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风
- 管理员
- 958
- 1093
-
2008-11-24
|
山风
2012-12-20 12:16
|只看楼主
1#
t
T
作者:谈妮我同居,我很保守 最近我到南方的一個城市出差,出租車司機告訴我,在他兒子的劇校中,有些13、14的女孩,为了维持每个月3000块的零花消费,不惜借假日溜出学校,以性交易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 我听了颇为心惊。不禁感叹这些天真的少女,为了追求享乐或自我形象的塑造,竟然不知轻重地将自己置于高风险的危境之中。 虽然这是未经证实的信息,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中,包养、小三与陌生人的一夜情等,已经不是新闻。难怪在2012年初的一次访谈中,有个婚前曾与女友同居数年的70后,居然不断地强调他是个很“保守”的人。原来他对“保守”的定义,不在于婚前守贞,而是认为他是以婚姻为前提交往,并在交往期间不劈腿,就是“保守”!至于同居嘛,既能省钱,又能享生活中有伴侣的甜蜜与扶持,却又因为是非“正式”的关系,不需要担负起传统与法律上,对媳妇或女婿的责任要求,何乐不为? 这种思想也呈现在2012年1月播出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中:当八零后的石小猛,将相恋多年的女友沈冰自家乡接到北京的时候,大学死党程锋、吴狄等,都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住在一起,并羡慕他们如新婚小夫妻般的爱情。同样地,在2009年播出的热剧《蜗居》中,海藻与小贝在认识、相恋之后,也是自然地住在一起,两人省吃俭用地存钱,预备买房子将来结婚。 这些连续剧都直接地反映出中国城市单身男女的同居原因:不谈道德或潮流,也不仅仅是因为彼此相爱,两人会住在一起,还是由于经济因素使然。然而,石小猛和沈冰,海藻和小贝,因现实因素而同居,最终也都因经不起现实因素的考验,如浮萍漂泊地散了。 同居的原因 无独有偶,在西方,同居人数也在急速增加之中,而“省钱”,也是同居的主要原因之一。[1]
以美国为例,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在上一个世纪,从1960 到2000年之间,非婚同居者增加了10倍。这个数字不但显示有婚姻关系的人减少了,进入婚姻的年龄也趋向较晚。 在1960年,美国的同居家庭约450,000对;[2] 1994年,数字增为3,700,000;[3] 2003年,是 5,475,768,占当时所有家庭(couple household)的9%。[4] 2007年,同居家庭继续成长为6,008,007。此时,美国18岁以上的人中,有42%是未婚的(93,000,000人),相对1970年增加了10%。[5] 到2011年,同居家庭已经增为7,500,000对。[6] 根据2012年11月1日的数据,美国目前的居住人口,连未成年的孩子,只有314,836,085。[7] 不幸的,在同居伴侣中, 有49% 在5年之内分手,只有10%维持了超过5年的关系。 丹佛大学的心理学家 Dr. Scott Stanley 在2009年7月,根据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一项长达5年的研究结果估计,今天在美国约有60-70的情侣会选择婚前同居,而其中有2/3是在没有仔细分析与考虑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滑进”同居的(slid into or "just sort of happened.")。[8] 试婚是婚姻的保障吗? 除了“滑进”同居和上述的经济因素外,选择同居还因为:寂寞、方便……以及一个在中外都蛮普遍的理由:“期望藉着同居,与爱侣在婚前作深入的了解”,这里有一个老名词,叫作“试婚”。 的确,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2002年的报告,美国有20%的婚姻在5年后破裂,33%的婚姻在10年后结束。在离婚的故事比比皆是的今天,谨慎行事是应当的。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商品要在市场上立足,不仅要有好品质,好口碑,还要有的好服务。所谓“货比三家不吃亏”,因此精明又有自信的商人就要让客户们试穿、试吃、试用、试听、试戴、试开… 甚至先享受后买单! 而聪明的客户也不是随便上钩的,一定要左试右试,仔细观察考量後,才做最终的定夺,否则浪费金钱不说,还让家里堆满了精美新颖的垃圾,那才恼人呢! 购物如此,婚姻大事的抉择更是要步步为营:两人不住在一起,这怎么知道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处得来,在性关系上能美满和谐呢?更何况生活习惯、行为风格、个性特征、情绪管理等。 《非诚勿扰2》女主角舒淇在影片发布会上曾表示:“结婚前就一定要试,试好了再结婚,结了婚就不离。” 只是研究统计并不为这个试婚理由做背书:Dr. Scott Stanley 在他一个费时15年的研究中发现,婚前同居者的离婚率几乎两倍高于直接进入婚姻的。 在中国,婚前同居、试婚在80、90后中是极为常见的现象,而最新研究也证实,婚前同居者离婚率比婚后才开始同住的伴侣高出不少……这确实给正在试婚或正准备试婚的恋人,带来了莫大的恐慌。
不但如此,其他研究也发现,婚前同居的婚姻除了有较高的离婚率外,婚姻本身较不快乐,婚姻的品质较低,较易发生婚外情,渴望瞬间的浪漫但实则浪漫之情消逝较快,较缺乏委身与责任感,人格相对较难在婚姻中成熟,婚姻的选择是取决于是否方便和舒适,两人关系较重表面而非深层的意义,冲突解决的难度较高,婚姻的基础较缺乏信任与尊重,同时在性方面的满足感较低。[9] 研究也显示,因暴力而求助的同居妇女,是已婚者的3.5倍,而同时拥有两位以上性伴侣的妇女,则是已婚者的5倍。[10] 此外,在同居家庭中出生或成长的孩子,显然比在一般家庭的孩子有较低的数学能力,与更高的拖延毛病。[11] 一个15岁的女孩告诉我,她觉得需要经过“试婚”才能决定是否要进入婚姻,有可能是较缺乏“安全感”的人。 试婚不同于商品试用 是的, 一方面,我们问:为什么要冒“离婚”的风险去贸然走进婚姻呢?但是在另一方面,所谓试穿、试吃、试用、试听、试戴、试开… 是尝试一些经过“品质管理”的固定形态的商品;所谓“品质保证”,是保证你买回去的那个相同型号的产品,与你此刻尝试的是一模一样的。 只是婚姻不是物品或来自金钱的“服务”,而是“爱的关系”。这种“爱的关系”是定义在两个会改变的“生命体”之间的互动与互信。人,既不是货架上的商品,也不是纯理性的管理系统,人的思想感情都是流动的,也直接地影响了人的理智与意志。 例如,小芳嫁了个帅哥,第二天却发现他天生有条心脏血管畸形,小芳能怪他品管不良,退货吗?土豆和女友同居5年都美满顺利,没想到她婚后3年生完宝宝,就得了产后忧郁症,弄得全家愁云满布,痛不欲生,土豆可能懊恼当初没有“试试”生个孩子看看,就能“预先”知道,决定是否要避免这桩婚姻了? 林倩的老公对她温柔体贴15年,到了孩子开始青春期的时候,才发现老公原来是个老古板,弄得家里天天鸡飞狗跳,林倩不得不“恩威并用”,说好说歹的勉强维持家庭的和谐平衡,这个先“试婚”能避免吗? 王凤在试婚的时候,哪能料到“将来”她的孩子除了7个耳洞3个眉环外还有2个刺青,“将会”搞得她的婚姻十分的不稳定? 胖胖在更年期的时候天天心跳失眠,红潮热汗加上血压高,偏偏旁边那个老头夜夜鼾声震天,这是幸还是不幸?25年前的“试婚”看得到还是看不到? 再举个例子,有一天张立不幸瘸了,他是该暗暗心喜:好在这个没有发生在试婚期?还是该暗暗感到焦虑:这下爱情将磨损得更快了? “试婚”无法完全预先/保证见到在未来生活中的每一个高低冲击,与在冲击中所激发出来的底层性情。“试婚”也无法预先尝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预测在每一个阶段自己或是对方的每一个反应;未来生活中的必有风险,必有其无法预测掌控的元素,我们唯有在判断之外,用信心踏出去,用意志或誓言来坚持,用智慧和爱来经营。 Stanley 还提到试婚的另一个缺点,就是在这种财务、宠物或其他实际生活的纠缠关系中,较容易让人错失遇见真正合适婚姻伴侣的良机。 你幸福吗? 被称为欢欣大师(Mirth Master)的哈佛大学心理学家 Daniel Gilbert, 将“幸福”视为他的终生追求方向——专门追求研究人们是如何获得人生的满足感。 他认为“婚姻”是首推能使人获得喜乐的重要因素,因为在婚姻中有“委身” (commitment)。 Gilbert 以他自己为例,他曾经在婚前同居了12年,直到求婚的那天他才完全的经历到爱!他认为委身是爱的记号,也是爱的因素(Commitment isn’t just a sign of love; it’s a cause of love.)。 [12] 一个21岁的女孩对我说,她不需要与男友住在一起,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许多生活细节,与行为表面下真正的价值观。 的确,我们可以用许多的判断来选择一个诚实、有安全性的人交往,在交往当中可以多方面的用智慧了解对方,并对于自己的婚姻设立有清楚的目标,知道选择对象在条件上的优先次序,在自我认识与爱的关系上不断的自我充实与成长! 人气旺的并非就是最好的,随众也并非就能免于损失:在上世纪男人抽烟是男子气概与社交的必要,女人抽烟则是媚与酷;但在这个世纪,流行的却是干净与健康。 研究显示,在2011年,美国有44%的成人,在婚前同居过(Pew Research Center);这样的潮流,是因为靠近二十世纪的人比较聪明,懂得风险管理的概念,还是因为人们比较没有安全感,不知道要如何处理婚姻中必然存在的冲突与心灵中无法遏制的疏离? 我倒见过几个因试婚失败,而导致心灵重创,自尊受损,甚至成为日后忧郁症爆发的远因。更何况以女性而言,較早开始性生活与有較多性伴侶(三个以上),都是日后高几率子宫颈细胞病变,得得子宫颈的重要成因。 真爱何处寻? 尽管在任何时代,都有人在追求性的享受与解放,但还是有更多的人在追求爱;或是说,总是有人以为能透过性行为,来获得爱的感受。 2012年10月23日,有人将一部8分52秒的微电影“The Last”(暂译:最後的情人)放到youtube 上。一个月内,就点击了4,074,946次。后来有人加上中文翻译字幕,放到优酷上,在6天之内,也被疯狂点播了1,232,940次。根据优酷网的统计,观者男女各半,以学生和29岁以下的白领居大多数。 此影片的制作者,是三个住在美国加州的80后亚裔男子。他们说,这部片子在脑中酝酿了超过两年,目的是要鼓励对爱情失望的人们,重新去寻找有意义的爱(meaningful love);从过去失败的经验中学习,最终能与最后的那位情人建立恒久不落的关系。 英文“last ”同时具有“最后的”和“持久的”双关意思。 反潮流的婚前守贞,可能吗? F4成员之一的吳建豪,正是这类思想的行动者。他在2008年3月簽下「守貞卡」——不在婚前与任何人发生性行为。 这对于一个年轻的、时尚的、俊俏的、集名利于一身的偶像明星而言,这种宣告有实现的可能吗?还是只是一个愚蠢的高调? 其实吴建豪一开始也没有把握,他只敢忐忑地保证一年。但没想到,却继续坚持到近5年的今天。 期间虽然也经历过外界的质疑和与女友的分手,但显然他的人气并不因此而受损,反而越走越旺:或者婚前守贞锻炼他成为一个更有担当,更负责,更能承受压力的成熟男性? 2012年9月,我看吴建豪在《林书豪奇迹之夜》中的表演,不论在歌艺和舞艺上,都发散出惊人的舞台魅力,与当年拍摄《流星花园》时,人工制造出来的“偶像明星”,不可同日而语。 也不知是巧合还是从吴获得灵感,台湾有线电视三立都会台,在播完吴建豪主演的《爱上巧克力》之后,推出的八点档电视剧《剩女保镖》,对 “剩女”一词重新做了诠释:“我是剩女,我把最好的剩下來給你。” 黄鸿升饰演剧中28岁的男主角何仲祈,是一家知名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在戏里不但谈的是初恋,而且是个不折不扣的处男。整部戏剧的主轴,就是围绕着对真爱的勇敢坚持和守护。 对于一个必须靠收视率维持的私营电视台而言,居然敢在八点黄金档中,大谈这种反现实潮流的论调,显示虽然时代改变,但多数的人还是向往那种性与爱合一,忠贞不渝,以婚约来展示其诚意和决心的两性关系。 我相信有些人还是认为,试婚的代价太大,太不值,更不是肯定真爱,保证婚姻品质的最佳方式。
[1] Kramer, Elise (September/October 2004). "Cohabitation: Just a Phase?". Psychology Today, 37: 28. [2] Jay, M (2012-04-15). "The Downside of Cohabitation Before Marriage". New York Times. [3] Brown, S.L., & Booth, A.(1996). Cohabitation versus marriage: A comparison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58(3), 668-678. [4][/url] http://www.census.gov/prod/2003pubs/censr-5.pdf [5] American Family and Living Arrangement:2007 ,http://www.census.gov/population/www/socdemo/hh-fam/p20-561.pdf. [6] Jay, M (2012-04-15). "The Downside of Cohabitation Before Marriage". New York Times. [7] U.S.POPClock. [8] Ellen McCarthy,“Force of Cohabit: Making or Breaking a Marriage?,” The Washington Post,Sunday,August 16,2009. [9] Sociological Reasons Not to Live Together, Leadership University,http://www.leaderu.com/critical/cohabitation-socio.html. [10] Harms, W. (2000, March),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hronicle: Research Looks At Cohabitation's Negative Effects. Vol. 19. No. 11. [11] Dunifon, R; Kowaleski-Jones, L. (2002). "Who's in the house? race differences in cohabitation, single-parenthood, and child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73 (4): 1249–1264. [12] “Joy the Reader’s Digest Version”, Reader’s Digest, February 2010, p.17, Gilbert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幸福的要素是:1. 在婚姻上委身 2. 在小事上欢欣 3. 在困难中坚持 4.有团契生活 5.给予 6.一起经验美好时光
哼小调的哈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