有了空间人才会体会生命。但若无神真理的肯定,空间只是纵容人去贪爱世俗,任意放荡。神为创造者,为万物主宰,尚且让始祖亚当夏娃自由选择,何况作为父母的家长更应坚心倚靠神的大能和作为。
  
  其实很多事本来就不能强求,危机未必就是危急。纵使在危急状态中,神的儿女仍然要信靠主,因为信靠神的人必不着急(赛28:16),因神必保守他十分平安(赛26:3)。当你束手无策,面对绝对的窘境时,何不索性松开手,完全交付与神。就如同这位父亲,让儿子走,更为他祝福,深信神还在,神恩够用,终有一天,他会醒悟过来说:我得罪了天!因为天还在,他是逃不出神的手(诗139:1-12)。
  
  3、常作准备,虚心领受
  
  我们知道儿子总会归来,出走的人总会归回。神必会带回失丧之子,因神必眷顾他的百姓(得1:6)。当小儿子回来时,父亲的宴席很明显的是有准备的。“那上好的袍子”;“那肥牛犊”,明显是期待中的准备。若我们相信神的信实,怎可没有准备,不能领受呢?伊莱贾的话:“你现在可以上去吃喝,因为有多雨的响声了”,还在耳中,天上也只出现一小片云时,我们就当“套车下去,免得被雨阻挡”(王上18:41-46)。霎时间风云黑暗,降下大雨。
  
  在危急的窘境中,我们的问题常是让危机窘境困住了我们的视线,亦缠住了我们的手脚。我们终日所想所作的都是怎样应付危机,解决眼前困境,而忘记又忽略了怎样准备自己领受神的祝福。那位说:“即便耶和华使天开了,也不能有这事”的军长仍要看见神的作为和拯救,但绝不得吃神的美食(参王下7:1-2)。应付危机虽然重要,准备领受神的祝福更为重要.小儿子回来时,父亲自然惊奇,但小儿子是更为惊奇和感动.作为教牧的人常会见证神类似的作为。当神应允人的祷告,神的祝福临到人,使家庭复和的时候,蒙福者惊奇,回转者更受感动而得坚定。因为那有信心的人,不但祈求,更作了美好的准备。豪雨下降,油流不止,大小器皿若早有准备,就不会让任何祝福流失。五饼二鱼饱五千人后,还有筐子可以收拾剩下的零碎,免得糟蹋!在任何危机中仍应准
  备领受神的作为和祝福。
  
  4、常存感恩、满有喜乐:
  
  小儿子回来了,父亲能喜乐,大儿子反倒烦恼了。原因很简单,哥哥不能感恩,没有感恩的人怎会喜乐?其实看看整个故事,哥哥本就没有感恩的心。有弟弟,有父亲,不感恩;弟弟回来不感恩,能服事父亲多年,有家庭、有产业不感恩,父亲能喜乐,他不感恩。他根本没有感恩的心。相反的,看看父亲,他似乎是找理由来喜乐感恩。儿子丰丰富富的出去,乞相丐貌回来,他还能说是无灾无病的回来,是死而复活,是失而复得。其实感恩不需理由,只要有感恩的心,感恩的人最感人,喜乐的脸最动人。父亲的话:我们可以吃喝快乐(23节)。我们理当欢喜快乐(32节),是乐歌是鼓舞,更是事实的真相。诗人说:“我心涌出美辞(诗45:1)”,“他使我口唱新歌,就是赞美我们上帝的话”(诗40:3)。
  
  感恩促使人喜乐。听听乔布的话:“然而他知道我所行的路,他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伯23:10)。听听诗人的话:“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30:5)。我们怎能不感恩,不赞美?
  
  危机中紧张是必然,但哀叹倒是不必,而感恩乃是应该。这样,喜乐也就必成自然。人常说:人生诚如半杯水,悲观消极者看着哀叹只有半杯水;若能看开一点,乐观积极一点,那你总会感赞说还有半杯水,瓶里还有一点油,坛里还有一把面(王上17:6-16)。喜乐的心是良药,也是力量(箴17:22,尼8:6)。家庭危机的扭转,学习喜乐是第一步,也是每一步。没有喜乐的第一步怎会有最后一步?
  
  四、神的心意:幸福家庭
  
  从创世记开始我们看到神的本意:家庭的幸福是神的本意。但自从始祖犯罪后,罪进入了世界,作了王,家庭的悲剧不断出现。该隐、拉麦、挪亚、亚伯拉罕、艾萨克、雅各布、诸士师、戴维和诸帝王,这些人的家庭,不论敬虔悖逆,都难得看见有绝对的完美幸福的家庭。很明显的,神要人有美满家庭,更要人有敬虔的后裔(玛2:15)。从浪子的故事中亦可以看到幸福家庭的一些要诀。
  
  1、经历神的丰富:
  
  “我父的家里,口粮有余。”这很明显的是一个见证,也是一个引力。耶稣对他子民的应许是“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保罗的感赞乃是“在基督里曾赐给我们天上各样的属灵的福气”(弗1:3)。因为耶和华未曾留下一样好处,不给那些行动正直的人(诗84:11)。为此家长应带领家人学习仰望神,亲近神,认定神是我们杯中的份,来支取神的丰富。这是以色列人宗教的原则,也是信徒处理世物的基础。
  
  2、殷勤尽己责:
  
  基督徒的工作和事业观常引用保罗的话说:“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饭”(帖后3:10)。加尔文亦根据保罗的圣训,发挥了基督徒的事业使命观,以神的圣召(vocation)来推动神儿女在世上当尽的本分和职责。耶稣的比喻,包括浪子的故事,都常以工作为题材教导人。其实幸福家庭的成员不能没有工作,没有职业。在此顺便将工作、职业、事业和圣召在幸福家庭的架构中作些简单的阐解。
  
  一般来说工作是整体性的理解,重点乃是做了应做的事。父亲、主妇虽非一种职业,但诚然是一种工作。职业乃是一种专门的工作,是一种社会和商务文脉中对工作的理解。人除工作之外,在可能的状态中应有职业.职业一般是专项,有时限。为此人应由职业发展成为事业。事业系全体性、一生性的投入和委身。事业在宗教的立场中认定神的差遣和派定,则称为使命或圣召。加尔文和归正神学理念的使命或圣召,不但看为神的派定天职,亦看为社会发展进程,秩序平衡,鼓励善行,来发挥创造权能和荣神益人的基本基础。然而使命和圣召只能在家庭和家庭的教育中奠定和发掘。浪子故事中的“家业”理念(12节),乃因先有家人共同工作,殷勤尽责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父亲的产业分配,以后对小儿子的收容和对大儿子的劝导,也都含蓄着共同相互尽职的事业观念。
  
  为此幸福家庭原则上对事业天职应注意下列原则:
  
  a、追求神的旨意,理解神的托付。作家长的应为儿女祷告,发现子女才智,提供发展机会。
  
  b、持守基本原则,尊神为首,本乎真理教导儿女。虽然有通融的可能,但决不可有妥协的措施。
  
  c、坚持共同性的原则。小儿子归家,乃是归队。哥哥不肯收纳弟弟,应予规劝。父亲不让大儿子与朋友一同快乐,不是干预其自由,不让他快乐,乃是不愿他另立党朋而堕落(原文与朋友一同快乐一词乃作乐之意念,是带有另立范例庆欢之意)。这一切良苦用心乃无非是要坚持家人共同和相互工作、生活,及家庭事业原则。
  
  3、珍惜文化习俗,建立独有传统:
  
  凡欲见家庭健全,企业持久发展者,不能忽略家庭传统、企业文化。浪子故事配合前两个比喻,失羊和失银的故事,都显明当事者在文化和习俗中的生活和操作。但是深入探索,诚如前文所述,故事中的父亲,无可置疑的在一般文化习俗中建立自家的传统。他暂且未将产业分予长子,是遵循文化习俗。但能庆贺接纳浪子回归,是建立自家传统。这似乎是对当时的文化习俗宣告,我家的传统今后当是失者可以复得,死者可以复活,复得和复活者不须承羞蒙辱,而是重得尊荣,立地成为新人,融入原有体系。这对当时犹太人来说,实是一个极大的冲击。这正是耶稣来世的目标。他延续了旧约律法的习俗文化,但却建立了新的传统。在他的国度里,可以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税吏长撒该可以是亚伯拉罕的子孙;曾被七个污鬼附着的马利亚可以为他抹膏擦脚;拉撒路可以
  在亚伯拉罕的怀中,妓女可以正式坐席;归家的浪子可以穿袍、带戒;罪魁可以成为使徒。因为他来了,一切都变成新的了。
  
  结论:
  
  从社会、政治、民族、文化、宗教的立场来看,家庭永远是最基本的单位。由家而国是不变的原理。浪子回头的故事的讲述虽是回应法利赛人和文士对耶稣措施的责疑,但很实际又明显的对家庭和家庭问题也带给我们极多的启发和提醒。本文的目的除了响应现时教会和社会的需要外,更盼望能借着解经原则的操练和应用表明教牧对家庭事务的关切。愿我们更能珍惜圣经真理的整全和奇妙,能存温柔的心领受所栽种的道,谦虚遵行主道而蒙恩福。
  

来源:  信仰之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