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走出信仰的迷雾

[ 14417 查看 / 3 回复 ]

─读《无语问上帝》有感

李相宜

1998年的平安夜,南京下了一场很大的雾。我与三两位姐妹约好,去参加神学院的篝火晚会。我独自行走在大雾中,感到这场大雾彷佛在昭示∶与上帝的邂逅,必然要经历迷雾和考验。後来事实证明,果真如此。

多年以後,当我怀揣著对上帝的无数迷惑,多年来隐忍未发的诘问,读杨腓力的《无语问上帝》时,彷佛终於遇见了一个说真话的朋友。这个朋友道出了一切我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他和我一样真诚,一样认真的对待信仰┅┅这个朋友就是杨腓力。


对上帝失望

上帝公平吗?
上帝沉默了吗?
上帝隐藏了吗?

上帝究竟是说话的上帝,还是沉默的上帝?上帝真的公平吗?为什麽那麽多恶人享著平安,而义人却多受苦难?上帝是隐藏著的吗?为什麽旧约里的以色列民可以直接和上帝说话,摩西也在西乃山的火与荆棘中亲历过上帝的临在,然而在奥斯维辛的漫漫长夜,集中营里虔诚的人们跪在冰冷的牢房,祈祷上帝让他们死在一个有阳光的地方,但最终也不能如愿?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个体生命里,人对上帝的疑问从没有停止过。
“对上帝失望”(Disappionted with God)这个短语,在基督徒眼里几乎是大逆不道的,却赫然出现在《无语问上帝》这本书的封面。这本书要表达的,就是对上帝的失望吗?

然而读完整本书,你便知道,这个貌似对上帝失望的命题,实则阐述了∶如何从对上帝的失望中,重新走向信仰,建立真实的信心。

抹杀的真实

我是一个被大陆城市教会喂养大的小羊,亲历了中国教会从90年代中期到今天的将近10多年的发展。坦白说,我觉得我们的信仰,从起初就带著实用主义的倾向,这大概与我们那种“求神就是为了得好处、得平安”的信仰原始思路有关。

我不用“功利”这个词语,是因为我们的信仰的确谈不上功利,只算得上实用主义。功利的谋求是妄求,而我们的祈求,按照我们自己的逻辑,丝毫不过分。比如∶一个笃信上帝的毕业生求一份好工作,一个结婚多年、不育的基督徒求上帝赐一个孩子,多年单身的信徒渴望有个家,饱受疾病折磨的人求上帝开恩医治┅┅

这些,似乎都不能算做妄求。但我们却发现,上帝并没有按照我们所期冀的那样,将我们想要的倾倒给我们。你见过大家一起为一个年轻患者祷告,他还是不久告别人世的例子吗?他可是很虔诚的基督徒!

失望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在我们渴望“上帝啊,你显一个神迹吧”,却长久不可得的时候出现了,我们的信心开始跌落了。

对我们而言,如果,我们的祈祷,那些我们看来十分重要的祈祷事项,哪怕兑现一半,我们就有力量继续向前。如果神迹如期而至,那麽我们的信心,将如百合花一样开放。

但我们还是失望了。

於是,我看到一种遮掩,彷佛缺乏某种真实的勇气,信徒需要用一种假意的感恩,抹杀内心真实的失望。自然,内心对此是不甘愿的,於是成功神学大行其道——未得医治或者未蒙应允,被解释成信心还不够、罪还没认清、圣灵没有充满,甚或撒但在攻击,却忘记了,人蒙召并非为了得这个世界上的所有好处,上帝也从没有允诺过,我们的天路历程可以一路凯歌。

随意加注脚

许多人求而不得的时候,会继续求,而且还“宣告”。如果有人生病了,他们会说,这个人或许有什麽罪需要对付,例如骄傲。或著,乾脆直接说,XXX,你好了,你根本没有病!你需要的是信心的宣告!

《无语问上帝》里,提到医治特会。现今的中国,也正经历同样的事件。我犹记得去年,我在网络上认识了一个坐轮椅的小妹妹,她总是认为,主耶稣会在某次医治特会上,叫她彻底站起来。每当我提醒她未必如此时,她都不愿意听,彷佛不听就可以不影响她的信心,而我在她眼里,显然成了她的信心绊脚石。

还有一位神学院的姐妹,有人给她介绍了一个男朋友(也是一位弟兄)。她觉得没有感动。恰好中午约定见面的时间下了大暴雨,於是她很肯定地对我说,你瞧,神拦阻了。我马上问,你怎麽知道不是撒但拦阻呢?她立刻很惊愕,她惊愕的表情定格在2001年夏天的南京,一个本来就多雨的时节。

很多很多接下来的日子,我遇见许许多多的人,他们总是喜欢用那4个字,就是“神对我说”┅┅

为什麽人们非要为一切的结果,加一个“合理”的注脚?上帝与人,本隔著深渊,除非上帝愿意启示,人一切的猜测都是僭越。

最叫我难过的,是他们在错谬的信仰观里所谓的信心,那信心不是真实的信心,是骄傲带来的一种误读。他们以为彻夜祷告,上帝就会把他们所求的给予他们,却忘记上帝的主权和自己身为“受造”的有限。

所以《无语问上帝》是本写给真实的基督徒看的书,你千万别以为,作者写的仅仅是失望,或提出了问题,却没有给答案。相反,可贵的是,作者从自我真实的信仰经历出发,努力从失望的维度,重新理解这一位被我们误读的上帝,这一位被人按照各自的理解,加上了不同注脚的上帝。

黑暗中看见

《无语问上帝》显示的是一种面对信仰的真诚。许多人面对迷惑遮遮掩掩,内心的忐忑多年来从未抚平。真相是遮蔽的,但杨腓力却带著对上帝的热爱,引我们走入信仰的中心∶从寻觅浪子的天父,到道成肉身的人子,再到将人全然改变的圣灵┅┅

从上卷《阴影中的上帝》,到下卷《在黑暗中看见》,作者用大量详实的数据,领我们一步步找出问题的答案,一步步地追溯,带我们回到上帝的性情当中。我们才发现,我们原来对上帝的理解是多麽的肤浅!我们开始产生全新的视角、更真实的盼望和更真实的信心——这盼望乃是因主基督“走向十字架的真”,这信心是被熬炼後如真金的信心。

朝天的挣扎

传讲神的话语,必须非常严肃,而我们却经历了无数不严肃的教导和带领。成功神学伤了我们,我们却以为是上帝在伤我们,就像《无语问上帝》里的理查德一样。

我所在的教会,也受不同神学流派的影响,出现了纷争。上周还听一个倾向改革宗的弟兄说,他不愿意去教会了。而我在听讲道前,也非常忐忑,以为讲道的人又要说一些圣灵充满和医治的事情。感谢上帝,那天讲道的弟兄,是以《无语问上帝》这书,作为自己讲道的思路。这不是因为他偷懒或抄袭,而是他和周围人有这样的信仰经历,都曾和书里的某一位角色相似。

许多人说,读完这书,他们的思路渐渐清晰了,不仅得到了安慰,更重新找到了信心的道路。所以,我不只一次向人推荐这本书。不是我刻意的推荐,而是几乎每一次,对方提出的问题和疑惑,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我因此推荐他们去看,就如同当初别人推荐我去读一样,那实在是我们需要的——我们需要和杨腓力一起,用更新的角度,来看待信仰、省察自己。

这本书可贵之处还在於∶今天教会的某些人,一看有人对上帝失望,就认为自己的生命比别人强,就认为别人的生命有问题。但杨腓力告诉我们,那个说对上帝失望之人,可能比你更爱主。

挣扎的生命如果还是朝天的,那麽他必得安慰。挣扎的信仰,比那些虚伪的信仰离上帝更近。上帝藉著这本书,已然显明他的心意,并安慰了所有在困苦中没有失去真实盼望的人。

回到我文章的起始,1998年平安夜的那一场大雾,雾终究要散去,一切在迷雾中的人都必须铭记∶上帝的同在和对我们恒久不变的爱,会在我们哪怕失望的时候,仍然带领我们,直到我们从迷雾中走出。然後我们会发现一个新天新地。


作者现住中国。从事基督教文字事工。

来源:海外校园(《举目》第四十八期)
最后编辑wuleored 最后编辑于 2011-04-10 21:52:50
本主题由 管理员 山风 于 4/10/2011 10:07:47 PM 执行 移动主题 操作
TOP

要找来看看。
TOP

Very good! Thanks!
TOP

非常好的文章。可在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679603.html下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