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耶稣 -- 战胜死亡,带来盼望的主(约十一1-44)

[ 13136 查看 / 0 回复 ]

陈世钦


死亡是人生无法回避的残酷事实。有人说死亡是一条不归路,带来恐惧、悲伤、痛苦,甚至绝望。也有人形容死亡是一只无形的大手,在人世间不停地抓,这一刻抓到一个70岁的老人,下一刻抓到一个7岁的小孩。可见,死亡是那么的真实,令人感到何等的无奈和无助。

身为上帝的儿女,我们当怎样看待死亡,又如何去面对呢?

中华文化不谈死的话题,认为那是咒诅人,不礼貌的。为此,我们挖空心思去想出许多奇怪的名词,以尽量避免面对死亡的事实。如摆放尸体的地方,不叫停尸房,乃是太平间,多好听;摆放尸体的棺材,叫寿木,多文雅。其实,这正反映出中华文化与哲理的背后,隐藏着对死亡恐惧而又束手无策的窘境。

但是,对于基督徒来讲,不应当如此悲观。我们需要本着圣经真理的教导,对信仰的确认,带着全新的角度去面对死亡。我们可以从约翰福音第十一章1-4 4节记载耶稣所行的第七个神迹——使拉撒路复活,来思想这个非常真实的人生课题。首先,从主题信息的发展来看,不包括第二十一章网鱼的神迹,这是最后一个神迹。具体显示了耶稣就是基督、上帝的儿子;就是战胜死亡、带来盼望的主。

从约翰福音的写作来看,这个神迹是耶稣基督在地上事奉的高峰,也是祂与当时的宗教领袖,特别是法利赛人、祭司长、文士之间冲突的最顶点。因为到了53节说:「从那日起,他们就商议要杀耶稣。」与此同时,这个神迹也引入了耶稣所说的第五个「我是」,这一点,有待后文深入探讨。

这个神迹的发生,论时间的推断,第1739节都说到拉撒路死了已经四天;论情绪的表达,马大和马利亚非常迫切地来到耶稣面前,两个姐妹分别在第2132节说了同样的话:「主啊!祢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很明显,她们都流露出一种非常惋惜的情绪;论外在的表现,当耶稣叫拉撒路从坟墓里走出来时,第4 4节经文很清楚写道:

「那死人就出来了,手脚裹着布,脸上包着手巾。」非常具体,表明这个人的的确确已经死了。所以,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的神迹,不是一个神话,更不是后来记录的比喻。最后,解读这段经文,还需要了解其中的主要人物﹕马大、马利亚和拉撒路是敬虔爱主的一家,他们也是耶稣基督所爱的家庭,故事由此而展开。

这个神迹让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和指引呢?有三个方面可提供我们思考,以帮助基督徒如何正确看待并面对死亡。


阐明主权的归属

马大和马利亚差派人来告诉耶稣说:「主啊!你所爱的人病了。」指的是她们的兄弟拉撒路。耶稣听见,就说:「这病不至于死,而是为了神的荣耀,使神的儿子因此得到荣耀。」其中,「这病不至于死」的原意即死亡不是最终结局。耶稣没有说他不会死,「而是为了神的荣耀,使神的儿子因此得到荣耀。」这就表明,其实耶稣知道拉撒路会死,在死的过程中彰显上帝的荣耀。这与耶稣使生来瞎眼的人能看见的神迹一样,没有回答门徒所问的:「拉比,这人生下来就瞎眼,是谁犯了罪?是他呢,还是他的父母呢?」(约九2)其目的都是把我们的思想转移到上帝的能力、上帝的荣耀,这是耶稣给我们的重要信息。

6节经文告诉我们:「祂听说拉撒路病了,仍然在原来的地方住了两天,」为什么?很多解经家就此大做文章,没有必要。这段经文出现在整卷约翰福音里,具有特殊的意义。耶稣这一举动,并非说祂不爱拉撒路,从约翰福音的整个发展来看,蕴含着一个属灵的意义。

在此,我们需要回到第二章的经文,就是使水变酒的神迹。当时,在迦拿的婚宴上,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祂说﹕「他们没有酒了。」耶稣并没有马上去做,只是说﹕「母亲(「母亲」原文作「妇人」),我跟你有什么关系呢?我的时候还没有到。」(约二4)

很明显,耶稣遵行上帝的旨意,并不受外界因素的限制或影响,甚至左右,包括祂的母亲。

再看第七章,耶稣的弟弟不信祂,就说:「你应当离开这里上犹太去,好让你的门徒也可以看见你所行的事。因为没有人想引人注目,却在暗处行事的。你既然行这些事,就应该向世人显明自己。」(约七3-4)也就是说,既然大家都在追杀你,你就上耶路撒冷,给他们看看,让他们知道你是谁。但耶稣没有马上就去,仍然住在加利利。

然而,如果继续查阅,到了第10节,耶稣还是暗中地上去了。好像有点奇怪,叫你去,你不去,后来又去了。其实,与马大、马利亚说完你所爱的人病了,耶稣仍然留了两天一样,上述三处经文所论述的事情,最后耶稣都做了。但不是按照他们的要求和时间,乃是遵循上帝的旨意和时间。


由此,我们需要明白主权在上帝手中,这是非常重要的真理。特别是当我们需要面对死亡的人生问题时,必须记住圣经原则:我们可以祈求,但是最终成就的主权在上帝手中。

揭示死亡的实质

那么,在与门徒的互动过程中,耶稣是如何诠释死亡的真义呢?第11节,耶稣用了一个特有的名词来描写死:「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要去唤醒他。」确实,拉撒路是死了。而在英文新约圣经里,「睡了」出现过18次,有14次都是指死亡,这节经文就是死亡。

是的,死亡原本是残酷可怕又无奈无助的人生结局,让人感到恐惧、绝望。但是,耶稣基督的死,祂的复活给死亡赋予新的含义。耶稣基督战胜了死亡的权势,铲除了死的毒钩。对于作为上帝儿女的我们来说,死亡变成一个窗口,成了转机,让我们从这短暂而多灾多难的世界,进入没有眼泪、没有痛苦,充满光明、充满荣耀、充满喜乐的永恒的天国。


诗篇更是阐明:「在耶和华的眼中看来,圣民的死极为宝贵」(诗一一六15);路加福音描述一个叫拉撒路的乞丐死后,被天使送到亚伯拉罕的怀里(路十六22);腓立比书更是讲到我们离世与基督同在,好得无比。(腓一23)还记得耶稣对那个强盗说:「我实在告诉你,今天你必定同我在乐园里了。」(路二十三43)多么幸福,在天堂享乐。正是耶稣基督,用「睡」这个字诠释了死亡的真义。对基督徒来讲,是一件非常美好、深得安慰的事情。


当今,死亡将影响你的人生、影响你到底该如何生活。愿我们祈求恩主帮助,遵循耶稣的教导,让我们有一个确据和把握。

十九世纪,有一位被神重用的牧师,名叫John Todd,他原是很可怜的孤儿。6岁时,父母就意外过世,由充满爱心的姑妈收养。而姑妈的住处相距甚远,差不多有七、八十哩路。那时的交通工具又只有马车,很不方便。姑妈就差遣一个最好的仆人Cecil去接他。返程途中,马车经过一片密茂的野树林,漆黑一团,夜幕又渐渐降临,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好在这个仆人很熟悉地形和方位。然而,John Todd却非常害怕,万分焦虑。本来痛失双亲已是极度悲伤,周围又是黑蒙蒙的一片,加上怪兽的吼叫声,真是令人毛骨悚然,惊恐万状。担心之余,他声怯气短地问:「这么黑的天,姑妈还会等我吗?」仆人安慰他说:「你放心,姑妈一定会等你的,而且还会在屋前挂上一盏灯,让你能看到她」。过了一阵子,眼前出现一幅温馨的画面,姑妈站在大门前,明灯照耀。他刚一到,姑妈就急不可待地伸开双臂拥抱他。从此,把他抚养成人。后来,John Todd信了耶稣,并将自己献上祭坛,委身基督,做了牧师。当他差不多40岁时,收到姑妈的信,上面写道:「我病得很重,在世的时间不多了。死亡是那么可怕,我的心中难以承受,不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有的只是恐惧。」

于是,John Todd写了回信说:「姑妈,记得三十多年前,你因着爱把我接到家里,精心抚养。当时到你家的一路上,我始终心惊胆战,至今还记忆犹新。但是,当我看到那盏灯,看到你站在大门前张开双臂迎接我时,所有的惧怕都消失了。你知道吗?其实,信耶稣的人离开世界,所谓死就是往那个光明灿烂的天家去,上帝正在那边伸开双臂迎接呢!」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姑妈接受了基督信仰,平平安安地含着微笑、带着确据离开了人间。

基督徒本来就应该如此。死亡对我们而言,应该是睡了,而且是带我们进入那无比的荣耀里。

领悟人生的真谛

17-37节,马大和马利亚对耶稣基督重复地讲了同样的一句话﹕「主啊,如果祢早在这里,我的兄弟就不会死了!」反映了他们心中的绝望。同时也表明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她俩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的兄弟会复活,甚至后来马大对耶稣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会复活。」那是指犹太的传统信仰,到了最后大审判的时候,所有的死人要复活。但是,她并没有相信自己的兄弟会在此时此刻复活。

17节与39节更绝,圣经用了「四天」这个词,已经在坟墓死了四天。对我们来说,一天是死,四天也是死,有何特别意义呢?殊不知,对犹太人来说,四天非常非常的重要。他们有一种传统的信仰,相信人死后,灵魂会在身体的旁边徘徊,找机会与身体结合。按犹太人传统的说法,三天后这个尸体就会腐烂,灵魂就再也不会回来。也就是说,三天以后,就没有机会让灵魂与身体再次结合。四天,不单是指尸体已经发臭,更是毫无存活的希望,由此产生了完全绝望的心绪也就不难理解了。

必须指出,马大和马利亚的这种表现乃是基于他们对基督没有整全的认识。耶稣就用了一句话又加上一个举动,让他们有了盼望,点明了生命的真谛,就是第25节的第五个「我是」即「我就是复活和生命」。耶稣告诉他们:我就是那个生命的给予者。


上帝将赐给信祂的人属灵的丰盛生命,不是用短暂的物质来衡量的,只有在耶稣基督里才能得着。所以,相对于第25节前半段,其后半段和第26节让人产生很多困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要活着。所有活着又信我的人,必定永远不死。」这是什么意思?信耶稣的人就永远不死吗?注意,这里讲的只是属灵的方面。

「死了」是指身体的死;「活着」是指灵里的活。而「所有活着又信我的人,必定永远不死」的「不死」则是指灵里的不死。因而,上下文没有矛盾。实际上,耶稣基督要讲一个很简单的真理:生命的真谛在基督耶稣;生命的意义在上帝。人有了上帝,生命才有意义,因为生命的源头来自上帝。换言之,没有上帝的人生,毫无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临终前回顾时,发现给自己留下的很可能是一片空白。并不是说我们没有成就,或者没有做什么事,乃是指我们心中没有上帝。为此,耶稣说:「我就是复活和生命」,不仅清楚地说明了人的盼望在祂手中,更表明生命的意义乃是因为相信耶稣基督。

耶稣还有一个举动,就是第35节:「耶稣哭了。」这也是圣经最短的一节经文。耶稣为什么会哭?可能有两个原因。从上下文来看,第3338节,用一个很重要的词来描述耶稣,就是「激动」,这是新译本的翻译。耶稣基督激动,表明祂内心的情绪。而「激动」可以译成悲愤,有一种怒气存在,那又是什么意思呢?此时,马大在哭、马利亚在哭、犹太人在哭,眼前的一幅情景让耶稣看到了死亡所带来的威胁,造成的痛苦与忧伤,心里非常悲愤。这也是耶稣的死和复活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之所在。

其次,这个「哭」字有另一层意思,耶稣的哭与马大和马利亚以及犹太人的哭不一样。他们的哭,原文是号啕大哭,而耶稣内心极其疼痛,异常难受,祂无声地哭泣,更令人痛彻心扉。透过这一举动能看出耶稣基督深深爱着这些人,爱到一个程度甚至愿意把心都掏出来。


总之,「耶稣哭了」阐明一个属灵的真理,就是耶稣基督爱他们、耶稣基督爱我们。

人生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当人脱离罪恶,领受上帝的爱,得着基督的生命,三者加在一起,就是生命的真谛。反之,人生就没有意义,毫无价值。因此,耶稣通过上述的互动关系,用一句话、一个举动明确告诉世人,只有脱离罪恶,领受上帝的爱、得着基督的生命,人生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何等宝贵的教导。

祈求天父帮助我们,让我们因为知道信靠耶稣基督,对人生有了盼望;因为知道相信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对死亡有了十足的把握。


为此,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特别是亲友的离世,其实并没有失去他们,只是暂时的分开。在追思礼拜上,众人带着眼泪在欢送某个人的离开。你知道吗?在另一边,天使天军正在欢呼迎接呢!若是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很清楚,死亡不可怕,因为耶稣给了我们盼望。我们因着耶稣基督,脱离了罪恶;因着上帝的爱,得着了无限的爱;因着耶稣基督的救赎,获得新生命,有了永生的盼望。因而,面对死亡,我们坦然无惧。

让我们一同来到耶稣基督面前,再一次把我们的生命交给祂,从祂那里得着永恒的盼望。


作者系世界华福总干事,基督使者协会事工特约顾问。

摘自<<使者>>
最后编辑齐鲁 最后编辑于 2012-02-28 07:44:3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