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也谈全球金融风暴

[ 7525 查看 / 0 回复 ]

点星


秋天应该是收获的季节,但去(2008)年的秋天除了几分萧瑟外,更多了几分萧条。从前年夏天美国次贷问题爆发以来,历经一年之久,许多赫赫有名的投资银 行申请了破产保护,经过千辛万苦才进入世界金融之巅的商界精英,突然要面对失业的处境。而笔者提笔撰写本文的当天,笔者所在的法国,首都巴黎的股市,创纪 录大跌了10%┅┅

其实金融危机并不是什麽新鲜事物。早在2001年,由著名经济历史学家Kindelberger教授所写的《狂热、恐 慌与崩溃∶金融危机历史》(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一书中,我们就可以将历代所发生的金融危机细细浏览一遍。读完後,我们除了感叹,人类在历史中学到的最大教训,就是从来不懂得汲取教训外, 还能说什麽呢?

不过,此次的金融风暴可谓破坏力惊人。美国政府也只能以8,500亿美元的紧急救助,恢复金融市场的信心。但这个看似庞大 的数目,能成为一剂强心针,挽救当前的经济颓势吗?还是只会起到 “总比什麽都不做强”的心理安慰?抑或如同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的那样,反倒是“饮鸠止渴”呢?

能够控制风险了?

如今,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失控的世界,许多人还不甚明白发生了什麽,就因为银行倒闭而失去大量积蓄,或者因无法还贷而失去住房┅┅这正如圣经所说的∶“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帖前》5∶3)

大多数人认为,现在的经济危机源於人的贪心,而新闻界不断披露银行高级主管的钜额薪酬,加深了人们对贪婪的深恶痛绝。然而除了贪婪,今天金融系统的问题,更体现了人的野心,想完全夺取神的荣耀,并脱离神而存在。

记 得笔者初涉金融领域的时候,曾经被一本名叫《Against the Gods: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Risk》的书吸引(编按∶中文译作《与神为敌∶人类战胜风险的神奇故事》,台北,商周,1998),是著名投资谘询家彼得·伯恩斯坦( Bernstein P.L.)在1996年所著。该书作者详述了人类在中世纪後,“成功”地学会控制风险的过程。金融业被标榜为其中的佼佼者。

根 据作者伯恩斯坦的讲法,近代的人开始学习对命运说“不”,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人类因此创造了一系列成就,最值得称道的,便是对金融领域里风险的控制能 力。例如传统的概率学,与新兴的电脑技术,在最近几十年里完美搭配,帮助人类把对各种风险的评估和预警能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这本名字耸动的书,激起了许多人的购买欲。作者所宣告的,正符合了许多人的内心呼声∶“人类不再是受命运摆布的小孩了,而是一个成熟稳重、善於把握自己生命方向的成人。人类可以操纵世界,不再‘看上帝的脸色活著’了!”

可是历史却无情地嘲讽著人类的“成年宣言”。且不谈一两百年前的旧事,就从1988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开始算起,到今日华尔街崩盘,20年内大大小小的金融风暴,遍及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西欧;也没有放过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以及阿根廷、巴西。

於 是乎,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十分矛盾的现实∶一方面我们看到,现今的金融业,其风险管理能力,在资讯技术的帮助下,已经可谓炉火纯青,各种以高等数学为基础 的金融资料模型,在风险的预测和分析上的可信度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金融市场是这样的跌宕起伏,变幻莫测,金融系统好像变得前所未有的脆弱,许多人多 年辛苦累积的财富可以在瞬间蒸发┅┅

这到底是为什麽?难道几百年来的科技进步,不能让人活得至少踏实一点吗?

不是简单的牌局

作 为从事金融分析的人,我不能不说,今天的金融系统(当然包括银行系统),是精心设计且久经考验的产物,系统内部存在大量的行业协定和政府法规,以限制过度 竞争所增加的金融风险。再者,对金融从业者的要求也很高,如CFA(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注册金融分析师 )的考核,就附加许多道德条款约束。

尽管如此,人们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仍然局限在一个预先设定的封闭系统中。在风险评估中,人们所运用的 数学公式,不仅其本质是经验性的,也就是说,是源於对过去统计资料的分析,而且有个前提,就是这些公式已经成为行规,从业者须严格遵守。唯有如此,人们才 能在自己建立的封闭系统中控制风险。

这有点像一个牌局,每个玩家都在博弈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对风险的好恶(这取决於个人的牌风),打出不同的牌以求获胜。但这牌局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牌数和花色是一定的。

可 惜的是,现实的生活毕竟不像牌局这样简单,而是有著大量的偶然性。早在上世纪3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凯因斯,就质疑过风险(risk)和不确定性 (incertitude)的分野。在他看来,前者是可计算并可控制的,但後者是不可预知,更不可控制的。打比方说,在限定的范围内,比如一副牌局,所有 的风险可以计算和控制,谁玩(算)得好,谁就是胜者。但现实并不能简化为一副牌局,有著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这种的论调,到今天仍然被後凯因斯学派所推崇。本文无意涉及学术之争,但笔者想强调的是,人们必须承认,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总是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人们无法全面地认知并掌控。

数 学作为一种先进的逻辑语言,虽然表达准确,但仍不足以揭示整个世界的面目。何况由於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在经济领域的竞争环境中,越来越复杂的博弈过程,使 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不是简单的数学模型就能完全阐明的。而对所有风险控制的认识,原本就是依靠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和总结。这种用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 变化的方法,虽然不能说是毫无功效,但如果就此认为可以百发百中的话,那就有点自欺欺人了。

政府干预灵不灵?

在 如今这个恐慌情绪弥漫,人人只求自保的金融危机中,不少人又祭起了“政府干预”的大旗。其实熟悉金融行业的人都知道,政府在金融行业中的干预,向来都是十 分明显的。各国中央银行的存在,就是最大的明证。可是,虽然央行有“最後贷款人”和“银行中的银行”等美名,由於其自身的财力和人力资源、水平、积极性有 限,往往落後於竞争激烈、回报丰厚的投资银行。

因此,问题根本不在於要不要干预,而是如何有效干预。反思此次美国政府出台的救市计划,很有一种华盛顿被华尔街“劫持”的味道。试想,在这样一个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市场资讯瞬息万变的年代,政府对加强金融监管,也颇有心有馀而力不足之感呀!

行 文至此,是该做结论的时候了。笔者并不是因果报应论者,声称这次危机是神打击那些被野心和贪欲冲昏头脑的金融家。笔者也不是所谓的属灵神秘主义者,认为“ 不确定性”就是神干预人类历史的那个“杖”。笔者批评金融体系的各样问题,并非要将其贬入地狱,说成是魔鬼的产物。因为无论如何,神赋予人全地管家的职 分,人类可以靠著神赐给的智慧,设计精妙的机械构造,或是筹划成文的运营机制,来行使自己的管理职分。而金融市场便是人类设计的众多机制之一,便利资源的 运输、生产和分配。

但是,无论是谁,把市场当作自己的圣殿,把钱财拜作自己的偶像,神的惩罚就会临到他。细想此次金融风暴是源於美国的次 贷问题,当我们大骂华尔街贪婪之馀,有没有人追究过那些明知没有还贷能力,却依然签字买房的人的责任呢?有没有追究过他们在房地产和金融市场上投机的责任 呢?

当我们不断地冒险买房买地、打造自己的“梦想家园”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记得,自己在地上只是客旅寄居的身分呢?当越来越多的人端坐电脑前,买卖各样金融资产,梦想著滑鼠一点、财源不断的时候,魔鬼不正趁此机会,进到我们的心里吗?

作者来自上海,现居法国。博士生,主修货币金融学。


来源: 海外校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