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我的读书人生

[ 8263 查看 / 0 回复 ]

我的读书人生

作者:陈卫田

孔子在高川之上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摩西在诗篇第九十篇中说,人生苦短,逝去如飞。就自己而言,悠悠童年往事尚依稀可辨,人生却早已过不惑之年。回首这40多年,与读书结缘,屈指算来在学校读书竟然有24年之多。

一、童年光阴: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文革年代

我的童年恰好在中国文革期间。那段时间,读书好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恰恰相反,不学习、考试交白卷才是学生中的英雄。知识份子被赋予一个有轻蔑味道的外号:臭老九。更进一步的论断是:知识越多越反动。这样拥有知识就不只是百无一用,而是有很高风险的事情了。

尽管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到了上学的年龄,孩子们还是被送进学校。学校里关于读书的说法混乱而矛盾,比方说,老师们一边号召要向那个交白卷的英雄学习;另一方面却常教导毛泽东关于读书的语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那时农村文化生活极度贫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村民们会聚在一起聊天讲故事。一位从城市下放到农村的知识分子,在一群目不识丁的农民当中自然地成了中心。因为像《水浒传》、《三国演义》、《三侠五义》等名著,没有这位先生的朗读和讲解,大家只能干瞪眼。只有在这种时候,柔弱的知识份子才变得有用,才被给予久违的尊重。

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去听故事。我体会到读书可以认字多,懂得多,可以给人讲故事,被人羨慕尊重。这多少激发了我童年好好读书的愿望。

二、少年时代: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科学春天

圣经在传道书一章9节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悠悠几千年华夏历史,发生在读书和读书人身上的故事反反覆覆,一次又一次印证着圣经的宣告。

我们有孔夫子急急如丧家之犬的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他被奉为万世师尊的儒家时代。坐天下尊孔以证反叛有罪;乱世反孔以证造反有理。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对读书和读书人的反对,只有焚书坑儒的大秦帝国时代才勉强可相媲美。可是到了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才使知识份子终于扬眉吐气,有人甚至情不自禁地呼喊出:科学的春天来临了!

处在偏远农村的农民,没有先知春江水暖的信息与敏感,对即将到来的巨大变革没有多少热情。因为从1977年到1979年,他们的生活依然贫穷,没有什么改变。可是到了1980年的夏天,这一切在我们村里发生了变化。我的二哥考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一时。从此我二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儿女好好学习的榜样。作为弟弟,我受到的震撼和冲击当然很大。父亲说:“你愿意在农村与泥土打交道,还是像你二哥一样,好好学习考大学,你自己就掂量着看。”亲眼看到并生活在极度贫穷里的我,最大的盼望当然是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因为那时城里与乡下差別巨大。

初中尽管学习努力,功课底子却很差。1982年中专考试没有通过,只剩下一条路,就是去考本地区的重点高中。因为那所高中要在十几个县的农村中学里,通过考试选一个农村班,考试难度并不比考中专小。我勉强被允许去城里参加考试,带队的老师直接对我说:你没戏。我自己也没有信心。糊里糊涂地考了三天,不知道考得是好是坏。可是感谢冥冥之中的上帝,结果出人意外,我居然以不错的分数考取了。

高中前两年,我发奋苦读,成绩常常名列前茅。高三那年,由于营养不良,眼睛先出了毛病,然后就近视了。学习的时候,眼睛疼,头也痛。尽管如此,我的成绩仍是很好,正常发挥的话,应可考上好的大学。1985年的高考,我却发挥失常,被一所很一般的本科学校录取,这对骄傲的我是个不小的打击。尽管这样,我却是村里第二个大学生。考上大学使我走出祖祖辈辈生活的农村,进入人生更广阔的天地。

三、大学春秋: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孜孜追求

1985年进入大学之后,我并没有松懈下来享受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而是仍然孜孜不倦地埋头苦读。苦读的一个原因,是为了我受伤的骄傲与自尊,想通过考研究生来显示自己的聪明与能干。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不想到中学去教书(我的大学主要是培养中学老师),而读研究生可以让我有机会在大学里面工作。为了更好的前途,我牢记古训:书中自有黄金屋。

我几乎每天都学习到最晚才回寝室,周末也大都在图书馆里度过。大学期间没有到市中心看过一次电影,极少出去游山玩水。最后一年,为了学习,暑假也没有回家。课外书读的甚少,彻彻底底是个书呆子。但天道酬勤,我大学读了三年就顺利考取了研究生。能够提前一年考取硕士研究生,在大学同学里面很受羨慕,也很风光,我的自尊与骄傲得到了相当大的满足。尽管还没赚得黄金满屋,人生却真的是更上了一层楼。

四、硕博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傲气

在读硕士、博士期间,由于工作有保障,学习压力大减,我开始大量阅读专业以外的书籍。错过了少年时代的纯情,再读爱情小说就显得幼稚可笑;武侠小说也只能当作消遣,轻易不敢在众多文史研究生朋友面前谈论,以免显得像墙上芦苇根底浅薄,被人耻笑了去。

所以我当时读唐诗宋词。知道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年少才高,却个个郁郁不得志;再看李白,诗才冠绝古今,但桀骜不驯,仕途不达,遂放歌豪饮;诗圣杜甫尽管忧国忧民,却只能对着自己被秋风吹破的茅屋无奈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曾纵情歌姬之间,被贬之后,只能与年老色衰的琵琶女惺惺相惜,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

唐人将诗做到极处,逼得宋朝文人不得不从形式上创新,推出宋词。读过苏东坡大江东去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放;也读过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与李清照绿肥红瘦的婉约。后来读新诗,知道了写〈再別康桥〉的徐志摩和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记住了顾城最好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也记下了诗人北岛的名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我逐渐明白,读书使人获得知识,自高自大,却不能保证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益处。读书人骄傲的例子数不胜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说得明明白白。诗人谢灵运赞扬曹植时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似捧曹植,却顺带自诩为天下第二大才子。屈原更不客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毛泽东蔑视知识份子,却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遥想当年,我为了显得有档次,就去读诗词文章,其实无非是附庸风雅,以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为自己赚取些可以骄傲的本钱而已。

五、海外脚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蒙福之旅

后来读到红袖添香夜读书,不禁满心艷羨。因为早就在寻寻觅觅,自然地悄悄做起同样的美梦来。

我1995年与太太结婚;1996年拿到博士学位;1997年生儿子;1998年31岁破格提正教授。真的是春风得意,神采飞扬。

2001年,我带着新的梦想,飞越千山万水到了加拿大温哥华做研究,后来决定移民,不得不放下国内稳定的工作和教授的骄傲,在加拿大重新读第二个博士学位,继续读书生涯。

移民之后的前途充满了迷茫和未知,真可谓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我感到了自己的无力与无助。人谦卑下来,心灵的眼睛就被打开。我参加了校园里的学生团契后,得到了世界上最宝贵的一本书:圣经。因着这本书,我的人生走进了一个有上帝的崭新世界。

初读创世记,觉得圣经将天地万物的创造过程说得那么具体,是大胆而又冒险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也谈创造,但笼统而模糊,像盘古开天辟地。尤其读到人是照着创造者的形像与样式受造,更觉得不可思议。人身上哪里看得到上帝的影子呢?

圣经第一次震撼我的是诗篇第八篇,大卫说:“我观看祢指头所造的天,并祢所陈设的月亮星宿,便说:人算什么,祢竟顾念他!世人算什么,祢竟眷顾他!”

在约伯记中约伯与朋友对苦难的思考与答辩,尤其是约伯对上帝的追问,令我想起了屈原的〈天问〉。可悲的是,屈原有问,却不知问谁,也没有得到回答。约伯比屈原有福,他信上帝,所以直接向上帝发问;更幸运的是,上帝亲自向约伯显现,用祂自己的方式回答约伯,以至於约伯用手捂口,不再发问,而只是感叹:“我从前风闻有祢,现在亲眼看见祢。”(约伯记四十二5)

箴言书更充满了大智大慧:敬畏耶和华是知识和智慧的开端。人拥有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却不知道上帝,便不如不认字却认识上帝的人。“因为,耶和华赐人智慧;知识和聪明都由祂口而出。”(箴言二6)更令人惊讶的是,圣经说“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哥林多前书十三8)。这一句话叫所有的知识份子情何以堪?又让有知识的人的骄傲变得浅薄与可怜。

圣经於我最宝贵的是把我引向了耶稣基督。耶稣基督的话带着智慧、权柄与能力,一次又一次震撼着我的心。世界上许多哲学和宗教都谈论人的价值,但没有一个答案比耶稣给出的更能说明人的宝贵。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马太福音十六26)人的生命,竟然宝贵到全世界都不能换的程度!这也许正是世上的人、事、物填不满人心灵空虚的原因。

人如今越来越忙,劳苦愁烦越来越多,人的心灵没有可以栖息的家园。耶稣知道,祂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马太福音十一28)

古往今来,东方西方,除了耶稣,没有一个人敢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十四6)又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约翰福音十一25)没有人说过同样的话,更没有人像祂能使死人复活,自己死后也复活升天。

耶稣劝人不要在地上积攒财宝,圣经从来没有记载耶稣思量如何赚钱。当魔鬼以世上的全部荣华富贵试探祂的时候,耶稣丝毫不为所动。实际上,狐狸有洞,天上的飞鸟有窝,耶稣却连枕头的地方都没有。在十字架上,祂仅有的衣服也被人拿走。上帝的儿子为世人的罪,赤裸裸地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无所有。祂教导门徒要爱仇敌,祂做到了,在十字架上祂为杀害祂的人祷告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廿三34)

因着上帝的怜悯与恩典,我读完一遍圣经后,谦卑信靠耶稣基督,承认祂是我人生的主。信耶稣后,我的人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读书重点也随之转向了基督信仰方面的书籍。我读过冯秉诚的《游子吟》、唐崇荣的《三一神论》、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朋霍费尔的《作门徒的代价》、盖恩夫人的《简易祈祷法》等等。我也读过许多解释圣经的书,尤爱读圣徒传记,如:戴德生传、司布真传、盖恩夫人全传等。从前辈圣徒身上,我总能获得灵里的激励。

信主耶稣以前,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荣耀自己;信主以后,读书是为滋养灵命,荣耀上帝。真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来源:《中信》月刊第636期(中国信徒布道会)
最后编辑眼中的瞳仁 最后编辑于 2015-04-06 13:08: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