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只要孩子不要婚姻

[ 12279 查看 / 0 回复 ]

只要孩子不要婚姻

作者:王敏俐

89年出生的沈博伦在女友怀孕17周时,俩人决定分手并生下孩子。“爱情不应勉强,喜欢在一起,不喜欢就分开;生育权为何要与婚姻绑一起?”未婚生子上户口需交纳4万社会抚养费,俩人发起众筹。他们是否企图订做迎合自己利益的游戏规则,让下一代为其自由买单?

订做一个迎合自己利益的游戏规则?

“我是沈博伦,我和吴霞的孩子在6月21日父亲节当天中午11:38点出生,母女平安。”今年的父亲节,25岁的沈博伦成为新手爸爸,与前女友吴霞一同庆祝孩子的到来。

5个多月前,当吴霞怀孕17周时,他们两人决定分手并生下孩子。等到了孩子出生后要去给孩子上户口时,单身未婚的吴霞被告知,未婚生子上户口需要交纳4万元的社会抚养费。沈博伦和吴霞决定发起众筹。一时间,两人成了媒体报道中风口浪尖的话题人物。7月16日的《南方周末》以《只要孩子,不要婚姻——未婚生子实验》为题报道了这个故事。

“爱情不应该勉强,喜欢了就在一起,不喜欢了就应该分开……需要经过妥协和坚持才能继续的关系不值得追求。”“如果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两个人对孩子的爱,这一切就是公平的。与其把精力放在维护一个‘家’的公众形象上,倒不如仔细想想如何把自己投入到更热爱的生活中去,让孩子感受生活本身的希望。”“我们认为生育权不应该与婚姻绑在一起!”两人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曾侃侃而谈,提出相当前卫的婚恋观与育儿观。

两人的众筹短时间内吸引了不少的围观与热议,有人对他们所提出的众筹与议题表示支持——“将生育与婚姻绑在一起真的合理吗?对于新时代的女性而言,保持独立也是合理的。”也有人极端反感:“如果因为相爱而生子,结婚,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而不是给她的户籍上留个父不详,如果不相爱,为何又要生子?”“这样对孩子公平吗?不负责任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天敌!”“生育权若和婚姻脱离,女方权益由谁来保障?!”

在诉求中,沈与吴将焦点集中在社会体制的不公,批判未婚生子上户口需要交纳4万社会抚养费的政策,但这个话题所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怎么看待婚姻与男女关系?什么又是对下一代最好的教养方式?生育权真的不应该与婚姻绑在一起吗?

沈博伦与吴霞两人特立独行的做法,或许并不能代表所有80/ 90后的典型特质,但是两人所提出对于婚姻和生育的疑问,却是不少年轻人心中暗自的挣扎。

在多元化、讲求个体独立性与相互包容的后现代文化中,80/ 90后的我们常常被鼓励去挑战既定的规则与现况,但是当我们在反思僵化体制、掌握话语权的同时,是否也正企图订做一个迎合自己利益的游戏规则,让整个未来世代一起为我们的自由买单?

婚姻,究竟是束缚,还是保护?

89年生的沈博伦在受访时表示,自己有一个热爱自由的灵魂,反感一切的束缚,认为婚姻只与感情有关,不爱了就没必要在一起。婚姻,就人类的历史而言,究竟是一种束缚,还是一份保护?如果不存在有婚姻制度,我们是否就能活得更加自由?

“如果没有婚姻制度,男女关系将成为一种弱肉强食的野蛮游戏。许多经济学家把择偶与婚姻制度比做市场。年轻的与年纪较长得竞争,貌美的与相貌平凡的竞争,富有的与贫穷的竞争。….但婚姻毕竟不只是利益交换,而是与人格成长、爱与被爱等人性超越的层面相关。”台湾神学院院长、伦理学副教授陈尚仁认为,一旦婚姻制度不被尊重,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社会不可能有幸福的生活。

“女性孕期因为激素的影响,会天然的有筑巢的倾向。所以那段时间,我也感到特别地需要关怀和安全感。”原本从美国留学回来特立独行的吴霞在受访时却表示,因着怀孕而渴望安定的她,在有了孩子后,和追求自由的沈博伦之间冲突增多,并最终分手。

面对外界关切的未婚生子,吴霞表示:“这也是我自己的选择。单身妈妈在国外很常见,我不想被塑造成一个被抛弃的可怜形象。”然而渴望归属、稳定与被爱母亲天性,不在婚姻的保护下,她只能以包容尊重对方之名压抑心中最真实的伤痛与恐惧。据报导,在得知沈博伦有了新女朋友的时候,她一度情绪崩溃,两天内瘦了4斤,后来才慢慢平复。

上帝在设立婚姻时,给婚姻下的定义是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不论贫富疾病健康生死与共,一生同为一体。在婚姻之中,即便是妻子在怀孕中情绪波动不安,丈夫也应该学习去陪伴扶持,彼此相爱。而所谓捍卫女权的现代独立女性,试图挑战上帝所设立的婚姻次序,在反对婚姻的同时也脱离了上帝之手的保护,进入了可以预见的风险之中。

我们可以说婚姻是一份束缚,因为进入婚姻之后,我们从此只能与一个人相爱,我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守住爱的约定,但婚姻在更深的意义上,是两个充满缺陷、伤痕、软弱的人,靠着上帝学习彼此相爱。在婚姻的保护中,当其中一方迷失跌倒时,婚约保护了另一方,也给予婚姻中任何一个人回心转意的可能与盼望。

“婚姻强迫我们深入学习和好的功课”

80/ 90后的我们热爱独立与自由,活在自我追求与自我实现挂帅的i世代里,任何人事物只要与自我实现相冲突,就是罪大恶极。我们将自由定义为我行我素,让整个世界服务于我的自由,以我为中心。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爱情与婚姻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身、心、灵的满足。但是婚姻并不单单是为了让“我”享受爱中的亲密感,乃是在认识自己与对方的不可爱之后,让神擦干眼泪,抚平伤口,从上帝这一位爱的源头支取爱,继续爱对方。

沈博伦与吴霞的故事,像许多年轻孩子们一样,仓促享受了身体上的亲密,却在怀孕之后才发现,彼此对于婚姻与自由的想法上有极大的差距:受访时吴霞曾表示,自己始终相信会有两个人能够因为一直相爱而结婚,只是不知能否遇得到。这一点与认为婚姻是束缚的沈博伦,有相当不同的看法。

在尚未达成共识、预备好建立家庭时便有了孩子,有些人有了孩子便仓促结婚,最后还是离婚收场,沈博伦则是以自由之名直接放弃尝试。不论是维持并享受单身,或者是闪婚闪离,都是一条相对之下轻松的路,最难的是进入婚姻,一生持守。在婚姻的磨合中放下自我中,熬练出一个更美更真实丰厚的自己。

“婚姻强迫了我们深入地学习和好的功课。要与他人和平共处并不难,只要你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维持单身,我们可以不去碰触自己某些不成熟的地方,我可以选择去忽略我自私、好批判的特质。但婚姻成为迫使我们与人和好的一种制度。每一天,你都可以在婚姻里学习饶恕的功课。”美国作家汤盖瑞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提醒我们婚姻的真谛。

婚姻从不是一个幸福的童话。真正的自我实现绝不是以牺牲配偶和孩子为代价,不是改变环境来迁就自己。真正的自我实现,是在婚姻的火炉中炼净自我自私的渣滓,不逃避责任,不选择一条看似轻松的弯路,接受环境的淬炼,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孩子看见了假冒伪善的爱?

当然,更多人对于他们所提出的疑问,是关于没有婚姻,孩子该怎么办。对此,两人响应道:“孩子也不一定非要在个‘完满’的家庭里长大。如果两个人都能给孩子爱,将比形同虚设的婚姻更利于孩子成长。”“如果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两个人对孩子的爱,这一切就是公平的。与其把精力放在维护一个‘家’的公众形象上,倒不如仔细想想如何把自己投入到更热爱的生活中去,让孩子感受生活本身的希望。”

根据心理学家艾伦德的观察,孩子从出生开始的每个成长阶段中,都在问两个问题:“我是被爱的吗?”“我可以为所欲为吗?”若一个孩子从不确定自己被爱,他的自我形象会有很大程度的扭曲,若一个孩子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他在将来的路上将无法经历通过自律所带来的力量。

许多父母都没办法回答好这两个问题,而且许多孩子真正听见的,并不是我们在话语上的回答,而是我们在生活中的实践。若父母不断的诉说着对孩子的爱,但是在面对夫妻/两性中爱的功课时却选择以“自我实现”、“热爱生活”为由,忽略另一方的需要、感受与伤害,那么父母在孩子面前展现的,是不是只是一种相当表面与假冒伪善的爱呢?

心理学家艾伦德认为,“婚姻是一片湿土,同时生长着最多的杂草和救赎的玫瑰…个人人品中的每一种软弱——缺乏耐性、害怕亲密、不自然地紧抓着不满——都会被放大….孩子需要看到在婚姻中最好和最坏的地方,借以不单明白罪的深刻,也明白定罪、悔改、恩典、复合以及欢庆那光辉的荣耀。”

夫妻之间的每一个冲突与和好,每一个为着对方好处而做出的让步与彼此成全,每一次争执后的悔改与学习饶恕,对孩子们都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在婚姻中,孩子从父母的婚姻观察认识到我们的罪与上帝的恩典、认识到自由与责任必须同时兼顾、认识到亲密与独立自由之间的平衡、认识到蒙爱不等于可以为所欲为,在健康的自我形象中,认识可行与不可行的界线。若父母在婚姻的学分中选择逃课,对于孩子的损失是何等的大?

在上帝的面前,相爱的两人互许真诚的誓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听起来多么老派,却永不过时,婚姻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宝贵礼物,愿80/ 90后的我们,也能在婚姻中对付自我,天天舍己,抓住每天的机会深入学习饶恕的功课,把这份祝福传承下去。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

来源:《境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