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爱火重燃

[ 9997 查看 / 0 回复 ]

方镇明

一、爱心储存库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指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爱心储存库”,就像水塘一样,把得到的爱积聚。婴儿出生後,父母对婴儿的爱,会充满婴儿的“爱心储存库”,使婴儿健康成长。心理学家认为,爱心是婴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一个在情绪上缺乏爱心的婴儿(当然也包括儿童、甚至成年人),心理是不健康和空虚的(注1)。

基於这个原因,在照顾被遗弃的婴儿时,有经验的医院不仅给他们食物和衣物,更会向其传达爱。婴儿没有抽象的理解能力,听不懂“我爱你”这样的话,但是,成人可以拥抱他们、坐在他们旁边、与他们说话,以这些“爱心的行动”,将爱积蓄在婴儿的“爱心储存库”中。否则,婴儿就会缺乏爱,一生都可能因此受到极大的伤害。

二、迷茫的现代人,缺乏的爱

可惜,现代人的“爱心储存库”中,往往缺乏足够的爱。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生平和作品,都反映出这一点。狄更斯出生於中产阶级家庭,但由於父亲挥霍无度,他12岁就到工厂做苦工,小小年纪便体会工人阶级饱受欺压的痛苦生活。

在狄更斯的小说中,除了被压迫的人,另一个明显的主题是迷惘的儿童,这些儿童都在缺乏爱的背景下,挣扎著成长。他的名著《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便描写了一个常年缺少爱、也不付出爱的人,他拥有丰厚的财富,但不愿意帮助贫穷人,对人苛刻,心中没有爱,没有友情,过著不快乐的生活。他不明白,是否幸福并不是看人储存多少的金钱,乃是内心的“爱心储存库”是否充满。

他的愚昧,在於他的成长过程中,内心的“爱心储存库”长期处於过低的状态,结果,他患了心理的疾病,而且毫无察觉。

现代人的“爱心储存库”,很多不就是这样吗?

三、因为我们只懂得要求别人

缺少爱、缺少接纳、缺少彼此关顾、缺少相互支持,这就是当今社会的状况。

伍迪·艾伦(Woody Allen, 1935-),是著名的导演,他的电影得过3次奥斯卡金像奖。他认为每一个人都需要活在爱之中,因此他的电影都是“讨论人类最困难而又最重要的题目──爱的关系。每一个人都会与这关系相遇,人的一生不是活在爱里、就是快要进入爱,或在爱的路上缺乏爱、寻找爱,或在逃避爱的旅途之中┅┅这是为什麽生命是痛苦的。”(注2)

换言之,伍迪·艾伦认为,每一个人都活在爱的挣扎之中,正如他在一部电影中发出的疑问∶“为什麽世上有这麽多苦难?为什麽爱会褪色?”

笔者的回答是,这是由於我们只懂得要求别人,但却不懂得满足别人的需要,结果,我们都陷入爱的挣扎之中。

四、为什麽教会中找不到爱?

既然爱是这样重要,人能在教会中找到爱吗?基督教不是爱的宗教吗?为什麽很多人在教会中感觉不到爱呢?为什麽很多教会会员之间,只有“你好”和 “再见”呢?

尖酸刻薄的尼采(Nietzsche)说,神不存在,或说,“神已经死了”。从某一方面说,尼采的言论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那些只注重形式而缺乏爱心的教会,实际上就是把耶稣和 的爱心钉死了!

对这些没有爱心的教会,尼采在其名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此说》中如此奚落∶“他们先得唱出更动听的歌曲,才能叫我相信他们的救主”(注3)。尼采的话是刻薄的,但教会应该警觉,求圣灵更新教会,让爱火重燃,好使我们一起活在爱的生活之中。

五、“人民圣殿教”的集体自杀

麦伟(Mel White)是基督徒作家和电影制作者,他急切地强调“爱火在教会重燃”的重要性。他调查、研究了1978年人民圣殿教(the People’s Temple)的909位会众,在乔治敦(Jones Town)集体自杀的惨剧∶为什麽这麽多人,愿意跟随领袖集体自杀?他把调查结果写成一本书,名为《被骗》,并拍摄成电影。

麦伟在书中问∶“为何这件不幸的事情发生?”“我们怎样做,才能阻止同类事情再度发生呢?”

在采访集体自杀中侥幸生还的人後,他惊奇地发现∶“受害者都是来自我们的教会!”(他即以此为该书第一章的标题)。原来,这些人有一共同点,就是在参加人民圣殿教之前,都有很强的宗教背景,却在自己的教会中感觉不到爱。所以他们离开我们正常的教会,参加人民圣殿教。

生还者之一,Jeannie Mills小姐说∶“我去过很多教会聚会,但是都被拒绝,没有人关心我。”当她在29岁离婚後,她再次寻找爱的地方,就是在这情况下,她来到人民圣殿教。“在那里,每一个人好像都很关怀和喜爱你。人民圣殿教给那些被其他教会伤害和弃绝的人,提供了一个温暖和照顾人的团体,也给那些愿意帮助人的人,提供了实践社会关怀的平台。”(注4)

提摩太(Tim)是一位律师,他是三藩市人民圣殿教里第二位最有影响力的领袖。他的太太Grace Stoen是西裔,在三藩市白人区一间天主教修女学校读书。Grace说∶“在18岁以前,我一直都到教堂聚会┅┅从来没有人愿意与我作朋友。但是在人民圣殿教┅┅每一个人都很关心和很友善,他们紧抱著我们,欢迎我们┅┅并对我们说,希望我们再来。”(注5)

另一位生还者说∶“当我走进人民圣殿教时,感到像是回到家一样。”

麦伟在书的最後一章,使用了这样的标题“不能再次发生”。他列出8点提议,第一点就是∶“帮助教会‘爱火重燃’,让人更能感到教会是一个爱的群体。”(同注5)

六、教会应该是爱的群体

麦伟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悲剧的发生,是由於我们缺乏爱心──我们并没有做伤害人的事情,相反,我们都是好人,只是我们没有致力活出爱,以致我们对人的爱心是隐藏的、被动的。这种“冷漠的爱”,对教会毫无益处!

不过,现今也有很多信徒,正努力把教会变成充满爱的群体,在这群体中,大家彼此相爱,正如耶稣基督爱我们一样── 甚至愿意为我们舍命,为的是向世人宣告神是爱。

  的爱不仅拯救世人,更给所有相信 的人,提供一个真正的爱的群体,那就是教会。使冷漠社会中的人,能够活在爱里。

那麽,如何让教会爱火重燃,成为爱的群体呢?让我们从两方面探讨∶爱心的基础,以及爱心的行动。

*1. 爱心的基础

神“呼唤”基督徒一起活在爱里。圣经说,基督徒的爱心建基於3个稳固的基础(注6),分别是∶
1,神的本性就是爱。2,耶稣的爱的命令。3,圣灵的沟通。

**第一个基础∶神的本性就是爱

教会活在爱里的第一个基础,是神的本性就是爱。神是“三一神”,三一神最独特的,就是有3个不同位格,每一个位格间都存著爱的关系或团契(fellowship)。神学家奥古斯丁形容这关系是∶圣父爱圣子,圣子爱圣父,圣灵就是把圣父和圣子联结的爱。

近代神学家莫尔特曼(Moltmann),形容圣灵的本性是团契, 不仅联结圣父和圣子,更使人与圣父和圣子建立关系。

透过圣灵,三一神成为一个开放和邀请别人进入的团契。由於圣灵这样重要,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後书》中这样祝福∶“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林後》13∶14)

由於神的本性就是爱的团契,因此,神鼓励信徒不仅注重神的恩典,也要活出爱的关系(《约壹》1∶3)。这团契并不是透过操控别人而建立的,而是透过吸引、释放和尊重别人,并开放、沟通和分享自己而成的。神愿意信徒以神的爱彼此回应,这是属於神的群体应有的表现,这样,教会便能够活出神的爱的本性(注7)。

**第二个基础∶耶稣的爱的命令

教会活在爱里的另一个基础,建基於主给我们的命令∶“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4-35)

根据这爱的命令,我们发现神对教会的心意,不仅是要信徒寻求神的恩典、期望领受恩典,更要求教会成为充满爱心的群体,以爱回应神的爱,包括尽上爱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与人和睦、爱人如己,让教会的“爱的记号”表彰出来。

新约是透过耶稣舍己和复活的大能建立的,我们遵守这命令,乃是对神藉著新约救赎和拣选我们,做出的合宜回应。并且,我们能够遵守这命令,也是出於神的恩典──住在我们心里的圣灵,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实行“爱人如己”。

**第三个基础∶圣灵的沟通

近代神学之父士来马赫(Schleiermacher),是後启蒙时期(post-Enlightenment)第一位详细探讨教会论的人。他在《基督教信仰》(1821年)一书中,一再强调真正的宗教必然注重社会和群体的本质。他认为教会是“信徒的团契”(“fellowship of believers”)。这团契最明显的特徵,是充满基督救赎的爱,并愿意把这爱向世人分享。

教会怎样有效地把基督的爱向人分享呢?士来马赫认为,透过圣灵在教会的工作,教会可以变成爱的团契。基於这信念,士来马赫指出,教会的本源不仅是神所拣选的,更始於圣灵在信徒生命中的工作,亦即始於“圣灵的沟通”(“communication of the Holy Spirit”)。通过“圣灵的沟通”,教会这团契才能充满爱心,彼此配搭,和睦同居,把基督的爱在生活中彰显出来,让世人看出基督徒的群体充满著基督的爱(注8)。

另一位近代神学家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在《圣徒相通》(The Communion of Saints, 1927)一书中,同样指出,只有藉著圣灵赐给我们信心和爱心,教会的信徒才能够互为彼此、和睦同居,使教会变成爱心的教会。

这也就是说,圣灵的沟通是教会群体关系的支柱。并且,圣灵的沟通并不是依靠个人的气质和才智,乃是依靠圣灵的能力和引导,这样,神的爱才能够浇灌我们,并透过我们把神的爱向人流出(注9)。

人的本性比较注重自我,经常忽视别人的需要,基督徒也不例外,会看重自己的需要多过别人的。只有依靠圣灵,才能够被神的爱充满,在生活中实践“爱的命令”,建立爱的团契──即使知道把爱心实践出来要付上代价,自己可能受伤,甚至得不到安慰,就像耶稣一样。

圣灵会帮助我们爱火重燃,以爱心对待别人∶“神啊!我渴望圣灵用大能,把神的爱浇灌在我心里,好让我如其他信徒,一起活在爱里!”这样的祈祷是因为,信徒并不能独立而成圣,成圣是要在团体中,彼此相爱才得以成就。

* 2. 爱心的行动

既然神已为教会建立爱心的基础,教会怎样在生活中实践彼此相爱呢?我们怎样以行动表现出爱心呢?那就是要“学习耶稣,活在爱里”。

比如,我们也有不喜欢和不想接近的人,是否还要爱他们呢?答案是∶无论如何,我们切勿忽略基督耶稣的爱的命令。耶稣对那些经常设计、陷害 的法利赛人,非常失望,但是 仍然怜悯他们,愿意拯救他们。耶稣的行动正说明,“活在爱里”并不是指在增加“爱的感觉”,乃是指一种委身、一种选择、一种冒险的选择,为的是使别人得到“真正”的益处。

因此,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上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在行为和言语上,彼此忍让、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林前》13∶4-8)。因为我们也得罪过主,但是主饶恕了我们,所以我们也要饶恕人(《西》3∶13-14)。

所以只要我们遇到机会,就当主动实践爱心(《加》6∶10),切勿因为害怕受伤害而放弃。如果每一个人都不愿意冒险去主动爱他人,世界便变成地狱,因为它与神的爱隔绝了。而神就是要通过你和我,在冷漠的社会中,把爱火燃点起来!

在实践爱心时,德兰修女提醒我们,爱心的行动是不望有回报的,她说∶“真正的爱是会受伤的,爱总会使我们受伤。爱一个人必然感到痛楚┅┅结婚时,人们需要放弃一切去彼此相爱┅┅宗教生活也是这样。为了完全属於神,我们需要放弃一切。唯有这样,我们能够真正去爱。”(注10)

注∶
1. Robert Hemfelt, Frank Minirth, Paul Meier, Love is a Choice∶ Recovery for Codependent Relationships (Nashville∶ Thomas Nelson Publishers, 1989), 34-37.
2. Graham McCann, Woody Allen, New Yorker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1990), 222.
3. Friedrich Nietzche, Thus Spoke Zarathustra (New York∶ Viking, 1966), 92.
4. Mel White, Deceived (New Jersey∶ Spire Books, Revell, 1979), 19 & 27.
5. White, Deceived, 184.
6. 唐崇平,《基督徒的彼此与互相》(台北∶校园,1981年),页34-38。
7. Jurgen Moltmann, The Spirit of Life∶ A Universal Affirmation (Minneapolis∶ Fortress, 1992), 218-219.
8.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The Christian Faith, vol. 2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821, 1830), Section 113, 121-25. 士来马赫∶《基督教信仰》。
9. 潘嘉乐,《灵风爱火》,扬子江译(香港∶基道,2002年),页151-2,213。
10. Desmond Doig, Mother Teresa, Her People and Her Work (London∶ Collins, 1976), 159.


方镇明博士曾任海外神学院系统神学及伦理学教授,现担任加州恩泉谷宣道会主任牧师。

来源:海外校园(《举目》第48期)
本主题由 管理员 山风 于 4/10/2011 10:09:04 PM 执行 移动主题 操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