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我们的义不过像破布

[ 10101 查看 / 0 回复 ]


细拉
      沃弗在《拥抱神学》一书中谈到「距离与归属」和「不带排斥的判断」,《校园》2007年9/10月号的特稿介绍了这本书。本文更进一步,藉和好的美丽故事,见证圣灵更新的力量。但愿在台湾、在世界各角落, 这样的美事继续发生。

        七十多岁的阿姨向我吐露一个又一个她内心无法饶恕的人。
        阿姨是大学退休教授,是虔诚的基督徒。她的古道热肠出了名,最爱做的是「给予」,送人礼物是她的嗜好之一。前一年姨父外出散步,在人行道上被车撞死。阿姨不但没有告那位年轻人,还去他家探访,表达饶恕及不会提告的决定,并且分享她这样做是因为信仰基督的缘故。阿姨的作法,我们一点儿也不诧异;她就是这样性情的人, 阿姨提到姨父去世之后,她常常睡不好。我就说:「那么我们来祷告,求上帝给你好睡眠。」她满脸笑意点头示好。我接著说,「嗯,恳求医治之前,让我们先理清自己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好不好?」阿姨又点点头.

「那么阿姨啊,在你生命中有没有不能饶恕的人?」我内心有点儿战兢地问著。身为晚辈问这种问题,彷佛探长辈的隐私,但不问又不行。

      没想到阿姨脸色凝重,大声回答:「有。」我追问:「是谁?」
阿姨义愤填膺、语气沉重地说:「就是日本人,侵华到现在不承认,还篡改教科书,想抹去证据;还有俄国人,侵略东北,烧杀奸淫,无恶不做。这些是国仇家恨,还有李远哲、杜正胜……」
当下,我目瞪口呆。面对阿姨大义凛然的模样,我不晓得怎样接口。阿姨能够原谅违规驾车撞死自己丈夫的凶手,却无法饶恕政治人物对百姓的伤害,对她来说,这是大我与小我之分。在我的沉默中,平日一向寡言的老公上了阵,开口劝阿姨要饶恕,但是阿姨坚持不肯。我只能在一旁绞尽脑汁,外加默默祈祷。

    突然我灵机一动,问:「阿姨,你有没有甚么事,需要上帝饶恕的?」阿姨歪著头,想了想,回答:「有。」接下来,阿姨讲了个小时候的故事:她顽皮心起,把附近庙里尼姑的小猫用篓子盖起来,然后跑去玩,忘了这码事。等到听到尼姑找小猫的呼喊声时,她这才想起来,赶紧去把猫放出来。结果,猫儿已经饿死了。她也不敢自首,就这样内心不安几十年。

      阿姨一面说,我一面默默地祷告。等阿姨说完,我接口说:「阿姨,按著圣经的教导,耶稣说人不饶恕他人,就不蒙饶恕。你必须先饶恕人,你的罪才得饶恕。」

      阿姨愣了一下,似乎无奈地让了步,「好啦,日本人与俄国人已经时代久远,我可以饶恕。但是李远哲、杜正胜搞教改,害了多少学子,还有……,我可做不到。」(附带一句,三个月后,李远哲首次在立法院质询下,正式为教改公开道歉。)

      我看阿姨似乎心软了一半,向敬畏神的她搬出耶稣的招牌,是最管用的。我趁热打铁,继续鼓励她饶恕那些政治人物。她摇摇头,愤慨地回答:「我即使愿意,情感上也做不到。」我了解阿姨这份痛心,在教育界服务几十年的她,最看不得学生们学习环境恶劣,而这正是政府拙劣政策所造成的。
我看着面有难色的阿姨,心里百感交集,只能轻轻地,再提醒阿姨一声:「我们的义不过像破布。情感上跟不上,理智上开口愿意,也算数。饶恕是一个决定,情感会随后跟上的。」
客厅里一阵沉默,只见阿姨低头深思。过了好一会儿之后,她才朝著我们点了点头,接著,她开口一一饶恕原本所无法饶恕的人,当然啦,阿姨也做了祷告,求主饶恕她弄死那只小猫且不敢承认的罪。
    
     
    看到此,可别忙著为我贴上红蓝绿的标签,更千万不要把《校园》杂志也贴上标签。前些日子,与一份基督教报纸的编辑闲聊时,她提到刊登任何涉及政治言论的文章,都容易让报社被贴标签,不是偏蓝,就是偏绿。我笑问她,:「那么你们报社被贴上什么颜色,?」她无奈地耸耸肩回答,:「有蓝有绿。」
      其实说出我那老姨妈的故事,只是想指出一个现象,就是人信主后,若不能跨越社会文化的层层羁绊,把自己绝对的忠诚奉献给这位一切文化的共同之神,批评、纷争、分化,甚至苦毒心生,是必然的现象。

      我那满有爱心的阿姨因社会、政治的景况而愤愤不平,内心所受的煎熬不亚于丧亲之痛。其实,阿姨的反应绝对不是特例。略观台湾目前的政治现象,政党彼此猜忌、人身攻击的暴力政治语言与行为、政论节目的偏激情绪……等,连基督徒也很容易受到大环境的影响,阿姨的反应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沃弗(Miroslav Volf)曾指出:「排斥是在文明之下的野蛮,在良善之下的罪恶,在自我的围墙之内直接对他人犯下的罪行」。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台湾整个新闻媒体、社会文化的问题所在。
面对排斥现象,其实,基督徒占了一个优势,就是能够拉开自己与固有文化的距离,却又同时归属于这个文化。这就是沃弗的「距离与归属」的主张,也就是当我们信主时,我们的忠诚全然献给了上帝,而上帝超越各种文化,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必然要从自己的文化中「出走」;然而我们同时又要归属于文化,来传递福音。当我们从自己的文化中出走的同时,若我们以基督的心为心,就能够跳开目前的泥沼,拥有「不带排斥的判断」,把和好与合一带给社会大众。


      基督徒站在自己神圣的岗位上,成为改善社会、文化的清流,绝对不是口号,而是可行的。容我以加拿大为例。
提到台湾政治事件,必然会想到二二八事件,这四个月的暴乱在台湾人的内心留下一道难以平抚的伤痕。无独有偶,加拿大也有一道国家的伤口──那就是英裔与法裔之间的分歧。
英法两裔之间的仇视远远发生在立国之前,可追溯到16世纪。其实,最早拓殖加拿大的是法国人,他们沿著圣劳伦斯河,建立了殖民点:魁北克省魁北克市和蒙特娄市。法国皮毛商人还沿著圣劳伦斯河进入五大湖区,并且南下到密西西比河流域做生意。法王路易十四甚至派军队与原住民部落作战,并且特别从法国招募了上千的姑娘,称为「国王的女儿」来到新大陆,与这批军人在新大陆建立家园。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占有了大片北美殖民地,形成了一个新法兰西。

        然而,在英法战争(西元1756年至1763年,又称七年战争)中,入侵的英军战胜了法军。其实,法军骁勇善战,是因法王没有照承诺派遣援兵支援,法军彷佛被遗弃的孤儿,最后弹尽粮绝只好投降。因此,加拿大在1867年立国时,英法两裔之间就存在不和谐的张力,尤其在魁北克省更见严重。90年代末期,加拿大英法两裔还出现分离运动,魁北克省闹独立,令加拿大政府头疼不已。
1995年我与美国籍的老板上魁北克省蒙特娄市开会时,就受到英法裔仇视的波及。起因是我那金发碧眼的老板去小店买笔记本,结果对方说:「不说法语,不卖你。」话说回来,我倒是没太大问题,黑头发黄皮肤,他们没指望我说法语。不过,遇言语不通(他们多数人只说法语)时,仍可见到他们对我说英语的不满溢于言表。面对这种待遇,大家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算是加拿大特色之一.

        然而,还是有一些人超越自己族裔的立场,致力于加拿大的和解与合一。加拿大「万国守望者」事工(Watchmen for the Nations)就是其一。
我个人观察,近几年魁北克省闹独立似乎没有以前那么猖狂,分离主义的呼声小了很多。不但如此,族裔之间歧视现象减低不少,政府也开始有更多的善意回应。我认为这是许多人努力的结果,其中也包括教会的祷告与实际行动。

      听我说加拿大族裔歧视的问题,可能会让一些人大吃一惊,因为加拿大向来以包容、和平,及鼓励种族多元化闻名于世。然而,事实上,这个国家却埋藏了一些种族歧视的不公义历史。
中国人的人头税,就是一例。19世纪有许多国家征收人头税,加拿大也是其一。1885年,加拿大政府颁布了《华人入境条例》,而此年正是联贯加拿大东西两岸的交通命脉太平洋铁路通车的那一年。换句话说,加拿大为了建立这条交通命脉,雇用华工,等华工利用价值没了,就想把他们一脚踢得远远的,于是订立了这个条例。

      在航空业发达之前,太平洋铁路可说是加拿大的经济命脉;不但如此,立国之初卑诗省愿意加入并为加拿大一省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兴建这条铁路。这样的要求是十分合理的,因为卑诗省与其他省份隔著地形险峻的落矶山脉,自成一个小小的天地。

        要知道,1881年至1884年间有一万多名华工来到了加拿大。虽然他们只负责大约480公里的铁路工程,却是最艰险的一段,从事的是最累人、最危险的工作,比如清扫路基、用炸药开山等。施工中,他们常常遇到山崩、爆炸等意外事故,常有人员伤亡。他们住在工寮、帐篷、货车里,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很多人都得了坏血病。令人心酸的是,一旦生病,他们只能靠草药医治。然而,华工一日工资是加币1元,而白人是1.5-2元。

        当这条号称「加拿大动脉」的铁路完工时,加拿大首任总理麦克唐纳曾感慨:「没有中国工人,就没有太平洋铁路。」加拿大舆论一致认为,每一段路轨,都有华工的血泪和白骨!
然而,就在铁路竣工不久,加拿大政府急速推出单单针对华人的人头税法令,要每个中国移民额外缴纳50加币的人头税。值得注意的是,华人是当时唯一需要支付税金才能进入加拿大的族群,换句话说,欧、亚洲其他国家来的移民都不受此限。这意味著,华人如果想将家属接到加拿大来,便要额外支付一笔巨款。不久后,加拿大政府发现50加币的「人头税」仍无法有效地阻止华人进入加拿大,于是又先后两次提高金额,到1904年竟增至500加币,而这笔钱足够当时在大城市蒙特娄市购置房产。

        这还不打紧。1923年,加拿大政府还通过了恶名昭彰的《华人移民法案》(又称排华法案),取代人头税法令,全面禁止华人入境,惟一例外是外交官、商人、留学生,以及少数个别情况。即使已移民加拿大的华人,也要定期向当地政府报到,并且每次出国,顶多可在加拿大境外逗留两年。这项法案生效后,几乎所有的华人新移民都被加拿大拒于门外,包括当时已居住在加拿大几千名华人劳工的妻子儿女,硬生生拆散无数华人家庭。据统计,在该法案实施的24年内,总共只有20多名华人进入加拿大;1931年时,加拿大仅有约4.6万名华人,其男女比例竟达到荒唐的13比1。可笑的是,排华法生效的日期7月1日,恰好是加拿大的国庆日。

        二次大战结束后,华人多方奔走,加上国际舆论的压力,加拿大政府才在1947年废除排华法案,恢复加拿大华人的公民权利。许多加拿大人视此法案是整个国家「忘恩负义」的耻辱,然而政府一直没有提出道歉的行动。更令人难以容忍的是,1993年加拿大自由党领袖克里可勤(Jean Chretien)当选总理,他的政府还拒绝道歉,直到他连任两任总理下台后,才再次有解冻迹象。2006年,加拿大总理哈珀(Stephen Harper)履行竞选时的诺言,才首次代表加拿大政府向华裔移民正式道歉,应允采取行动,尽快赔偿受害人及其遗孀。
加拿大这段恶待华工的荒唐史,总算在政府善意的行动下划下句点。

        然而,加拿大政府的善意行动可是走在加拿大教会之后。早在总理道歉之前,我们教会牧师就曾经在主日崇拜时,邀请在座的中国人站起来。牧师代表加拿大人,为人头税与排华法案向我们道歉。还记得,当时我的眼泪彷佛决了堤,不由自主地痛哭流涕。其实,当时我对人头税与排华法案只是略知一二,但彷佛百年来华人被歧视的悲情与辛酸就担在肩头,无名的痛苦在胸臆中翻滚,那份悲苦与委曲是笔墨难以形容清楚的。

        不但如此,崇拜后,还有弟兄跑来对我先生说:「请原谅我得罪你」。我先生心头一惊,意识到他说的是「我」,而不是「我们」;因著他所流的血液,他承认自己也犯了这罪。我们教会的道歉行动不是惟一的,就我所知,加拿大「万国守望者」事工也有类似向华人道歉的行动。
「   
        万国守望者」负责人是戴冕恩牧师(David Demian),主要事工是促进加拿大的和好与合一,并且使加拿大走在上帝所赐的命定之上。包括促成原住民和英法两裔教会之间、原住民族群之间的和好行动;促成英法两裔和好与结盟、法国教会与加拿大法裔之间的和好;为加拿大反犹主义认罪,并且采取行动 ,去尊荣曾遭加拿大拒绝入境,而受纳粹逼害的「圣路易斯号」幸存的犹太人。

      有意思的是,他们在为加拿大追求和好的过程中,还意外促成了瑞士国家教会与亚米许人重洗派之间的和好行动。在这里,每个和好事件都是一个美丽感人的故事。可惜篇幅所限,无法多加著墨。
值得强调的是,每个和好行动都包括了认罪、悔改与饶恕。以原住民与早期移民后裔和好行动为例:原住民领袖为自己拜偶像,错误使用上帝给他们的土地管理权认罪,早期移民后裔代表则为加拿大政府不公平与非人性对待原住民认罪,而原住民也为自己对政府的不公心怀苦毒,道歉、认罪。

「万国守望者」聚会中认罪和好的行动十分感人,他们的记录影片支支我都看过,也参加过几次聚会。2005年七月在魁北克市的「心灵合一」(One Heart)聚会格外感人。当时,我们才从台湾省亲回来,就赶去参加这个盛会,据说约有三千人参加。聚会中原订法裔与英裔教会代表要在来自英、法教会领袖的见证,及加拿大原住民做嘉宾之下,誓言在爱、合一、尊重中同行。没想到聚会中,加拿大原住民、伊努伊特人(Inuit,就是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原住民,欧洲人称他们为「爱斯基摩人」,但他们自称Inuit)、玛提斯(Metis,原住民与早期法裔移民的后裔)也自发地提出要求一起立约,同心同行。
不但如此,我们还目睹另一项神的作为,就是原住民与早期传教士之间关系的和好与医治。先是一位法裔牧师自发地上台代表道歉,在原住民代表接受道歉之后,另两位原住民领袖立即用一张手工毛毯,将法裔牧师代表与英裔牧师代表包裹在一起,其中一位原住民领袖对两位英法代表说:「你们来到这里不是徒然的。你们把使人有盼望的福音传给我们,现在让我们一起向前行,要见到加拿大丰丰富富地得到上帝给它的命定。」这些都是在圣灵引领之下的自发性行动。

      附带一提,戴冕恩牧师是埃及人,他曾纳闷上帝何以呼召他这个外国人来从事加拿大的和好事工。不晓得,他是否已经有了答案?若是从沃弗的角度来看,比起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他具有文化上「距离与归属」的优势,然而,文化的「距离与归属」是每位基督徒在信仰上必要的更新与转化。
*    *    *

      最后,让我以发生在南太平洋群岛,大溪地胡阿希内岛(Huahine)的一个故事做为结束。1818年,岛上主政的是天玛多王(Tamatoe),那时他已成为基督徒。他发现了一桩阴谋,原来他的手下想伺机捉拿他以及其他信徒,打算烧死他们。
于是,他召集了一群忠心的部下,在毫无预警之下,突击那些叛变的人。然后,在他们面前摆设筵席。他这出人意料之外的仁慈行动,令那些要造反的仇敌大吃一惊。后来,这些叛徒烧了自己的偶像,也成为基督徒。

      这个故事的重点不仅在信徒归主,更是信仰生命所涌流出的全然善意感化人心。相信自此,这个国家必飘扬著祥和之气。善意是行事的动机,这是福音的大能。但愿这样的美事也发生在台湾的政坛与社会中。






来源: 校园福音团契
最后编辑quanyuan 最后编辑于 2009-12-21 08:35:2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