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追求灵性经验的误区

[ 9454 查看 / 0 回复 ]

临风



主观的来看,我个人的信仰历程是在突破自我环境的束缚,是彷徨的心灵企图寻找超越自我的“世外桃源”,最后是在意志上放下自己,接受耶稣基督为主。

在“律法主义”的讨论中,我提到了许多基督徒的通病。为了要“为主大发热心”,我们把许多的要求加在自 己的身上,认真学习、抄笔记,努力地在各方面追求“长进”。不但如此,我们更是参与各种的事工、营会,积极奉献时间金钱,作见证,领人归主。我期望自己有亚伯拉罕的信心、摩西的顺服、约书亚的心智、约瑟的能力、保罗的学问。这些原来都是好的志向。


可是为了“作见证”,耶稣往往成为我们改进人生的工具,帮助我们戒烟,减轻体重,增进婚姻关系,改进人际关系,夺取政治选票,帮助我事业成功。严谨来说,这不是福音的中心,而且可能是用基督教包装的自我改造。为了“有榜样”的人生,我们淡化了耶稣是我们的救恩的真理,他不仅是我们效法的对象。这些现象或多或少都是“律法主义”心态的延伸。


本文要讨论我早年所经历的另一个误区。


追求灵性经验


因为听多了律法式(“你应当”)的讲道,当时在大学里有些热心的基督徒开始不满足,觉得信仰生活贫乏。用当时的术语说,就是“生命不丰富”,“摸不着主的同在”,都是“人的道理”。为了寻找出路,有些人开始热心阅读盖恩夫人、劳伦斯弟兄、慕安德烈、达秘、宾路易师母、陶恕、史百克、倪柝声、等等的书籍。这些“奥秘派”的先辈对基督教做过许多贡献,但是对心灵饥渴、没有判断力的青年,它们也有模糊焦距的危险。


刚开始接触到这些教导时,心里的确很兴奋,在灵修、祷告和默想中与上帝亲近。可惜很容易地, 这种追求也可能变成另一种的形式主义,我们用弟兄姐妹“交通”(分享)中所堆砌的术语来判断对方“属灵”的深度。有一次,我去参加追求聚会,在开声祷告中,我听到了一个非常“有属灵分量”的祷告,他的声调、抑扬顿挫、和用语都非常像一位我所佩服的基督徒长辈。祷告完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某位传道

人在高中读书的孩子,他平常并没有什么“属灵”的表现!原来“属灵的功夫”是可以模仿的!


其实,问题不在这位高中同学,也不在于“奥秘派”的教导,问题是那种追求灵性经验的教会“文化”,它刺激了人们去走捷径。


灵性经验的追求既然成为基督徒进深的要道,它自然就成为一种等级分明的“功夫”。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神学的训练,因为当时认为神学是一种“知识”,“但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的,所以在排斥之列。我们所学习的,是“生命进深”之道,操练用“灵”与上帝沟通。因为“上帝是个灵”,所以我们只能用“灵”(对应的器官)来与他沟通,不要用理智,不要靠心思、情感、意志,要单用“灵”,让“深处与深处呼应”。

这种的追求听起来非常“属灵”,好像很有道理,可是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追求说方言的经验

在这个追求灵性经验的圈子里,强调的是“灵里的感觉”。这种“灵里的感觉”是与圣灵沟通的结果,那当然是有功力(属灵)的人才会有啦。“属灵”人讲话就比较有分量、比较有“权柄”,而且妙的是,别人无从认定真假。自然地,这个圈子里那些“在灵里有经验”的人,也就是有过“圣灵充满”经验的人,就会受人敬佩。所谓圣灵充满,最常听人提起的就是:说方言、唱灵歌、跳灵舞,等等。当然也有安静领受的
那种,可是听人提起的比较少。


我参加的不是灵恩教会,所以并不是以说方言为家常。但是如果上帝这样希望我们得到圣灵充满,而我却一次说方言的经验都没有,未免说不过去吧?没有这种经验或许代表自己“不够圣洁”,沾染世俗,与上帝距离遥远,所以必得努力与世俗隔离。要追求“圣灵充满”首先就要放下自己,(把器皿)完全倒空,不要有自己的心思意念,让圣灵进来。


所以常常“离群索居”,参加这种类型的追求聚会。记得有次参加退休营会,特别请到有方言恩赐的“属灵前辈”姐妹来指导。我已经不记得她说了些什么,但是还记得两点。第一、因为姐妹不能讲道,所以我们排椅子的时候要两边对着排,这样,她就不是在“讲道”,乃是在“分享”了(掩耳盗铃的律法主义!)。第二、讲完以后每个人都跪在自己的椅子前追求圣灵充满,我当然也在那里努力加工。不久后开始有人在那里叽里咕噜,发出一些我听不懂的声音,给我的压力特别大。在那种情况下撑了大约半个小时,我实在忍受不住了,就爬起来走了出去,心里感觉非常失落。


后来,长辈们从旁指点,这次聚会所谓说方言的弟兄姐妹(还是姐妹居多)都是假的。这样的说法,一方面让我肃然起敬,一方面让我从此再也不去追求说方言了。


反思

回头来看,我那种对灵性经验的追求,的确走进了误区。这中间头绪多端,影响深远,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得清楚的。在这里,我只能简单的提出几点罢了。


首先,这种把“追求经验”当作是“认识基督”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是舍本逐末。基督徒的正途是接受救恩,学习圣经,操练做门徒,去实行我们的“大使命”以及“文化使命”。追求“经验”反而很有可能是出于自我膨胀的动机,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信仰上的感性需求罢了!


其次,这种追求也使得我们脱离世界,与“世俗”绝缘,把生活切割为“圣”与“俗”两个不相交的领域,这是修道院的做法。当年使徒彼得约帕城里祷告的经验(新约《使徒行传》第11章),上帝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的原则还是适用的。心外的世界不是“世俗”,心内所迷恋的世界才是“世俗”。我们如果为了与“世俗”分离而脱离世俗,如何去完成大使命?不过是一批不了解世人,没有抵抗力的温室花朵罢了!


第三、这个世界有许多美丽的东西,人类文明有许多值得我们去赞叹的成果。我们可以从欣赏和批判的过程中更认识上帝的伟大,和他对人类的情有独钟。狭窄的心灵反而是律法主义与错误的敬虔心态的结果。


第四、仅仅用“灵”与上帝对话,来认识上帝,这是贬抑理性的开端,它会逐渐带人走向反智的道路。这可能是一些神秘主义和基要主义的通病。其实理性的为用大矣!信心不能离开理性,否则就是盲信。我们知道,理性绝对不能是人类认知的最高指导原则。人类的理性往往会受到私心和环境的影响。把理性绝对化本身就是非理性,因为理性无法解释一切,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反智,认为理性不足取,却不是基督教信仰的原则。我们爱神,与上帝相交,是要尽心、尽意、尽力、尽性(mind, heart, soul andstrength)的,也就是全人的。所以任何反智、反理性的倾向都是不合圣经(真理)的。耶稣不会说:“你的观点虽然有道理,但是因为我没有说过,所以就是错误的。”


每当我听到有人说,我们要竭力追求圣灵的充满,追求“主的同在”,我就会想起自己的经验。我们这一生会经历许多各种的信息和潮流,但是不要忘了我们的基础是什么,绝对不要舍本逐末。所谓唯独圣经、唯独基督、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唯独神的荣耀、的道理,是有它深刻用意的。

                                                                                                                                                                                                                                                                                                                                                                                                                                                                                                                                                                                                                                                                                                                                                                                                                                                                                                                                                                                                 

来源:                                                                                                                 新浪                                                                                                       
最后编辑quanyuan 最后编辑于 2009-12-16 22:12:4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