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风
- 管理员
- 954
- 1089
-
2008-11-24
|
山风
2012-10-11 22:50
|只看楼主
1#
t
T
[作者:华姿] 1 9 6 5 年9 月4 日深夜, 9 0 岁高龄的他—阿尔伯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在非洲兰巴伦的一间小屋里,安然辞世。
翌日凌晨,他那只白鹅还没开始啼叫,亲爱的上帝的钟声就敲响了,紧接着,麻风村的钟声也敲响了。然而,这不是安歇的钟声,这也不是做礼拜的钟声。这是报丧的钟声。短暂的静默后,近处的村落里响起了咚咚的鼓声,远处的村落里也响起了咚咚的鼓声。在茫茫的水与郁郁的丛林之间,这咚咚的鼓声反复诉说的却只是那一句:“我们的老爸爸死了。”
他躺在一个简朴的棺材里下葬。经他医治而痊愈的病人们,以及从奥格威河的两岸赶来的黑人们,一边把油棕榈的枝子撒在他的棺木上,一边流着眼泪颂赞:“他是我们的爸爸。他是我们的父亲。”
他们把他葬在医院附近的一棵棕榈树下—他夫人的墓旁。10年前,当他年届80的时候,在京斯巴赫开花的葡萄园里,他曾说:“如果我在这里蒙神宠召,我想躺在家乡的公墓里,和村民一块安眠。但如果我死在非洲,我就一定要葬在兰巴伦。长眠于归去之所,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大地全都是神的赐予啊!”
国际红十字会的创始人亨利·杜南,是第一届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杜南先生为人类的和平事业献出了全部,墓碑上却只写着一句话:一个单纯的基督门徒。
他的墓碑上也没有任何墓志铭,只画着两个简单的符号:+O。
“+”代表着基督之爱,“O”意味着天下一家。
两个符号合在一起,则表示,他渴望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践行基督之爱。
唯独这个人他是医生、他是牧师,他是学者、他是教授,他是思想家、他是演奏家,他通晓农学、人类学、热带植物学,他拥有哲学、神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他是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他还是建筑师、园艺师和修理匠,他还是农夫、木匠和泥水工,他还是饲养员、兽医和工头,他惟独不是“知识分子”—那种除了空谈,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肯做的知识分子。
有一次,他要把河边的木头搬到防雨的地方去,他就招呼一个黑人男子:“朋友,能帮我搬一下吗?”那位毕业于当地教会学校的年轻人答道:“我是知识分子,我不做那样的事。”他就笑了,说:“恭喜你,我一直想成为知识分子,却没有成功。”
他在基督福音的基础上,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并以罕见的力量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一学说。他以活出来的善,以爱所实行的信,成为上帝之爱最有力的实践者之一。
他被称为密林圣者、黑人之父,他被称为时代的先知,20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还被称为伟大的良心,爱与和平的使徒。
最卓越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他是我们世纪最伟大的人物。像他这样理想地集善与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发现过。”
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真正善意、献身的人,非常罕见。而他便是一个真正善意、献身于世的人。”
为了人而成为人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24:12) 29岁的时候,他在欧洲的学术界和音乐界已经声名鹊起,然而,他却打定主意要做基督的那“一粒麦子”。因为在那个恬静的秋日早晨,他清楚地听见了那声音:“你来跟从我。”
只为自己活着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应该共同背负世界的烦恼与重负”—这是最高意义上的使命。人性最深刻的本质在于爱。而爱,就要行动。因此,他在心里回应那声音:“主啊,我就来。”
他要去非洲,他一定要去非洲,“为那些需要人的人们而成为人”; 他要在那片荒僻、落后、甚至黑暗的原始丛林里,把所信的经由日常生活表现出来。”他要做那一粒麦子,那一粒藉着死而结出许多子粒的麦子。
为此,他做好了牺牲一切的准备:放弃他深爱的研究、写作、布道,以及演讲、演奏,以及他的独立—他将失去所有的经济来源,完全倚赖资助为生。然而,结果却全然相反。在50多年的服务生涯中,他非但没有失去所有,反而在已有的基础上,又获得很多。他原以为,他会在遥远的原始丛林里被这个世界遗忘,宛如滚落在床底的一枚硬币。然而,结果却全然相反。他非但没有被这个世界遗忘,反而成了这个世界的一盏明灯。
因为上帝要把那自高的人降为卑微,却高举自甘卑微的人。 因为那有的,要给他更多;那没有的,连他自以为有的一点点也要夺走。
因为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丧失生命;凡舍弃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这就是恩宠也许可以说,这个人是惟一的。 纵观人类历史,似乎只有这个人做到了:既深度地顺服于基督的指引,又持久地坚持着自己的思考;既在日光下从事粗重的劳作,又在舞台上演绎精湛的艺术;既深谙具体的服务之道,又擅长抽象的精神之旅。总之,既全面地发展个人理想,又完美地实践上帝之爱。 当他到了70岁、75岁,不,甚至到了80岁、85岁的时候,他仍旧可以:白天,在非洲最溽热的天气里欢喜地劳动;夜晚,在微弱的油灯下沉静地写作。后者让他感到一种创造性的满足,而前者,也让他感到一种创造性的满足。
然而,他从未把这一切归于自己。他说:“这就是恩宠。”
来源:蔚蓝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