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处世有“道”-比较箴言与论语

[ 9875 查看 / 0 回复 ]

作者:施玮

怎样才能过美好的生活?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对生活中的每个具体的想法与行动,我们都会思考:这是智慧还是愚蠢?

旧约圣经中的箴言,就是要指导人作个“智慧人”,过有智慧的生活。而中国人同样也讲求生活中的智慧,《论语》中的“君子”就是正确、合宜地生活在世上的人。

所谓处世之“道”,强调的是正确的关系。关系可分为:人与神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是人与人关系的延伸,而人与神的关系是这两个关系的基础。

一、人与神的关系

《论语》与箴言都教导了许多具体的生活智慧,包括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以及如何对待、处理人与人之间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两者都强调关系,但却有所不同。

箴言:教导与神建立合宜的关系

“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箴言1:7)箴言一开始就特别指明:真正的智慧来源于神,人对这智慧的学习与领受,也根基于对神的敬畏;不敬畏神就藐视智慧、不受训诲,这就是愚妄人。

箴言主要展示了以色列人教育的内容。所强调的教导,是人怎样与神建立合宜的关系,怎样活在祂所创造的世界里。所教导处事之道的智慧,是“认识神”在人与人关系中的辐射。

现代人一般讲的知识是命题类的,箴言中所教导的知识(智慧)基本上却是属于关系方面的。认识真理比知道它的命题更为重要,因此,认识神(与神建立合宜的关系),并将自己的生命委身于这认识中,就是智慧。这种认识影响到我们的处世之道,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论语:看重人的层层关系架构

中国人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这“治”是要落实到做人,故“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做人就是要做个君子。谢文郁教授曾说:“《论语》收集了上百条孔子关于君子的言论。归结起来,孔子认为,君子是一种完善的人格;一个社会能否出现一批君子,是这个社会是否走向仁治的关键一环。”

而君子的塑造,来自于道德教育。社会正常秩序的关键,靠的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而“正名”靠的是先“正人”(以道德教化使人知耻而走上正道)。 1 “正名”也是谈到“关系”的重要性。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关系正确了,这种知识就能在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中产生影响。

《论语》里谈到很多君子作为理想人格的特征。若从仁、礼两方面总结:仁:爱人、孝悌、忠恕、信、勇、直;礼:学礼而立、仁礼相关。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到,其范畴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

《论语》的教育内容强调的是道德。道德只适用于人与人的关系,而非与神的关系。 《论语》所考虑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社会性为主的关系。 “君臣父子”的构架是一层层的人际关系,只到君王为止,而没有让神进入这一“正名”的关系体系中。

反思

“正名”就是辨正名称、名分,使名实相符。箴言中首先要摆正的,是个人与造物主上帝的关系,由此再建立正确的人与人的关系。由此,我主张基督信仰也是要“正名”:“以神为神,以人为人”。以神人关系为人际关系、价值观的基石;而不是以社会层次为人际关系、价值观的基石。

二、人与自我的关系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首先需要处理的是人与自己的关系:如何看待自己?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如何生活才能实现这个价值?

箴言:靠神而不靠己

从箴言中看,人的生命和智慧都来自于耶和华,认识神并行在神所指示的善道中,就得神的保守,得以存留。人在世上有智慧地生活,合宜地处世,关键在于认识神,认识神就能明白善道并行在其中。不仅“仁义、公平、正直”的善道是由神所定,行在善道中也是靠跟随神的带领,并受神的保护。 “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 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3:5-6)

论语:自我的完善

孔子将自己的人生概括为六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这成了对君子人生轨迹的描述。从这样的君子人生境界看,重点在于道德修养的提高,自我的完善。 “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些渐高的境界都建立于“而立”的自足。朱熹对“而立”的解释是“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要有处世的智慧,首先要做个君子,而学做人的第一条是“立志”。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参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解释,志于道、据于德,都在于保守人的心。 2

“保守心"内容的差异

箴言中也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4:23)箴言与《论语》都强调保守自己的心之重要,但所保守的内容却不尽相同。箴言的“心”一词也是“心灵”,是神与人相交之处,需要保守的是与神的相交、对神的认识。 3  而《论语》要保守的,是心中做好人的道理:“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4  而这当行之道出自人自己的评定,受良心和文化(社会道德观)的影响。

由此可见,一个“智慧人”心中的“道”是向神敞开的,因着“信”而跟随神、接受神的引领、修正,目标是一生行在神的旨意中。一个“君子”心中的“道”是固守不变的,“修己”不仅是为了“敬”,更高远的目的是为了“安人”、“安百姓”的社会价值。 5

人生价值的看法不同

箴言中,人生命的意义是造物主赐予,生命的价值是活出神的心意;神的赐予包括精神与物质,智慧人所求的就是行在神的道中。而《论语》中,生命意义是“义”赋予,生命的价值是“载义”,故而精神与物质是分开的,“君子喻于义”(〈里仁〉),讲求“青史留名”的不朽观。 6

人生的价值观决定了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命运”(生老病死)。虽然《论语》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并大赞简居、简行,简单快乐的生活(〈雍也〉 ),但因其“留名”的不朽观,不愿碌碌无为、默默无闻,在乎“好名声”,故而,从孔子本人到历代中国知识分子都难以快乐无忧,这也是隐士们讥讽儒生的一点。

而箴言中论到人的生老病死,“他右手有长寿,左手有富贵。 他的道是安乐;他的路全是平安。 他与持守他的作生命树;持定他的,俱各有福。”(3:16-18)这里的“他”是指“智慧”,7  也是指赐智慧的神,是指人与神联合的关系(认识神)。高举智慧、怀抱智慧、走正直的路,就能延年益寿,8  而不在于是过简陋的生活还是过丰裕的日子。

三、人与他人的关系

人能够合宜地看待自己,才能够合宜地看待他人。人要处理的与他人关系,首先是在家庭中,然后是在社会中。

箴言里,人与他人的关系是人与神关系的推展;合宜与否,端看是否符合神的心意和神所定的律。而《论语》更多是从个人修行和社会层面,来关注人与他人的关系。

家庭关系:孝的侧重面不同

箴言中谈到,智慧人对父母要孝顺,要领受父母的教训,看重智慧,认识神。而父母教训的内容是“认识耶和华”的智慧;人若孝顺,便可以得着神的赐福。这里更多强调的,是父母在世时的亲子关系;而在双方的互动关系中,都有耶和华神的存在。

《论语》中也非常注重“孝”,百善孝为先。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根本。在首篇〈学而〉中,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此看,孝悌的主要意义不是使父母快乐,而是不犯上作乱,具社会意义。

《论语》中也谈孝顺之“无违”,什么才是不违逆的“顺”呢?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生时,事父母以敬,而不远游;死后,孝的表现一是不改变父之道, 二是重视丧礼。 9

这里的亲子关系没有外在真理的介入,只是为了礼之美名和社会的稳定功能。这里的孝不是以父母家庭为最终目标,而是以“礼”为目标。

家庭关系:夫妻关系的重视度不同

箴言中却非常重视婚姻家庭,谈到夫妻之间的关系很多。作为智慧人,丈夫要远避淫妇,喜悦自己的妻,这是因为“人所行的道都在耶和华眼前”,是神让我们的婚姻泉源蒙福,贤德的妻子是神的祝福。 10  箴言以论贤妻的赞美篇为结束(31:10-31),更显出其处世之道对夫妻关系的重视。社会的基础单元是夫妻,正如创世记中所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2:24)家庭关系的原则,是根据神对人的创造。

在《论语》中,几乎很少谈及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君臣父子”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家庭的支柱关系是父子为代表的家族关系。 《论语》关注的,是在家庭关系中操练治理天下的德行,遵行利于社会的礼,其目的不在家,而在国,因为人的价值与意义,不在其自身,也不在家庭,而在于其社会性。

社会关系:敬畏人与单敬畏神之差异

《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这里排列了三个等级:天命、地位高贵的人、圣人的话。 “君臣父子”的社会关系也都是上下层的。于是,上下等级间的敬畏,成了中国人处世之道极为重要的元素。如何正确地“正名”以确定敬畏之等级,如何以合宜的态度和礼仪,表现各等级不同的敬畏,就是中国人处世之道的核心。

  君臣之间应当如何相处呢?孔子认为,君主当按照礼去使唤臣下,臣子就会忠心事君,也按照礼的规定来事君。当人分成上下等级关系后,对于在上的君王(或大臣)来说,政就是正,要求的是“以身作则”的榜样,11  对于在下的小臣小民,就在于保持合适的态度和距离。从孔子对子产的称赞,可以看到君子在等级社会中的处世之道。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治长〉)

而箴言中,“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1:7),指出唯一应当敬畏的,就是耶和华神。接下来的话:“ 我儿,要听你父亲的训诲,不可离弃你母亲的法则(或作:指教)”这里的“父亲”、“母亲”在犹太文化中可看作教导的老师、家中的长辈。但对这两类人不是敬畏,而是受教,这与中国所谓“畏圣人之言”是不同的。在唯一敬畏造物主的原则之下,人并不分等级,也不存在敬畏的关系。

社会关系:君王与百姓的生活原则

箴言里,君王是因着认识耶和华的智慧来掌权的,君王敬畏耶和华就是要恨恶邪恶。因为骄傲、狂妄,并恶道,以及乖谬的口,都是神所恨恶。 12  君王不是以古礼和自我道德修养来执政和对待臣民,而是因敬畏神而以慈爱、正直,神所喜悦的方式来执政。这也是每一个人作为智慧人的处世之道、生活准则,在此,并无社会等级不同,只是社会职份不同,做人的方式完全相同。

君王在神面前谦逊、尽管理的职责是“将事察清”(25:2);民众当敬畏耶和华而尊敬君王,“不要在王面前妄自尊大;不要在大人的位上站立。 ”(25: 6)君王若不敬畏神,必因无知而暴虐,辖制欺压百姓。 13  上帝是看护者也是审判者,君王之国是蒙神保守还是遭受毁坏,与一个普通人的人生和家庭一样,取决于对神旨意的遵从还是背叛。

四、人与物的关系

人生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使用财物,而人对财物的观念取决于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也反映出他对自己和他人的定位。同时,人如何对待财物又反过来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

箴言:财物为神的祝福

箴言中,耶和华上帝对人的祝福是包括财物的,而人的正确回应,一是自己勤劳、二是感谢尊荣神、三是乐善好施。因为一切的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人得到的财物也是上帝的赐予,故应珍惜并善用,不可挥霍浪费。 14

中国成语“天道酬勤”,意思是说:上天会按照人的付出,给勤奋的人们相应的酬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箴言中赞美人的勤劳,但同时指出劳动所得的仍是出于神、属于神,所以要感谢神,并按神的心意来管理和使用。 “你要以财物和一切初熟的土产尊荣耶和华”(3:10),“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3:27)。

财物是神的祝福,但人若不按着认识神的智慧来看待财物,财物也会:使人眼瞎,自以为有智慧(参28:11);使人心骄傲,然后败坏(参18: 10-12、11:28);使人曲解价值及先后顺序(参22:1)。

论语:重精神且合乎礼

《论语》中,君子与小人对待物质利益是完全不同的态​​度:君子懂得的是义,通达于仁义;小人懂得的是利,通达于财利。 15  君子有更高远的志向,故而不仅能“贫而无谄”甚至要“贫而乐”,如颜回简居陋巷不改其乐;16  君子不仅能“富而无骄”并且应“富而好礼”。 17
这里“乐道”、“好礼”都是谈到君子自身的道德境界。这种“自足”的境界,让君子可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8  虽然人都想要富贵,厌恶贫贱,但君子因不可丢弃仁德,就是在颠沛困顿之际,也要按“仁道”去做。一个真正“志于道”的人不会以吃穿不好为耻,也不在乎居陋室,他所想的不是物质的享用与安逸的生活,而是道德与法制、社会的治理。 19

在〈泰伯〉篇中,孔子赞美古代贤君禹的话,就是教导人当如何对待生活。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孔子称赞仲由,可以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以为耻。 20  中国知识分子十分推崇这种气节。但同时,中国文化也非常注重穿衣吃饭,衣不是要奢华,而是要穿得合“礼”,合乎场合,这点与犹太文化有相似性。在〈乡党〉篇中,不仅特别细述了孔子如何合“礼”地说话行走,还特别细述了君子在不同场合应该穿怎样的衣服。 “食不厌精”一词也出于此篇,其实这里主要不是谈食的精细制作,而是讲如何吃才能体现吃之“礼”。

《论语》中衣、食、住、行合于礼,总的来说是二点,一是重精神、轻物质;二是合乎一个人在社会构架中的身份位置。

结论

比较圣经旧约中的箴言与儒家经典《论语》,所承载的有关“处世之道”的议题虽有大量相类似的关注点,但在表面内容的背后,却有着不同的根源。

因普遍启示与特殊启示都来自于同一位造物主,故《论语》中有关处世之道的劝言与箴言中的教导有许多相近之处。但因着“神观”——对上帝的认识的不同,决定了对神人关系、人的定位的认识之不同。处世之“道”,是以对上帝的认识作为基石与能力,或是以人的良知、修养、善恶观作为标准与动力,两者的不同,必定影响社会文化的架构,也影响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处世方法。

确立正确的神与人的关系,就是以神为神,以人为人。只有活在正确的神人关系中的人,才能合宜地、有智慧地活在人的世界中。     

作者为基督徒作家,海外校园执行编辑

注:1.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2. 朱熹,《论语集注?述而》:“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 ” 3. 参见,Rev. W. Harris, The Preacher's Compliete Homiletic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The Proverbs, 62-63. 4. 朱熹,《论语集注?述而》。 5. 《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6. 参见,钱逊,《孔子的活法》,19-22。 7. 在旧约希伯来原文圣经中,智慧一词为阴性名词。在此用阳性“他”是为了便于对其引伸的思想含义的讲述。 8. 参箴言4:8-11。 9. 《论语?学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参《论语?阳货》宰我与孔子论守丧的对话。 10. 参见箴言5:1-23;6:20至7:27等,得贤妻是神的祝福18:22。 11. 参《论语?颜渊》中的问政与论政等处,例,“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12. 参箴言8:13-16,“敬畏耶和华在乎恨恶邪恶;那骄傲、狂妄,并恶道,以及乖谬的口,都为我所恨恶。 我有谋略和真知识;我乃聪明,我有能力。 帝王借我坐国位;君王借我定公平。 王子和首领,世上一切的审判官,都是借我掌权。 ” 13. 参箴言28:15-16,“暴虐的君王辖制贫民,好像吼叫的狮子、觅食的熊。 无知的君多行暴虐;” 14. “夏天聚敛的,是智慧之子;收割时沉睡的,是贻羞之子。”(10:5)“智慧人家中积蓄宝物膏油;愚昧人随得来随吞下。“(21:20) 15.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宪问〉 16.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7.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18.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19. 参《论语?里仁》篇的论述:“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20. 《论语?子罕》,“子曰:'衣敝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


来源:《恩福》
最后编辑wuleored 最后编辑于 2012-03-25 23:23:0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