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他做事有定时 ——海归群像(二)

[ 8413 查看 / 0 回复 ]

路鸣


背景∶来自中国安徽。1985年到美国读研究生,1990年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同年到加州工作,从事光电信息处理研究。1996年开始创业,研究数字成像和处理。2001年回中国,研制新产品。2004年回美。现在加州洛杉矶从事机器人视觉研究。1991年信主。在教会,团契和小组中带职事奉。

归国创业
2001年初,我带著一项专利技术回到中国,一方面寻找投资,一方面在中国组织产品的生产。

回到北京,我发现国内的变化很大,各地政府对留学生归国都非常欢迎。我马上得到北京市和中关村(北京著名的高校和高科技公司聚集地)有关部门的帮助,举办了一场技术推介会,邀请了许多投资人参加。

我与一位年轻有为的投资人很快谈好了投资与合作,然後在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租了一套办公室,一个星期之内办好所有的工商注册登记手续,一个高科技公司就开张了。这样的高效率和诚意,让我和许多海归感到惊叹。

公司新创,百事待举∶需要建立技术研发团队,找到合适的管理和市场人员;需要花时间培训和磨合,还要经常接待来中关村参观、学习的各省代表团┅┅我感到没法安心做研究。

这时,中方合作夥伴邀请我把公司搬到深圳,他说那里已经有了一套研发和生产体系,可以省去很多基础建设的麻烦。我觉得有道理,就把公司搬到了深圳。

全家团聚

刚开始在北京工作时,妻子带著10岁的女儿和7岁的儿子留在美国。我每天打一次电话回家,每一两个月就回美国探亲一次。每次在电话里,妻子虽然鼓励我好好工作,但孩子们不会掩饰对爸爸的思念,闹著要见爸爸。每次回美国探亲之前,我都会在百货商场的玩具柜台之间转来转去,希望买到孩子真正喜爱的玩具,好弥补自己对孩子的亏欠。

圣诞节,妻子带著孩子回中国探亲。临回美国前,孩子发烧了,但妻子还得带著孩子上飞机。我把他们送到机场,在国际大厅门口目送妻子带著无精打采的孩子,拖著沉重的行李消失在人群中。

妻子回到美国,打国际长途来报平安,在电话里女儿哭著说∶“我不要玩具,我只要爸爸。”我和妻子都觉得,这样一家两地分居不是长久之计。妻子说∶“我们一家人无论是苦是甜,都要在一起过。”於是我在深圳一个环境比较好的小区,租了一套公寓,把全家接到了深圳。

上学问题
一家人回到国内,衣食住行上的适应倒不是问题,但和很多海归家庭一样,最大问题是孩子不适应国内的学校。

大城市里有给外国人子女上的国际学校,但是一般离家很远,学费又贵,而且完全用英语教学,孩子没有机会学中文。另一个选择是去上私立的双语学校。这些学校通常要求学生住校,周末才回家。而且学校因为怕出事,对孩子管理非常严。孩子回国已经有很多不适应,再加上远离父母,有很多委屈没有办法诉说,造成孩子闹情绪,不愿去上学,甚至闹著要回美国。这对海归家庭造成很大压力。

我和妻子觉得,回国正是孩子学中文的好时机。在美国每周上一次中文学校,学来的中文没有用武之地,孩子很快就忘了。所以,既然回了国,不如直接上当地的小学。

但上当地的小学也有一定的难度,孩子的中文听、说、写的能力,都与同龄的孩子有很大差距,未必可以跟上学校的学习进度。另外,好的公立学校非常难进,通常要缴昂贵的赞助费。特别是外地学生,没有户口,更是常常有钱都没用。

我在深圳市外事办(对外事务办公室)的帮助下,取得“专家证”——按照市政府引进人才的规定,专家的子女,可以等同有当地户口,被当地学校优先录取,而且不需要缴赞助费。这样,就解决了孩子入学的问题。

儿子上一年级比较容易跟上,女儿上三年级难一点。妻子就采用“笨鸟先飞”办法,在璁假为女儿请家教,自己也帮女儿补课。

9月份新学年开始了,女儿的中文第一次考试才得50分。妻子鼓励她不要 气,继续努力,并在每天课後与她谈心,帮助她调适情绪。两个月後,女儿的考试成绩到了70分。到第一学期结束,女儿的中文已经在班上名列前茅了。

在两年中,女儿和儿子在普通小学里,学会了用中文读写,与老师和同学都相处甚好。

寻找教会

回到国内的第一个感觉是∶到处是人!从早到晚,窗外都是人声、车声。周围环境嘈杂,很难找到一个安静的空间。觉得头脑中也是乱糟糟的,整个人躁动不安。我心想,如果有一个团契或小组,大家一起祷告,在基督里寻求平安和力量,该有多好啊!在美国,参加团契是很平常的,有时甚至觉得参加祷告会是负担,现在却变成了一种渴望。

我在北京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一个家庭教会。主日聚会是在一位弟兄的公寓里,参加的人大部分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

一位韩国牧师,赵牧师,带领这个教会。赵牧师在90年代初,从美国神学院毕业,毕业前夕到中国旅游了两个月,感受到神呼召他到中国服事。随後他们一家搬到北京,从学中文开始,传福音,带神学生,十年中已经建立了两个家庭教会,培养的神学生已经毕业几批了。

礼拜天去家庭教会,好像地下工作一样,大家三三两两地来,坐电梯上到高一层或低一层楼,然後走楼梯再到这一层,以免引起注意。一间30平米的客厅里挤了七十多人,门窗都用厚棉被挡住。师母被挤到一个角落里弹电子琴,带领大家唱诗歌。赵牧师用略带韩国味的中文讲道。我对这个教会的第一印象是温暖、真诚,年轻人都非常渴慕神的话。我也被赵牧师一家的无私奉献所感动。

在一次回美国探亲後,我刚刚回到北京,就接到一个电话,一位弟兄哽咽道∶“赵牧师在上周六出车祸被主接去了。”原来赵牧师去山东培训信徒领袖,在一星期的密集培训後立即赶回来,第二天一早,又开车去探望弟兄姐妹,太累了,所以┅┅

在赵牧师的追思礼拜上,二十几位韩国母会的弟兄姐妹专程赶来参加,还有赵牧师培养的神学生、同工,大家一起追念赵牧师——他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献给了主,献给了中国。

赵师母把赵牧师的衣服和用品放在一张桌子上,大家排著队上前,拿一件作为纪念。赵师母哭著说∶“这里就是我的家,你们就是我的孩子,我要留在这里,继续赵牧师没有完成的事奉。”

所幸的是,赵牧师培养的神学生,已经可以接过他的棒子。虽然赵牧师死了,教会却更坚强了,结的果子更多了。

到深圳後的第一个礼拜天早晨,我习惯性地出门去教会,走到门口,突然楞住了∶我到哪里去找教会?在中国,大部分的家庭教会是不公开的,如果没有基督徒朋友介绍,很难找到。

我茫然走出门,进到电梯里,看见几个韩国小孩,穿著整齐,就问他们∶“你们到哪去?”一个孩子回答∶“我们去教会。”我赶紧问∶“你们教会讲中文吗?”那个孩子回答∶“不,我们教会不讲中文。”他们是韩国人,所以当地政府批准他们办教会,但只有韩国人可以参加。

我真是怅然。回到房间赶紧给朋友打电话,费了一些周折,终於在附近找到一个家庭教会。

这个家庭教会租用一个餐厅,在礼拜天下午聚会。餐厅的楼下就是菜市场,人来人往,餐厅的工作人员和路人进进出出。一百多人的聚会和敬拜唱诗歌,都相当公开,与北京家庭教会的紧张气氛相比,这里明显轻松多了。

牧师非常年轻,只有30岁。带诗歌的姐妹才高中毕业,不到20岁。弹电子琴的弟兄是一位大学生,他用一台简单的电子琴,弹出整个乐队的锣、鼓、钢琴和其它乐器的节奏和旋律。整个聚会,无论是唱诗、祷告、讲道,都充满了神的同在。

这个教会的大部分会员是当地的居民,有一些甚至是在附近捡破烂的,住在用纸板箱搭的棚子里。与他们握手时,好像握住一块粗糙的树干。但他们却流露出令人羡慕的喜乐和信心。

聚会经常要换地方。因为餐厅有时要办酒席,甚至装修,大家就要临时去其它餐厅,或在宾馆的会议室。这需要通知一百多个信徒,而且每次要把全部的家当∶一个电子琴,一个扩音器,一个麦克风,还有一箱属灵书籍,搬到新聚会地点。每次,牧师、同工都真心实意地说∶“感谢主,他给我们预备的真好!”

参加祷告会也是一种享受,大家围成一圈坐在地上,每个人顺著圣灵的感动,点一首歌一起唱,或带领大家祷告。此起彼伏的诗歌和祷告交替,很快,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祷告结束後,大家满怀喜乐地一起吃饭。单纯的信心,让大家有凡事信靠主、跟随主的简单生活。

重返美国

工作之馀,我协助当地的一个私立学校,建立了一所全新的国际文凭体系的国际学校。又协助当地政府筹办了中美CEO论坛,促进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化┅┅

两年多就这样过去了,产品开发快完成了,我没有太多的技术工作要做。市场和管理方面的工作,需要很多的应酬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我没有什麽兴趣。这时,中方合作伙伴认为,以前商定的股份比例已经不合适了。产品的知识产权到底应该占多大比例,我与合作伙伴出现了分歧。

我思考著下一步应该做什麽。在璁假中,带著全家回美国休假一个月,跳出繁忙的工作,安静在神面前寻求前面的道路。我心中有一个感觉∶可能是该回美国的时候了。

回到深圳,我与合作伙伴谈了几次,都没有结果。身边的朋友说,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但我越来越觉得,这样下去不会有结果。在9月中的一个星期五,我在最後一次约谈中,对合作伙伴说∶“我们合作的项目,你都可以拿去。我决定回美国了。”

谈完後,我的心中涌出一种轻松的感觉。回到家里,妻子问∶“你打算下一步怎麽办?”我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我们先回美国再说。我想回去找一个研究工作,不要再带著全家东奔西跑了。”

第二天中午,我接到一个长途电话,是一位老朋友打来的,他在美国宇航局的研究所工作。他在电话那边说∶“我的研究组的一位研究员,昨天向我辞职。他早在两个月前,就接受了大学的教职,把房子都卖掉了,昨天才来告诉我,我已经无法挽留他了。你愿不愿意来接他的项目?”

一算时间,这个空缺,刚好是我向合作伙伴辞别的时候出现的。而且这个工作,很符合我的技术专长。

10月1日,我飞回美国面试,与各级负责人面谈都很顺利。最後,人事部的女士说∶“审批的过程可能需要一两个月,回去等消息吧。”10月5日,我回到深圳家中,录用通知书已经到家了。我不得不在心里赞美神∶“他做事有定时,他真是守约施慈爱、顾念他百姓的主!”

我带著一家在中国生活了两年多,又重返美国,回到熟悉的工作环境。我心里感谢神∶在这几年里,让我学习到许多人生的功课,看清了自己的有限,看到了神的信实。我们一家也有机会更深入体验中国的生活,孩子也打下中文的基础。我们更亲身看到,中国的基督徒,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中,全心仰望神,过真正的信心生活。

来源:                                                                                                                 海外校园                                                                                                       
最后编辑quanyuan 最后编辑于 2009-12-23 10:07:1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