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问上帝 (五)
作者:杨腓力
05 追根寻源
为了从旧约中找出理查德三个问题的答案,我在科罗拉多州的一间小屋,把自己藏了两个星期。行李箱里装满了要研读的书,但到头来整整两个星期的这段时间,我只翻了一本圣经。
自第一天下午,我就从创世记开始读起。那是个下大雪的日子,在这种天设的布景下,读天地如何被造,真是再好不过了。雪后云开,映照着美丽的晚霞,雪花覆盖着山头,粉白粉白地像极了棉花糖,景观着实宜人。到了夜间大雪再度笼罩,风也吹得更紧更烈。
我缓慢地把圣经从头读到尾。读申命记时,大雪已下了有一阶梯高。当读到先知书时,雪已堆积到信箱口的高度。等我终于读到启示录时,已经得叫人来铲雪才出得去。整整两星期,下了厚厚七十二英寸的雪。我窝在屋里读圣经,望着窗外像是在常绿植物上撒下满满一层霜糖的景象。
就在这种外景的强烈映衬下,我同时发现圣经所描绘的上帝,事实上与我们一般以为的上帝大有出入。上帝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位上帝?以往在教会或神学院里,我们学到上帝是不改变、看不见的灵,并且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甚至不被情感左右的这些理念、信条和教义,原本是要帮助我们更了解上帝的心,虽然都在圣经中,却遭到掩埋。
好好地读过圣经后,我才发现我所遇见的上帝并不是像云烟一样捉摸不定,却是活生生的个体。这个个体独特到一个地步,就像真人似的。他有极深的情感,会感到快乐、挫折和愤怒。在先知书里他痛苦哀伤,如同产难的妇人,“急气而喘哮”。一而再、再而三,上帝会因人的行为而大感震惊。当以色列人在火中焚烧自己的儿子,作为燔祭献给巴力时,这位无所不知的上帝却大声疾呼:“这不是我吩咐的,不是我所提说的,也不是我心所起的意。”而他明知以色列人必须受惩罚时,却哀愁地自问:“我因我百姓的罪该怎样行呢?”我当然知道“神人同形同性论”这字,意指借用类似人的性情来解释描述上帝。但是,“上帝”借用人类的体验,所呈现出来的风貌,的确更显真实。
在冬季窝居一隅,把圣经读完的那一刻,我惊异书中所记载的上帝,居然是那么容易受人影响。我没想到,宇宙的上帝会有如此强烈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如果研究上帝,结果竟把他变成一些观念或哲理,就是把上帝最切盼与人建立深切关系的意愿大打折扣。观看对经中与上帝“深交”的一些人物——亚伯拉罕、摩西、大卫、以赛亚、耶利米等,他们似乎对上帝出奇地熟悉。与上帝交谈时,上帝就近得像是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看他们谈话的情景,就像是与父母、辅导员、上司或爱人交谈一般。
此次科罗拉多州之行,让我对这三个对上帝失望的问题有所领悟。它们不像是解数学题或是处理计算机程序,更不是探讨哲学问题,而是关系到上帝与人之间的问题,他渴盼我们能追随他的爱,他也渴盼承受我们的爱。
两个礼拜的退隐,我几乎不见客,整天关在屋里,避居雪国大地的一隅,不停地读。可能正因这般的孤立独处,让我厘清了事实,得到结论:我过去只是从一个角度考虑。我整架子的书都在探讨人的难题,有的滑稽、有的怨忿、有的嘲讽、有的哲意十足,但全部不脱一个框框:“这就是为人的感受。”因此,当人对上帝失望时,也就不曾跳脱这个角度。当我们喊出“上帝为何不公?为何缄默?为何隐匿?”这些问题时,我们其实是在质问:“上帝为何对我不公?为何对我缄默?为何对我隐藏不露?”
我试着把问题、把失望暂搁一旁,从上帝的角度来考虑。他从起初想跟人打交道,为的是什么?他想从我们身上挖掘什么?又受到什么干扰呢?我再回到圣经里,好像头一遭接触般的去听他说什么。我听到他在介绍他自己,我突然领悟:过去我太粗心了,被太多东西霸占心头,以至于完全错过了:他的感受。
从科罗拉多回来,我对上帝有一番崭新的领受。经过两周的研读,我强烈地感到:别人对他怎么品头论足,他一点儿也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人对他的爱。他的话,几乎篇篇都传达了这份渴望。回到家中,我知道自己一定得着手做一件事:去挖掘这位热情的、渴求他子民来爱他的这位上帝,跟他的子民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所有对上帝失望的感觉,追根究底都源自这份关系的破裂。因此,我下定决心,要探索一个以前不曾想过的问题:“究竟当上帝是什么滋味?”
许许多多的人,敬畏上帝,但心底并不喜欢他,这种敬而远之的原因在于:他们信不过他的真心,宁愿像对着一只表的运作,百思不解般的来看待他。
幽谷百合 最后编辑于 2015-04-18 21: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