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哀痛的人有福吗?

[ 7930 查看 / 0 回复 ]

作者:临风
按语:原文写于2011年3月。修改后重新刊登。

哀痛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马太福音5:4》

英国的名牧约翰·斯托得(John R. W. Stott, 1921出生)前几天去世了。他曾在“登山宝训”(马太福音5-7章)的查经系列里说:“登山宝训”等于是耶稣的“天国生活宣言”。如果“登山宝训”是“天国生活宣言”,那么,“八福”就是这个宣言的重点摘要。我们在“天生失败者”的福音一文中讨论了第一福:“心灵贫乏的人有福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第二福:“哀痛的人有福了”。

这句话并不比前面那句话好懂。例如,我们能够轻易地对日本震灾的受难者说:“哀痛的人有福了”吗?我们也不会随便用“哀痛的人有福了”来安慰买彩票没有中奖的人吧?其实,在上下文里,这第二福是第一福的延伸,它并不是一个普遍的命题。这里指的是:为自己和他人的罪恶哀痛。

我们会为了失去亲人而哀痛,为了没有交到好运而哀痛,为了失败而哀痛,为了孩子不争气、不听话而哀痛,为了社会没有公义而哀痛。但是,为了自己犯错而哀痛?这或许不是人们所熟悉的情操吧?不但哀痛,而且会因此得福?这就更难想象了。是吧?

一个小故事

美国有个很热门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60分钟时事杂志》(60 Minutes),在每周日傍晚播出。很多年前(1983年2月),有次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访问一位犹太人大屠杀的生还者,犹太作家亚希·迪努尔(Yehiel Dinur)(注1)。华莱士先播放一段1961年审判阿道夫·艾希曼的纪录片。

影片上看到迪努尔走进审判庭,与艾希曼面对面相遇。这是自从他将近廿年前被送进奥斯威辛以后第一次见到艾希曼。他说了几句话以后忽然停住了,再也讲不下去,并且开始哭泣,而且是无法控制地哭泣,最后昏倒在地,不能继续作证。

华莱士问他:你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反应?是否被仇恨所掩盖?是否害怕?是否想起那些痛苦的回忆?迪努尔说:都不是。

他说,他突然感到艾希曼并不像是位把几百万人送进死亡的杀人魔王。他眼前的艾希曼不过是个平常人,就象是和蔼可亲的邻居。他说:“我为自己害怕。我忽然体会,这种事我也做得出来。我、、、完全和他一样。”哇!难怪他会晕倒!

在结束访问时,华莱士作结论说:“艾希曼存在于我们每个人里面”。这是个骇人听闻的结论,但却是真的。因为人的堕落,使得人不但有作恶的本事,人就是会作恶。只是因为机会不同,所以方式和程度不同罢了。(注2)

让我尝试去感受一下迪努尔1961年的经验。当他与这位纳粹的头号杀手面对面相遇的时候,这位手上有六百万犹太人鲜血的恶魔竟然就在他面前。他们四眼相对,近在咫尺,这是什么时刻?如果在中国东北,一位受到关东军731部队迫害的生还者,有机会与石井四郎中将面对面对质,看到这位就像是邻居的杀手,他会有什么反应?一般的中国人会有什么反应?

迪努尔并没有双眼冒火,充满仇恨,他却从艾希曼身上看见自己!我无法表达读到这段故事的时候心里所感受到的吃惊。或许特别是有“格式化思维”的人,在格式之下,所有的是非观和罪恶感都“升华”了,不再会良心不安了。这何等可怕?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西方世界从19世纪的乐观中惊醒,开始对人类的前途有绝望感,以致存在主义盛行。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当时世界上科学最发达,人类知识最前进的德国,也就是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德国!人类开始对理性幻灭,对知识幻灭,对人性幻灭!

“乐清蒲岐‘12•25’交通肇事案”(或称钱-云-会事件)的发生,让全国人义愤填胸,无法想像会有人做出这样丧天害理的事。不过,那些爪牙们大约本来也不是什么无恶不作的惯匪吧?他们有可能就是你我的好邻居,或者就是我们的家人,甚至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曾经天真过。可是,为了讨生活,人的良心都有个价码。为了私利或是权力,或是因为“格式化思维”,有时候人会做出一些自己童年时无法想像的事。

在“艾希曼在我们每个人里面”这句话面前,我想人世间可能没有一个绝对的英雄。

哀痛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面对我们自己的罪恶,这句话的意思并非要我们每天愁眉苦脸。其实,愁眉苦脸并不会让耶稣“印象深刻”。你看,耶稣说:“你们禁食的时候,不可像伪君子那样愁眉苦脸,他们装成难看的样子,叫人看出他们在禁食。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可是你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不要叫人看出你在禁食。”《马太福音6:16-18》(新译本)

这里,“哀痛”的意思是要人为罪恶(包括内心隐藏的恶念)深切的哀痛和忏悔。这其实并不很自然。对于别人的丑陋,我可能会义愤填膺,痛加挞伐。可是,对于自己的丑陋,我总会尽量地掩饰,摆出一副无辜的面孔,甚至认为,自己心底本来良善,这一切全是社会的错,我不过是受害者罢了。这种心态,我想我们都不陌生。

从小读《孟子》,读到“子路闻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佩服得不得了。居然有人会受到批评时喜形于色,这太伟大了。后来长大了才知道,这不过是老夫子们用来劝别人的高论罢了,不得当真。那么对自己呢?在中国古代的圣哲中,我只记得有“杨朱哭歧途”的说法,就是当他走到岔路,不知所取的时候,想到人生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决定而悲哀起来。另外一位值得效法的可能是孔子的学生曾子了,他每日多次省察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果我们都能身体力行,那人生可不美丽得多?

但是,耶稣却是说,为罪恶哀痛的人有福了。这与国人“励志”的想法又不同了。“励志”的出发点是,我基本上已经很不错了,只需要稍微修补一下,那就完美了。我们修补了几千年,我看似乎并没有更加完美,还远不如“尧舜禹汤”的古时,虽然这种修补的想法还是很“励志”的。

我看关键在于向谁哀痛。如果是向自己哀痛,感觉自己应当比做出来的好,或是认为失了面子而难过,那么,当面子修补完了以后,感觉就良好起来,要再等下次了。我想,久而久之,我们的防卫机能总会成功地把那些不愉快的感觉消灭掉的。别忘了,“艾希曼在我们每个人里面”!

当年犹太国的大卫王为自己的过错写了一首诗,《诗篇32篇》其中有一段是这样:

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


凡心里没有诡诈,耶和华不算为有罪的,这人是有福的。


我闭口不认罪的时候,因终日唉哼,而骨头枯乾。


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我的精液耗尽,如同夏天的乾旱。


我向你陈明我的罪,不隐瞒我的恶。


我说,我要向耶和华承认我的过犯,你就赦免我的罪。


大卫的哀痛和懊悔是向着他所信靠的上帝发出的,因为他的罪恶得罪的是上帝。在公义、圣洁的上帝面前,他感到难过。他不只是体会自己的不堪,乃是为得罪他的主而忧伤。在另一首诗里,他这样说:“神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神阿,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这就是“哀痛的人”的表现。

明显地,向上帝负责总比向自己负责要牢靠吧?向耶稣悔改总比向祖宗忏悔,向媒体忏悔,或是向领导忏悔更真实吧?同样地,从上帝来的安慰也远比从人来的安慰更可贵。这所以耶稣说:他们必得安慰。如果我们得罪的是人,我们必须向人道歉,请求宽恕。更重要的是,我们得罪了上帝,亏欠了他的荣耀,也只有从上帝来的安慰可以医治我们心灵的创伤。但愿大卫王这个祷告也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祷告(《诗篇19篇》12-14节):


谁能知道自己的错失呢。愿你赦免我隐而未现的过错。


求你拦阻仆人,不犯任意妄为的罪。不容这罪辖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


耶和华我的磐石,我的救赎主阿,愿我口中的言语,心中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悦纳。


世上最悲哀的人无过于不知道怎样哭泣,因为他已经与自己和自己真实的情绪疏离了。是的,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上帝,面对他人,这样的人是有福的。许多人都做不到,要靠他人来肯定自己。我知道,因为我常常需要提醒自己。


注:
1、本段故事出于:寇尔森的书,《谁为上帝发言》第32章,1993年,校园书房。(Charles Colson, “Who Speaks for God,” Crossway Books, 1985)
2、这点可参考作者博文:《从西方现代史看“邪恶常态化”》。


本文转自《爱看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