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无语问上帝(十三)

[ 16829 查看 / 0 回复 ]

无语问上帝(十三)

作者: 杨腓力

17
进展
 
我说:夫人,倘若上帝是异教的神祗或是知识分子的神祗(对我而言没什么两样),他可能会远避七重天;也许在听见人间的悲泣时,再返回。可是你知道,我们的上帝早就来到人间,你甩他耳光、吐他口水、怒骂他,最后还把他钉死:这是怎么一回事?我的女儿,这些早已发生在他身上了。
  ——————贝尔纳诺斯《乡村牧师日记》

   
恕我鲁钝再问:我们对上帝的失望,在耶稣之前和之后,有何不同吗?耶稣也尝过失望的滋味。知道这个,对我们有何帮助?

 
神学家依据使徒保罗的信息,通常会用称义、和好、赎罪祭来解释耶稣的贡献。但这些字词只不过指出所发生的事,若要了解耶稣如何解决我们对上帝大失所望的难题,我们一定得从这些字词背后的历史涵义,去追溯上帝追求世人对他回心转意的深情故事。

 
回顾先知书,其中一个重要的角色便是一位满心焦虑的父亲,为着他离家出走的孩子忧伤。耶稣所说浪子的故事,算是有圆满的结局。那位引颈以待的父亲,等得真是够久了;他急急推开大门,跑过去迎接离家出走的归回家来,没有半句诘问。

撕裂的幔子
 
耶稣到底成就了什么?为上帝、为我们,他创造了一个从未有的亲密关系。在旧约,人一碰触约柜就要仆倒致死。但人碰着道成肉身的耶稣,却反得医治。对犹太人而言,没有人敢随便提上帝的名字,而耶稣却教导人称呼上帝阿爸父。在耶稣里,上帝又亲又近。

 
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中就表明这种上帝的亲近怎么影响了他。在希腊哲学中,他知道有一位完全、无限、不朽的上帝,但从来没梦想过像他这种放荡不羁的人竟然可以与上帝亲近。他曾试过当时各种学说,但只有在耶稣里,才找着平凡的人与这完全的上帝之间的那座桥梁。

 
希伯来书也很仔细地探究了这种亲密关系。作者起先引用说明在旧约时代,人必须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亲近上帝。就是每年仅一次在赎罪日那天,大祭司得以进入至圣所为人民赎罪。他要遵守的礼仪包括净身、穿祭司服,以及五头祭牲,还得战战兢兢地进入至圣所。并且,大祭局的外袍上还佩戴响铃、脚上系上绳索,以防万一在他倒毙,铃声不响时,别人可以从外头把尸体拉出去。

 
但希伯来书论到耶稣的救恩时,便比照着说: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宝座前.......” “信心满满,不再胆怯地进入至圣所,这句话对于犹太读者简直是太岁头上动土了。但是当耶稣死的那一刻,圣殿中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使至圣所从此向外敞开。难怪希伯来书的作者终结全书劝诫我们,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上帝面前。

 
关于人对上帝失望的难题,耶稣至少解决了:借着耶稣,人可以直接来见上帝。我们不再需要借着人间的任何中保,因为上帝自己已成为中保。

一张面庞
 
在旧约中,没有人得见上帝的面。事实上没有人能在上帝的光中存活。少数容许在上帝的荣光中得见上帝的人,都会脸面放光,而且让所有看见他们的人害怕而躲开。但耶稣来,让人可以正面地好好地看看上帝。耶稣说: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耶稣是什么模样,上帝就是那个模样。就如迈克.拉姆塞所说:上帝没有一点点不与基督相像的。

   
世人对上帝是怎样的一位上帝,怀着千奇百怪的想法。有的视他为仇敌,有的视他为警察,甚至是凌虐人的父母亲。又或者,有人根本不去猜想,只觉得他沉默不语。从耶稣身上我们不需要再猜测上帝是长什么样子,他的感觉如何,只要望眼看耶稣就可以纠正我们一切不清楚的影像。

 
如果我想知道上帝对残障者的看法,只要看耶稣是如何活在瘫子、瞎眼和麻风病患的人群当中,就可得知。如果我想知道上帝对穷人的观感,困惑于上帝是不是要他们生来就苦命,只要去读耶稣的登山宝训即可明白。再者,如果我想知道对于苦难,该有什么正确的属灵反应,我只要看看耶稣是什么反应;恐惧战兢,加上呼喊和眼泪。

然而尚未
 
当我读到使徒行传,便发现新约的写作语气比起旧约有很大的转变。新约中其余的书卷,就没有约伯记那种凄惨,也没有传道书或耶利米哀歌那种绝望与痛苦。显然地,新约的作者们已确信耶稣的来临永远改变了全宇宙。以保罗为例,他就很坚定地书写说:天上地下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归于一。........叫他在天上坐在自己的右边,远超过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主治的和一切有名的。不但是今世的,连来世的也都超过了。

 
然而当保罗写这些话时,罗马帝国的势力正猖獗旺盛,到处都是战争、杀害、强夺、疾病,而基督徒本身也受到极大迫害,并且被关入牢狱。这些苦难应该具备足够的理由让众门徒怀疑失望,但相反地,他们却确信耶稣的应许,将来要在荣耀和权能中再来,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他们曾对耶稣怀疑过,但耶稣复活之后,他们不再迷惑,并且笃信不疑。

 
不过,尽管新约作者们有如此笃定的信念,还是衍生了一个问题,也是我为什么要在使徒保罗至今已二十个世纪之后,还要写一整本书,来探讨对上帝失望的问题。这也是告诉我他们悲惨故事的那些朋友所问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没有像他们那种信心?为什么对上帝的怀疑和失望总是挥之不去?

 
这个难题让我常联想到上帝公平与否的问题上来。上帝真的公平吗?关于上帝的深藏不露和沉默不语的难题,耶稣已给予最明确、直接的回应。但对于公不公平的问题,其实,他只有弄得更糟。耶稣的一生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不公平的事。有史以来世上最善良的一个人,却遭遇了最恶劣的惩罚,使这个残酷的星球又多了一个无辜的牺牲者。他死后,情况并末改善,耶稣的门徒受到下监、折磨及殉道的回报。不公平的问题,并末消失。

 
令人惊奇的是,希伯来书的作者似乎预料会有这个问题常常被提出,所以就直接地承认人对上帝的失望会一直延续下去。所以在第2章,他引用诗篇一段颇为大口气的话,形容上帝叫万物服在耶稣的脚下,但留了一句耐人寻味、含蓄的话:只是如今我们还不见万物都服他。

 
身为作者,我很知道手写所思却心有所疑的滋味:我真的这样相信吗?希伯来书的作者,在抄录了诗篇作者大有胆识的话之后,似乎也一样地停顿下来长久思考。不错,耶稣是统管万有,但目前真的不是如此啊:只是如今我们还不见........”这么一句话,就包含了所有的不公平现象:战争、暴力、憎恨、私欲,恶胜过善,疾病与死亡,眼泪与叹息,失望与对这混乱世界彻底绝望,这可能是圣经最真实的一句话。

 
希伯来书接下去说:惟独耶稣因为受死的苦,........叫他因着上帝的恩,为人人尝了死味。很明显,作者没有引用登山变像或者复活的身体,这些胜利的形象来描写耶稣,而是指出十字架上的耶稣。然后作者用新约中最奇怪的口吻说:基督得以完全学了顺从是因所受的苦难。解经学者常刻意绕过这些句子,因为这些话很难和传统认为上帝是不改变、没有苦痛的理念相调和,但我不能跳过这段话,因为它在希伯来书中出现,描述耶稣如何解决了人对上帝失望的问题。

 
希伯来书很清楚地指出,道成肉身对上帝与对人的意义。这是他与人认同的唯一道路。上帝是灵,无法被物质世界所限制,也无法经历肉身的软弱,更无法经历恼人的痛觉细胞发出的警告。但耶稣一来,就完全改观,他体验过身为人的滋味,从生产时的流血与痛楚,到死亡时的流血与痛楚。

 
旧约给我们看见:当上帝是什么滋味;而新约则记载:上帝在学着了解当一个人是什么滋味。我们感觉到什么,他也能感觉到。我们要一位不但知道痛苦,并且与我们分担痛苦的上帝;我们要一个会感受痛苦的上帝。就如神学家潘霍华,年轻时即在纳粹的监狱中写下:只有受苦的上帝才能够帮助。而借着耶稣,上帝成为这样的一位上帝。希伯来书说,如今他能体恤(sympathize)我们的软弱,唯有 sympathize 这个字能道出他是如何完成的:因为它是由两个希腊文sym pathos组成,意为与之同受苦

 
因着耶稣,上帝了解我们对他失望的感觉。这样说会太过分吗?否则我们如何解释耶稣的眼泪,和他在十字架上的呼叫呢?我们几乎可以把本书的三个主题,都丢到他那句狂喊:我的神,我的神,你为什么离弃我?希伯来书说,上帝的儿子因苦难学了顺从。只有当一个人受试探想要去违背时,才有可能学习顺从;受试探想要去逃避时,才有可能学会勇敢。

 
耶稣为什么在客西马尼园里不拨刀自助?为什么拒绝差派天军降临拯救?为什么拒绝从魔鬼的挑战使世界向他下拜?原因是:如果他这么做了,他就糟蹋了他来到世上最重要的使命——成为跟我们一样的人,一样的生,一样的死,按着上帝创造的规律来运作进行。

 
贯穿全本圣经,特别是在先知书里,我们看见上帝内在充满一股极强烈的冲突。一方面他爱极了他所创造的人类,但另一方面却又急迫地想毁灭使人类受捆绑的罪。终于在十字架上,上帝解决了这种冲突,因为他的儿子在十字架上将败坏变成了爱。

 
唯一也是彻底克服恶的方法,就是让它在一个甘愿且活生生的人心中受熏烤。当它被化解吸收时,就像海绵上的血、刺在心上的矛一样,失去它的力量,而且无法再加以扩散。

              ————————————
韦伯《黑夜与虚无》
最后编辑幽谷百合 最后编辑于 2015-06-20 22:18:3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