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一本让你一生手不释卷的书

[ 8872 查看 / 0 回复 ]

──怎样看待圣经?

文/周小安

对每一个基督徒来说,圣经都应该是一本让他一生手不释卷的书。

原因究竟何在?外因固然很多,例如,今日都市人生活都极繁忙,又特别感性和自我,对客观真理不相信,或不感兴趣等等。然而细想之下,发现内因才是决定因素。我对这个问题反复思想,在众多的内因中,最後觉得症结还在圣经观上。道理说来也很简单∶你怎样看圣经,就会怎样待圣经。

魏乐德指出∶“若无法真实看待圣经,会在以圣经为信仰中心的基督徒圈里引发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圣经会变成只是一本教科书,讲关於神的抽象真理,我们可以没完没了地研读,却遇不到神,也听不到他的声音。”(注1,页52)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不能将心比心去理解圣经人物的经历,很可能就停下来不读了;或者变得像吞药一样,每天一定剂量,只因听说每天读经於我们有益,虽然心里面一点也不觉得真会如此。许多“笃信圣经”的教会,有个公开秘密,就是只有很少数的会友带著兴趣、头脑,或好心情来读经,就像读报章杂那样津津有味。从我个人的经验看来,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也没人教)怎麽从个人经历去理解圣经人物的经历。”(注1,页53)

以上魏乐德所说的“无法真实看待圣经”,意思是指读者不认为自己可以藉著读经而经历到与圣经人物类似的与神相遇的经历;换句话说,就是读者不认为自己可以通过读经而听到活生生的道。魏氏上述评论可谓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它明确指出了圣经观是广大基督徒如何对待圣经的关键所在。

圣经与神的道

“神说话”或“神的道”这个真理,我们可以从圣经中获得详尽的阐释。旧约和新约经常用“神的道”这个词,来指明神对人清楚地宣告他的计划和心意。神说话的方法,所用的媒介和传递的方式有很多。无论这个“神的道”的观念,是指可以亲耳听见的话,或可以看见的文字记录,或是神在人的灵里内在的感动,或是神在历史上外显的作为,以及基督的“道成肉身”,圣经都毫不含糊的强调,神已经透过他的道向人启示了他自己。“出於神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路加福音》1:37)神的道不仅意指从神而来的资讯,和向人启示了关於神的真理,并且能对听众属灵生命的转变发挥莫大的力量。(注2)

魏乐德总结说∶“神的话,就是神发言、神沟通。当他说话时,会表达他的意念、他的性情、他的意图。因此,他总是在他的话语里。所有能表达他意念的,全是他的‘话语’,不论是在人心之外,例如,自然现象、某个人、道成肉身的基督,或是在人心之内,例如圣经在我们心思、动机或感觉中说话。神掌管万事(包括人类的事),并藉著他的话语来掌权。”(注1,页184-185)

保罗跟他属灵的儿子提摩太说∶“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摩太后书》3:15-17)

今日,神的道怎样临到我们呢?关於神的可靠知识怎麽可以获得呢?答案是∶我们可以从圣经中获得。圣经里面记录了神救赎的作为和言论,而且是真实、可靠的,足以作为信仰的标准。

如果神的道只是靠一些未经解释的作为来表明,又如果神的道在过去说了出来却不加记录,那不久之後,这些作为或说话都会被人误解、被人遗忘,最多被人视为一些有趣的偶发事件、神秘事件。但是有了神成文记录的道──圣经,便能够表明这些事件和话语的意旨,以及在神整个救赎计划里面的重要性。

即便是道成肉身,住在人中间的耶稣,如果他的事迹和教训没有记录下来,只会有少数人记得一些。如果侥幸留传到今日的话,也只会零零落落、一鳞半爪。因此,神在历史里面的作为,说出来的教训,以及成为肉身的道,都是透过圣经的写作记录下来,并加上一定的诠释,而得以恒久存留,成为我们生活和信仰的基石。

在救赎历史中,圣经自有其独特、不可取代的地位。圣经的原稿是神所默示的,无误的,也会引导我们得救,而信仰的焦点是神向罪人施恩的应许,就是藉基督为中保及流血代赎的工作而确立的。(参《哥林多後书》1:20)有了这样的保证,神的儿女们就应该信靠这些神的话所带来的,赦免、引导、保护、帮助和荣耀的应许。

耶稣对那些不信的犹太人说∶“你们并没有他的道存在心里;因为他所差来的,你们不信。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约翰福音》5:38-40)

魏乐德指出∶“原稿的无误,是为了救赎,这只有在那永活之道持续的保护下,藉著它在今天的衍生物,才能办到。无误性本身,并不足以支援圣经的感动人心,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手上的圣经都不会是原稿。原稿的无误性也并不保证正确、完整准确的解经。如今,我们读经还是必须倚靠神(圣灵),是他现在仍藉圣经跟我们讲话,我们也必须认真读懂。

“诗人所说安定在天直到永远的道(《诗篇》119:89),显在大自然中的道(《诗篇》19:1-4),并不是指圣经。《使徒行传》说‘神的道日见兴旺、越发广传’(《使徒行传》12:24),也不是指圣经。耶稣说积极传扬道如同撒种(《加拉太书》13),仍然不是指圣经。这些以及当神个别与人讲话时,我们所听见的,全都是神的道。”

“神藉著他的道在他的国度掌权。这样的发言,是他专属的,却能在某些小范围内,用来和那些与他联合、为他服事的人进行沟通。圣经乃是有限的、写下来的记录,记的是无限的、永活的神所说的救赎真理,它也确实把神会对人说的每件事情,界定了范围。不过圣经界定的范围,是属於原则性的,对於神如今会如何个别地与信徒沟通,它并没有提供细节。”(注1,页212-213)

可见,圣经是由神所默示、由人手(圣经作者)所写成的独一无二的神的道。圣经是神的道的成文记录。圣经是神的道的某一种结果。魏氏总结说∶“神的道不限於圣经。神的道涵盖了圣经,却不限於圣经。”(注1,页213)从圣礼的圣经观来看,我想补充一点∶圣经是每个世代神的儿女领受神的道的最佳媒介。只有这样的圣经观,才能使圣经成为一本让我们一生手不释卷的书。

在圣经中与神相遇

如果想让圣经成为一本我们一生手不释卷的书,我们必须抛弃“圣经自然神论”,并且深信∶神如今一如既往地藉圣经对我们说话。

魏乐德指出∶“教会的存在与历史,以及整本圣经,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改变了我们对於神如何与人相处的看法。但是,在圣经里,从来没说那些被记载下来,神用於和人沟通的各种模式,如今却因教会的存在或圣经正典的结束,就把这些废了,或者,用别的模式来取代。这是个无可否认的事实,从过去到现在,神的儿女发现,他一直都用记载在圣经里的方式,来向每一时代的人说话。这些个人见证(一般说来,他们诚实、清醒、委身,甚至有许多是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基督徒),不该只是因为某些人的固执与抗拒,就遭到轻看。当然,不论什麽时代,不论有意或无心,这些见证都可能带有某种程度的矫饰或让人困惑。但是那种固执与抗拒的态度,并没有圣经根据。甚至,抗拒的原因通常只是因为安全感,而用死气沈沈,来取代和神之间活泼的沟通,这些人宁可仰赖枯燥的学究或执著字义的文士,来解读神的话语,却不肯亲自谛听那愿意赐给任何人的声音,他们顺服神在圣经里讲的,对於神会不会在今天对他们讲上一句特别的话,则兴趣缺乏,听都不愿听。

“圣经正典的结束表明了∶在神人的对话关系中,那些构成基督徒信心与实践主要成分的原则与教义,全都用人类的语言恰到好处地写在圣经里了,大致上,已经不用再多说。尊崇圣经的基督徒,相信神不会为了要扩充原则,而再说些什麽,更不会前後不一致。但这类基督徒,却不是那种只知道死守著一些圣经信念的人,他们会努力地活出圣经所记载的人生∶一种个别的、用智性与神互动的人生。不然,他就是个冒牌基督徒。如果想要危害某人的灵性,最具杀伤力的事情之一,就是跟他们说∶神不会对他们另眼相看、不会个别地、合乎理性地、有意识地跟他们互动,他们也不能指望他做这些,因为他认为不这样最好。如果我们跟他们这麽说,却又想引导他们与神有个别的互动,就很荒谬了。”(注1,页156-157)

在这里,我发现,存在著一个“信仰的回圈”∶一方面,基督徒的信仰根基於圣经;另一方面,人们对信仰所持的观点又决定了他对圣经的看法和态度。换句话说∶一方面我们从圣经知道信仰的本质,另一方面我们对信仰的本质的看法又决定了我们对圣经的看法和态度。

我同意魏氏的看法,保守派的圣经观的形成,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特别是自宗教改革以来教会长期在教义上的争辩,而且这争辩又跟错综复杂的政治、法律、甚至军事权力纠缠在一起。我想补充一点,这种圣经观的形成也有其文化的根源,特别是与自18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有关。总之,如魏乐德在另一本书中指出∶

“这种纠缠不清的局面,让基督教把救恩信仰变为只是对正确教义产生纯属头脑的认同。这种纯粹头脑认同的信仰观,又与保守及基要阵营中另一项无可置疑的事实缠绕一起。不管教会怎样高度推崇圣经,可是,在功能上,圣经已不再对信徒广阔层面的生活,起著任何支配作用。换言之,无论保守派怎样想,圣经就是未能实际地令信徒在生活上表现基督的样式。”(注3)

因此,若要让圣经成为我们一生手不释卷的书,不仅要改变我们的圣经观,同时也需要改变我们的信仰观(即对信仰本质的信念)。如果我们相信,一个正常的基督徒就是要持守纯正的教义,按时做礼拜,守十一奉献,尽量遵行圣经的诫命,努力传福音,或者外加一些社会慈善工作,那麽,我们的圣经观和对待圣经的态度仍然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因为,信仰的本质是生命?还是仅仅是对“正统教义”的认同,加上对圣经教训的遵守?这是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耶稣在《约翰福音》17:3对生命有一个清楚的定义∶“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这里所说的“认识”决不限於正统的神论和基督论,而是建立在与神和耶稣基督的亲密个人关系上的认识。按照圣经,信仰基本上是我们与神的道发生相互关联,进而与圣经中的永生神、耶稣基督、他的应许和约,建立关系。(参《希伯来》8:10-12)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信仰观,我们的圣经观和对圣经的态度也会随之而改变。

魏氏说∶“对任何人,我们都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只要他们不带成见地、诚实地、知性地、有恒地读圣经,神会藉著这些文字与他们相遇,使他们的心灵得安息。因此,圣经,神成文的道,是任何人都可以拿来读的。不论是谁,只要谦恭地、不懈地读,只要切慕渴望寻见神、与神和好,就会听到活生生的道。”(注1,页213)

这样,圣经定能成为一本让我们一生都手不释卷的书。

注1∶魏乐德著、邬锡芬译,《上帝的声音》,(校园书房出版社,2005年版)。本文中大量引用魏乐德书中话,原因不是只有这本参考书,也不是无法用自己的话来说,而是我认为,魏氏的话(当然包括译者的用语)是有关圣经论写得最深入浅出、又生动达意的。
注2∶参《希伯来路》13:7;《以弗所书》6:17;《彼得前书》1:23-25;《雅各书》1:18;《以弗所书》5:26;《约翰福音》17:17。
注3∶魏乐德著,文子梁、应仁祥译,《灵性操练真谛》,(校园书房出版社,2006年版),页59。

作者来自湖南,加拿大理论物理博士。现於加拿大温哥华牧养教会。

来源:海外校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