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留守儿童的眼泪与未来

[ 13613 查看 / 2 回复 ]

作者:喻书琴等  

·编者按:“百度”键入“留守儿童”,出现1530多万条信息,“百度百科”中,关于留守儿童的词条也篇幅甚广。可见,留守儿童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据权威调查显示,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多万,这些孩子从小经历到亲情的冷落和疏远,教育的隔离与败落,给他们心灵中造成隐藏的危机和压力,长此以往,易于酿造重大的人生悲剧,衍生社会冲突。本期的焦点关注,三篇文章,作者皆身为父母,他们以不同的立场和微末的声音,呼唤着明天的幸福。本刊也借此呼吁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有负担的弟兄姊妹或社会爱心人士,能向这些幼年孩童伸出关爱之手。


一个留守儿童父亲的心声

                                              文/沙漠中的骆驼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发展,涌现出大量民工潮,其中有许多年轻父母。他们为了家庭和生活,撇下自己的孩子,远走异乡,换取经济上的效益。这给孩子教育留下了更严重的问题,随着时间推移,矛盾更加突出。

当我们回顾,当下的犯罪趋势越来越年轻化,有些还是未成年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孩子没人抚养,于是很早辍学,跟随父母漂流在外。父母白天上班,孩子在家无人看管,孩子去网吧,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被铺天盖地的暴力与色情信息腐蚀,当他们没钱上网,于是偷窃抢劫,一步步走上犯罪的道路。女孩子则很早就恋爱,十三四岁堕胎的大有人在。另外还有一类,就是家中有老人抚养孩子的,但这些爷爷奶奶大都没读过书,更不用说以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了。

由于国家施行计划生育,大部分农村家庭的孩子也只一两个,由于国家的经济增长,现在的农村也不缺钱,孩子都是爷爷奶奶的心头肉,哪里还会管教?本身孩子父母不在家,如果管教又担心孩子的父母有意见,长此以往,孩子便在娇生惯养中成长。

我对留守儿童有感触,因为我的家庭本身就属于留守儿童的家庭。在我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夫妻俩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中给两位老人看管,时间长了,孩子对我越来越冷淡,你和他说话,他也不搭理,甚至非常厌烦,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且经常说谎,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在家,没办法,我只好带她到温州打工,她来温州后根本没心思做事,花钱非常厉害,一件衣服买来穿一次就丢掉,不上班也不愿意和我们交流,我们用很多方法都不能走进她的内心。更让我生气和痛苦的是她还不到18岁就恋爱,且离家出走,直到现在杳无音讯。

由于我的父母没有文化,导致视野狭窄,而现在的孩子受现代社会影响很深,故反差极大,无法沟通。这样的光景不只我的家庭。今年春节,一位老乡本来不回家,大年三十家里得知他女儿失踪,初一夫妻匆匆回家;另外一位家里打电话说他的侄子在网吧找不到了,让他回去一起寻找,最后在杭州找到时,整个人已神志不清……这样的事不胜枚举。

这些画面映入脑海,触目惊心。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父母绝望的眼神和滴血的心灵,看到了一个个幼小的心灵究竟在渴望什么?一双双迷茫的眼睛在张望着什么?是孩子错了吗?不!孩子是无辜的。他们没有错。他们为什么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他而去?让他们从小经历离弃之苦,他们该得到父母关爱却得不到,该拥有的家庭温暖却失去了。父母不在身边,他们没有安全感,感受不到温暖,心理受到创伤,心理渐渐扭曲。是父母的错吗?父母是无奈的,他们为家付出很多,他们知道对孩子付出不够,于是尽量用物质满足。孩子需要什么?是在父母身边享受家的温暖。物质是次要的,在这种矛盾中,谁应该承担孩子心灵的需要?说到这里,我的心在哭泣,我为失落的孩子哭,为更多和我一样的家庭悲哀。

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是社会的希望,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当一个孩子失落,预示着这个家的希望也失去了。当一群孩子出问题时,所在的社会秩序就会紊乱,使社会动荡;当一个国家的青少年出问题时,这个国家也出了问题,国家出了问题,就是国家所有公民的问题。

实在说,基督信仰的文化理念是爱。抢救灵魂,传扬福音,是每一个基督徒的使命。在西方,基督教文化是主流文化,是影响社会和国家走向的文化。试问,中国基督教在中国起到了什么作用?社会的责任感在哪里?近几年,常听很多海外宣教的言论,如果国内的事情都没处理好,这一批批的留守儿童将一步步沦为社会和国家的巨大负担,从历史上看海外派遣的宣教士,当他们的国家强大时,他们的宣教就能做大做强(如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因为每个宣教团体背后的支点来自国内。

如果任其发展,不出20年,这些留守儿童将给国家、社会、家庭,带来什么?一个国家的衰落,也就响应了宣教的进展,而农村的留守儿童对教会带来的危机可想而知。

我写这些,只想代表所有留守儿童的父母表达心声,希望教会能看到,能听到,并切实行动起来,给留守儿童一些关爱,比如在中国农村开办留守儿童托管所,帮助这些孩子,在心理上予以引导,建立他们的价值,培育他们的品格,归正他们的信仰,也为将来中国能够走出更多宣教士培育人才。

 
                留守儿童·民工子弟·我的儿女

                                                    /喻书琴


今年的儿童节,Myoyo(望京儿童乐园)有几乎免费的活动。早晨带雅歌箴言快乐地游毕回来,便看到新浪关于《留守儿童,草样年华》的专题报道,非常沉重,甚至惭愧。


上次回老家,也看到很多留守儿童,包括不少基督徒打工者的孩子,连主日学也没有,连玛利亚三个字也说不利落,连一本圣经故事也没有听过和读过。我很替这些孩子难受,然而难受又能怎样?除了那一个月教他们主日学以外,我们并没有从城市迁移到农村,扎根农村教会去帮助他们建立主日学。


农村,有留守儿童,草样年华;城市呢,有民工子弟,同样草样年华。


上月,去“爱加倍”打工子弟中心,走访那些孩子和他们的家。年纪大的呆在幽暗的网吧里面逛,年纪小的就呆在肮脏的垃圾旁边玩,尘埃漫天的马路和尘埃漫天的草样年华……


相比之下,富二代或富三代呢?真是花样年华。在北京的望京,我居住的地方,一年会员费近万的国外儿童机构(比如“家盒子”);一月园费起码二三千的私立幼儿园;一节课时费上百的早教中心,比比皆是。精英教育是要钱的,私塾教育是要钱的,素质教育是要钱的,华德福教育蒙特梭利教育是要钱的,包括主内儿童教育机构也日益面向中产和贵族。


我和我的孩子,尽管没有北京户口,没有任何社会或医疗保险,没有多余的钱,却比很多的草样儿童都幸运。


我丈夫做计算机,因着收入还不错的缘故,我辞职在家照顾一对儿女,顺带做些文字事工。这样,孩子不至于因为父母双方都得工作,需要送到福建农村爷爷奶奶处做留守儿童。


我在北京买了房,所以因着一纸房产证的缘故,有资格上小区便宜的公立幼儿园(一个月900左右),上附近的公立小学(几乎免费),上电脑排位的公立初中(几乎免费)。这样,孩子不至于因为是外地户口,而去昂贵的私立学校或去艰苦的民工子弟学校。


这真是需要感恩。但如果丈夫不做计算机呢?如果我们没有在北京买房呢?留守儿童?或民工子弟学校?或收费高昂的私立学校?那些收入勉强维生也没在北京买房的“80后”,即将为人父母了,如何面对是妈妈还是奶奶照顾幼儿而收入减半的难题?如何面对儿女在京还是回老家上学而分居两地的难题?我们中的大多数能按国外基督教育儿理念,做幼儿三岁前的全职妈妈吗?进行反思应试体制的素质教育吗?大环境太不一样。


中国,从一出生开始,起点就开始不公了。社会资源不公,自然资源不公,教育资源不公,而且这种不公在剧烈扩大!即使是属灵资源,也同样不公。我和我的儿女们,或多或少参与了这种不公。比如女儿雅歌在北京有那么好的主日学环境(教会三四个孩子,四五个老师),那么好的家庭环境(孩子在父母身边,从小强化信仰教育),那么好的属灵资源教育环境(有杜博士亲子类的书,有儿童圣经故事的绘本)。当我和我家开始受惠于因经济资源、教育资源、属灵资源带来的小范围相对幸福,觉得周围小环境开始宽松自由时,便容易忽视中国大环境的民生苦难……


我从未羡慕过那些“富二代”,但我不能免俗或说同样媚雅,本能中,希望将儿女培养成有好品格的主内绅士淑女,希望他们学绘画钢琴等才艺,希望为他们将来的教育开始早日做规划……灵性好的时候,我的希望却是:他们从小敬畏主,并愿意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关注比他们社会成长环境差,心灵成长环境也差的小朋友,做下一代的宣教士。


所以,求神让我为儿女们的未来作“人往高处走”的本能筹划时,常常警惕自己好逸恶劳避轻就重的本能,常常回到十字架的原点——让自己和儿女走“水往低处流”的生命道路。因为孩子们生长的这片土地,还依然满目疮痍。



 

连加恩医生给儿子的信

                                                    文/连加恩




亲爱的儿子:


当爸妈以前,我只知道当孩子的心情,孩子们不喜欢爸妈拿自己和别人比来比去,现在自己当了爸妈才知道,天下父母心──从出生的体重、身高,还有双眼皮的角度,就已经开始了这场一辈子的竞赛。


当你出生第三天,爸妈把你接到坐月子中心,看你和其它“同学”一字排开,探望你的亲友就忍不住拿其它的宝宝指指点点:“你看这一排还是我们的比较可爱!”“你看那个是谁家的怎么那么黑?”等等。


有一次,我不经意听到你隔壁床小朋友的爸爸和亲友聊天,他指着你说:“天啊!为什么他的头比我们的大这么多?”


亲爱的儿子,爸爸答应你:尽量克制自己不要老是拿你和别的小孩比较,就算爸爸爱和人家比较,我会放在心里比,不会像那位爸爸,还大叫出来。


虽然,等你大一点去了学校,爸爸一定会要你好好念书,考试后,也会忍不住问你其它人考几分、在班上排第几名之类的问题。老爸其实很清楚,这些东西真正影响人生路的程度并不大;持续的努力、拥有好的品格、充满上帝恩典的际遇影响才大。


其实很多数字,好比你的出生体重、头围,现在看来也不过是亲友们聊天的题材,或拿来耍耍嘴皮子用的啦!


上帝给你的这个人生,就是最独特、最特别的,你有自己的路要走。天底下有六十几亿人,每人自成一格,该怎么比?如果真的要比,爸爸告诉你,其实你的头也没有很大啦!


但是,如果你不小心和人家比较了、发现自己什么都赢人家,那代表你的责任更大了!爸爸在非洲的许多朋友,没有听过什么叫做“坐月子中心”,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睡在泥地上的草席,罩在盖剩菜剩饭用的防蚊罩里,为了躲避疟疾的威胁,孩子长到5岁以前,他们不敢宣称家里多了一个人,因为随便一个传染病就可能夺走他们的性命。


说真的,如果你比老爸非洲朋友的孩子们更聪明、更会考试或更有学问,爸爸一点都不会感到意外,上帝给你比较多一点,就是要你多付出一点。这些被你“比下去的人”,都是你的责任范围。你要用上天给你的才能,去做一些事情帮助这些人。


若用这个角度,爸爸就可以要求你好好念书了,目的不是爸爸可以拿你的成绩单,去和我朋友们的孩子比较;而是你被赋予了使命,用你的专业和贡献去改变你所在的世界,让那些没有你幸运的人,可以过得更好。


奉献一生给非洲的史怀哲医师,小时候也很爱比。他比什么呢?“比武”。


有一次,他和邻居的孩子打架,获得压倒性的胜利,那个打输的孩子说了一


句不服气的话,改变了他一生,他说:“如果我像你家一样,可以天天吃肉,我就不会输给你了。”这话让年幼的史怀哲察觉自己的优越,都是建立在上天所赐的福气,而不是他自己有什么了不得。

当他进一步去思考:上帝给他如此幸福的成长背景、顺利的求学过程和不凡的天分之目的时,他决定把自己奉献给非洲无数可怜的人,来活出那一个目的。


亲爱的儿子,老爸常常觉得你实在很幸福,你们这一代的人都是。我告诉你这个故事,是希望你不需要等到和邻居打架,才发觉这个道理。


下定决心服务人群的史怀哲,在完成了医学、神学、演奏学三个博士学位之后,才踏上前往非洲的旅程。


每次,当老爸受邀作非洲服务的相关演讲,之后的提问中,年轻学子最常问的问题就是:“现阶段的我们该如何准备,才能去第三世界服务?”有时,他们眼里还闪着真诚的泪光,让我实在不知道怎样回答,才算是够慎重。


直到一年圣诞节,在台北市政府广场有一个盛大晚会,现场集结了五千多位民众,在电视实况联机之下,我被邀请作短短的分享,当我拉拉杂杂的讲完要下台时,主持人“黑人”(他是艺名叫黑人,不是真的黑人),忽然让我措手不及地说:“那最后请你跟大家讲讲,要加入你们的非洲工作,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看着手表,我只剩一分钟可以回答,我随口答了一句:


只要觉得自己很幸福的人,都可以去!”就下台了。


我想讲的是,拦阻我们愿意帮助别人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比起别人,我还不够幸福!”的想法。


小学老师告诉我们:“不要成为手心向上,而要成为手心向下的人,因为向下是给,向上代表乞讨。”


如果我是小学老师,我会讲一句相反的话:“大家要先学会成为一个手心向上的人,当你把手心朝上,可以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接受者,不断从这个社会、国家、爸妈、老师、校长和上帝那里领受爱的灌注,那么,你就可以把手心向下翻,把福气分享给其它的人。”


孩子,你要先体会自己是一个幸福的接受者——“知道自己从上天白白领受恩典”,然后分享你所领受的福气给人。上帝会给你更多,你就越有力量帮助更多的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回路。


_________________


注:喻书琴,大陆“80后”基督徒;文字工作者;其见证集《展开清晨的翅膀》已由香港福音证主协会出版;


连加恩医生,在基督化家庭长大,医学院毕业后,前往西非服事贫穷人,又在互联网发动“垃圾换旧衣”运动,搜集一大批旧衣服从台湾运到西非。他的故事曾改编为电视剧。该文是他写给年仅两岁儿子的信,让儿子在二十年后阅读。



文章来源 《麦种》期刊
TOP

好文!“留守儿童”,令人深思,什么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
TOP

很多感人好段子。最欣赏这段:

“大家要先学会成为一个手心向上的人,当你把手心朝上,可以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接受者,不断从这个社会、国家、爸妈、老师、校长和上帝那里领受爱的灌注,那么,你就可以把手心向下翻,把福气分享给其它的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