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基督徒的美国生活

[ 10228 查看 / 1 回复 ]

文/朱异良

看惯了学术性很强的著作,我平常很少翻那些用通俗语言所写的“小儿科”的书。一个偶然的机会,翻了翻一本名叫《活在美国》的书,不看还好,一看就舍不得放下,一口气读完,并被深深地打动。

老实说,这是本通俗得不能再通俗的著作。但就是这些通俗的语言,给我们揭示了诸如《论美国的民主》、《论自由》等伟大作品中深刻阐发的自由、民主、人权等现代精神,当然,还有这些精神的源头──基督教精神。

作者范学德,是移居美国的大陆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这本书的诞生也很有意思,是范学德先生将他两年来在“凯迪社区.猫眼看人”网上所发的精彩帖文,集结成册。这些帖文,由於是写美国的生活,且多有溢美之词,在网上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国内某些“愤青”的辱骂,甚至怀疑范学德为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人员(看样子说真话还真难)。但是,这些帖子,也获得了无数人的支持。

这些精彩的帖子,是作者在美国生活十多年来所见、所闻、所感的真实记录。作者用平实、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美国生活的平常画卷∶吃饭、购物、家长会、生日派对、社区服务等等。没有“宏大叙事”,没有“深度理性思辩”,更没有“震撼世界”的华丽词语,但每一篇都真实亲切,都可以看到宽容、理解、仁慈,还有爱!像和风细雨不断滋润著读者的心田,安慰每一颗憔悴劳苦的心。

难得的是,作者亦不讳谈美国的阴暗面,更让人觉得真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在描述美国生活的文字中所揭示的价值观、权利观、教育观,给我们中国人反思自己的社会,提供了一面很好的镜子。

而其中描述信仰生活的部分,更显示出一名基督徒对人的终极关怀,而这正是崇尚阶级斗争、缺乏信仰的国人最缺乏、最需要补的一课。

政治

法律、教育、宗教,是作者在书中谈论最多的内容,这也是美国人最自豪的地方。美国人常常自豪地对外国人“吹嘘”他们有一部伟大的宪法,还有一份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宣言──《独立宣言》。他们应该自豪,因为这宪法、宣言仍在激励著世界上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追求解放的人民。

那麽,在美国,人们的政治生活到底是怎样过的呢?作者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美国大选的时候,他妻子收到了布希总统夫妇的来信,中间还夹著一张两人的大照片,来信内容是感谢过去对他们的支持,并希望在这次大选中,继续得到他的支持和金钱上的帮助。

虽然同样的信件也许发了无数份,虽然上面手写的签名,多半也不是总统的亲笔,但是,却启示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一个民主国家,要想成为“人民的公仆”,得千方百计地讨好每一个选民,而不是让选民讨好候选人。不用去争论“姓资”、“姓社”那麽深奥的理论,只要看这样一件小事,人们就会触动,会思考民主的问题。

作者还谈到伊利诺州的越战纪念碑,在五块矗立的黑色大理石上,按字母A到Z,依次刻满了死者的名字。没有刻什麽身分、军阶,也没有提到党派。还有林肯墓,他跟平凡的士兵葬在一起,在他墓室的顶部,人们可以自由地走来走去。他的雕像的鼻子,也被人们摸得发亮!

多麽亲切的情景呀!什麽才是人民的真正领袖?那就是生的时候和人民站在一起,死的时候,还和人民站在一起!再看看我们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吧,分14个等级,人死了还在争取相当於什麽正局、正部级的名分。人生前的荣耀,是能带走的吗?

教育

我们中国人一向重视孩子的学习,考了99分还嫌不够,要100分。有些家长把孩子带到老师身边,说,把孩子交给你,要打要骂随老师。结果是,我们的孩子为了分数、名次、好大学,牺牲了一切业馀时间、一切快乐的活动,参加体育运动也是为了获得“特长生”资格,可以在升学时享受特殊待遇。

凭心问一问,我们有没有尊重过孩子的意见?有没有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有没有尊重过孩子的自由和权利?

作者讲的几个日常故事,也许能让我们家长反省一下。有一次作者看望一个美国朋友,这个朋友的孩子正在学走路,突然这孩子摔倒了,在那哭,作者想去扶,这个朋友急忙拉住了作者的手,说∶“不用担心,不会摔坏的,让她自己站起来。”然後她对孩子说∶“好孩子,站起来。”美国孩子的独立精神就是这样培养的。

还有一个例子,作者带她女儿去学棒球。他女儿好几次都没有击中球,教练一直对她喊∶试得很好!你能够做到!再来一次!其他人也对她喊同样的话。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喊,直到最终击中了一次,大家都给她鼓掌(因为她是最差的),并祝贺她∶你真棒,我为你自豪!

这就是美国的教育,鼓励孩子,为最“差”的鼓励。我想这种场景,没有人不为之动容。

美国的老师又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呢?作者讲了许多故事,这里挑选一个∶在一次家长会上,每科老师都大力赞扬学生。数学老师对作者说,你的儿子学习非常好,他在我班上,是我的荣幸。讲了一大堆优点後,还提到了作者的孩子具有领导能力。

作者问,在美国中小学中没有设立学生干部,哪来的领导能力?老师回答,有时上课时,别的同学说话,他会示意他们别讲话。难怪作者要叫∶“天呀,这叫做领导能力?”我几乎也要这样叫起来。

当问到孩子有什麽问题时,老师回答∶“他说话比较少,他是在观察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不一样,这不是什麽大问题。”

作者再问,我儿子是第几名?老师告诉他,是第二名。至於第一名是谁,以及其他同学的名次,老师拒绝透露,因为这涉及个人隐私。

美国的老师就是这样鼓励孩子的,多赞扬,少批评,尊重孩子。这就是他们教育孩子的法宝。

还有一个老师,向家长介绍,他如何教孩子读书∶“每个星期五,我都安排时间,让孩子们读名著。我会准备一些舒服的椅子,孩子们可以坐在座位上读,也可以到任何他们喜欢的地方,只要在这个教室就行。什麽姿势都可以。要是高兴,也可以带自己的毯子来┅┅

“孩子们现在是五年级的学生了,我要把他们当成年轻的成年人。我要鼓励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学习交友。最重要的是,要鼓励他们的创造性,鼓励他们负责任,承担自己所有选择的後果。”

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个性和创造性,都尽显在这几句话中。

财富

许多人认为,美国是一个信仰个人主义的国家,只追求个人利益,不顾社会利益。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作者真实地记录了他儿子的璁假生活──花钱让孩子去学习社会服务。他儿子参加了一个璁期学校(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社会活动在美国很流行),每星期140美金,什麽活动呢?就是参观银行,拔草,学做面包,到医院照料病人,到湖边清理脏物。作者还提到,有好些老奶奶、老爷爷来帮忙拔杂草。

其实美国的好多大富豪,如比尔盖茨、巴菲特,都把大部分的财产捐给基金会。作者也提到,一个富翁把钱捐出去後说∶“没什麽呀,这些钱不属於我们,是属於上帝的。上帝赐给我们的,我们当然要把它用在上帝的事业上。”

为什麽不把钱留给儿女呢?富翁回答∶“让小孩子从小就过奢侈的生活,这对孩子没有好处。”

赚了钱又把钱回馈给社会,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

这本书也谈到了美国社会的可耻面,其一就是高消费、高浪费。“一盘子菜,没吃到一半,不管是肉片、鱼、大虾,全扔┅┅实验室里的用具,绝大部分是一次性的,用了就扔。有的玻璃试管,好几美元一支,用一次,打一次┅┅美国的公共厕所,都备有厕所纸和擦手纸。人洗手後,就用纸巾擦手。有人一拿,就拿一大堆纸巾来擦┅┅房子越盖越大,汽车越换越新,度假越跑越远,这一切,都推动著美国人快买!快买!然後就是快扔!快扔!”

还有种族歧视的问题、诚信缺失的问题┅┅

信仰

宗教,主要是基督教,也是此书谈得很多的一部分。不过,以基督教对美国社会的影响,用再多篇幅描写也不算过分。马克斯.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已经详尽描述了基督教对资本主义的贡献。作者作为一名基督徒,没有任何教条化的语言,有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谦逊、宽容、理解、慈爱。

作者讲到他还不是基督徒的时候,他和一位来美国留学的穆斯林探讨信仰问题。他告诉对方,他不信神。这位穆斯林非常困惑地看著他,问∶一个人怎麽能够不信神呢?

这确实是句惊人的反问句!

作者又说,耶稣命令基督徒要爱自己的仇敌。这位穆斯林同样不解,说,这是不可能的。人怎麽能爱自己的仇敌呢?

这两个“怎麽能”的反问句,留给我们多少思考呢?

作者还谈到伟大的《独立宣言》中,有一句重要的话,其中文翻译有问题。这句话英文是∶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在流行的翻译中,大都翻译为“人人生而平等”。但实际上,这句话应为“所有人是受造平等的”。

两种翻译有什麽重大区别呢?作者认为,美国的先祖们很清楚,人并不是生而平等的,长相、天资、家庭状况都不平等,“但是,无论这一切如何不同,造物主所创造的个人是平等的”,人之平等在於∶“他的生命中,内在地包含了人之所以为人所不可剥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而这种自由、尊严,是上帝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任何政府无权剥夺。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也可以理解一些民族、国家为什麽为了面包可以牺牲自由──如果没有上帝的观念,自由就无法言说。当有人问∶为什麽要自由,自由能吃吗?如果没有上帝的观念,我们怎麽能回答呢?

作者谈到马丁.路德.金,正是在上帝的名下追求公义、平等、自由,所以他反对暴力,因为暴力、仇恨,是对另外一些人自由的剥夺。他在《我有一个梦想》这个著名的演讲中说∶“我必须对站在自尊和教规的最高水准上继续我们的抗争。我们必须不断地升华到用精神力量来迎接暴力的狂风怒浪┅┅我有一个梦想,让自由之声响彻密西西比河的大小山丘。从群山的四处,让自由响起。”

有什麽能彻底消除人的罪恶?是靠法律吗?是靠制度吗?都不是。制度能杜绝结构性腐败,但不能制止某个个人的腐败;法律能威慑人的罪恶行为,却不能消除人作恶的欲望,更不能鼓励人去行善。除非解决人心的问题,否则一切努力都是徒然。

许多人认为基督教都是教条∶什麽不准做,什麽必须做,都有规定,到处是命令,不自由。作者没有去谈什麽形而上问题,没有给我们传道,作者还是在讲故事,谈自己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感受,让我们在看故事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心去思考,让我们充分理解爱、仁慈、理解、宽容,所带来的暖意和喜乐。

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个渴望为中国服务的美国朋友,他居然到中国大西南一个非常落後的少数民族居住区去。当问他为什麽去那儿的时候,他回答,那里更需要爱。只要中国政府不赶我走,我愿意一辈子留在中国!後来,他又进入了更加偏远的地区。

只有爱才能消除世人的仇恨,才能阻止道德败坏,才能赋予人以意义。就如作者在一次名为“活出意义”的演讲中所说的,“从唯物论的前提出发,绝对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因为物质本身不可能产生意义。除非人的生命本身内在就有意义,否则,绝对找不出人生有共同的确定的意义。”

当看著作者和其他基督徒聚会,我心中激起一股暖流,多麽美好的夜晚呀!这麽多虔诚的基督徒聚在一起,互相祝福,感谢赞美,每个人的心都那麽平和、安宁,都在享受爱的阳光,这一切是多麽美好呀!

一本好书,读来陶醉其中,不忍掩卷。总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那样,也许,我们在感动中不知不觉地被爱充满。

注∶《活在美国》,范学德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出版。

作者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研究生。

来源:海外校园
TOP

讲的很实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