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无语问上帝(二十一)

[ 16912 查看 / 0 回复 ]

无语问上帝(二十一)


作者:杨腓立

26上帝沉默吗?

   
  人的道路既然遮隐,
     
上帝又把他四面围困,
     
为何有光赐给他呢?
     
我未曾吃饭就发出叹息,
     
我唉哼的声音涌出如水。
——
《约伯记》323—24

     
我的一位朋友有次在黄昏时到一个大湖去游泳。当他悠闲地游到离岸边一百码左右的时候,忽然有阵浓雾扫了过来,顿时间雾气盖满了全湖,完全看不见一点东西:看不到水平线,也看不见岸边任何光线或指,连落日的方向也搞不清楚。
     
就这样,他慌张地在水里拍打约有三十分钟之久。一下子往一方向游,但又觉得不对劲,就又弯转九十度往右边去。或左边吧?——此时,转哪边都没准了。他的心跳越来越不听使唤,所以有时他就停下来浮在水面上,保持一点体力,并且尽量把呼吸放慢;过一阵子又盲目地在水中打转。直到最后听到岸边有一丝微小的声音在喊着,于是对准那声音游去,终于得以安全地抵达上岸。
     
当约伯坐在炉灰中尝试想要明白所发生的事时,这种完全失落的感觉,他一定不陌生。他同样失去了指标,失去了一切的方向,不知道该转向何处?那个唯一可以引导他穿过浓雾的上帝,竟然一声不响,沉默依然。
     
在约伯身上的赌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约伯蒙在鼓里。因为如果上帝对约伯说话,鼓励他要忍耐,做个有信心的勇士,约伯一定会欣然受苦。所以撒旦要求在没有外来帮助和解释之下,看看约伯的信心是否承受得住。上帝答应了这份挑战,所以浓雾充斥,弥漫在约伯的四周。
     
上帝最后当然是赌赢了。虽然约伯怨声载道,还想求死予以解脱,但却顽固地不放弃上帝,说:虽然他要杀我,我仍有指望。约伯在没有理由相信时还信,在雾中迷失时还信。
     
当你读约伯的故事时,也许会对下赌注这个举动有所不解,但至少到最后会喘口气:上帝终于赢了,这下他可以好好地跟约伯沟通,说个明白。可是如果你好好把圣经看完,可能就不是那么回事。我有些迟疑,要不要把这一点提出来,因为这真的太难,我也不想去承认。约伯这个信心的榜样,道尽了信心的基本条例,就是:上帝最看重的信心,是在事情被蒙蔽、迷雾冲天、上帝完全沉默时,达到最高的境地。

雾中生还者
     
这种沉寂、漫长、可怕的黑暗,不仅发生在约伯记,圣经其他地方也俯拾即是。亚伯拉罕都快活了一世纪,二十五年前上帝告知他将成为大国之父的应许,依旧像海市蜃楼,遥遥无期;直到终于有个儿子(就这么一个)生出来,然而上帝再说话的时候,却来了个跟约伯一样重大信心的考验: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把他献为燔祭。上帝的话深深刺透亚伯拉罕的心。
     
接下来是约瑟,听到上帝在梦中的声音,结果沦落在井里,后来又为了遵行上帝的引导,被下到埃及的牢狱中。还有摩西,这个被拣选来释放希伯来民众的,为了躲避法老王的安全人员,在沙漠中整整隐藏了四十年之久。接着是通缉犯大卫,接受上帝的命令成为受膏者,结果花了十年左右的光阴为了闪避刀剑,不得不躲在窑洞中打盹。
上帝的引导,像福尔摩斯的密码一般难解——在一段清楚的信息之后,就是长长的沉寂,历代志下充满这种例子。难得一见的好国王希西家,讨上帝喜悦,上帝就赐他多活了十五年,但后来上帝离开他,要试验他,好知道他心内如何
     
这些旧约人物——在希伯来书第11章的褒扬令中出现,有些人把他们列入信心的荣誉榜。我喜欢叫他们作雾中的生还者,因为这些英雄,许多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像约伯一样,经历一段痛苦得要死的试验,迷雾遮掩,一片空白。折磨、戏弄、鞭打、捆锁、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希伯来书毫不留情地细述这些临到信心伟人的试炼。
  而这些圣者之所以成为圣者,就是自始至终抓住一个顽固的信念:事情不像看见的这样,那看不见的世界是稳固、可信靠的。即使世界都塌下来了,上帝还是值得信赖。他们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所以,希伯来书第11章在列出这些令人诧异的组合后,有一个令人好奇的总结说:上帝被称为他们的上帝,并不以为耻。对我而言,这句子好像塞尔兹所指出的那样:在上帝的三大耻辱中,插了一根回形针。这三大耻辱之中,教会是特别曾让上帝蒙羞的,但终究也有让他引以为傲的片段;希伯来书11章那群憔悴的圣徒,就显明这片段是怎么来的。
     
连上帝的最爱,也特别是他最爱的,在他沉默时,也难免会觉得困惑。像杜尼耶(Paul Tournier)说的:当人生无所存疑时,也就无以为信。信心总在疑难时、困惑处。圣经记载了许多上帝关切的证据——有些还格外明显——但不是保证(guarantees),毕竟,保证便把信心排除了。

两种信心
     
我的朋友理查德发现,信心是信仰最主要的障碍。当他怀疑时,别的基督徒劝他:只要有信心。这是什么意思?信心对他来说,只是在逃避问题,而不是面对解决问题。
     
我想会产生这种困难,是因为我们太有伸缩性地来用这个词。首先,我们会用它来形容当人把不可能咽下时,要像小孩般一口吞下巨大的信心,比如大卫运用信心击败歌利亚,或像耶稣称赞的那罗马百夫长不畏缩的信心。今日凭信心的宣讲士所写的激励人心的神迹故事,就是出于这种种子般的信心,可以移山倒海,喂饱全孤儿院的院童等。圣经中有很多这类激励人心的故事。
     
但是约伯和希伯来书第11章这些圣者的信心,却是另外一种很不一样的信心,是我在写这本《无语问上帝》时,特别要圈点出来的。孩童似的信心在没有神迹出现、祷告没得应允、浓雾蒙蔽了上帝的关怀时,就不能持久。而遇到这种时刻,我们需要更大的信心,我叫它做忠贞,是不计代价还持守的一种信心。
     
我访问过一个年轻的护士小姐,她对上帝失望的缘由,就是被这两种信心搞糊涂了。这个护士从小在基督教家庭长大,很少会去怀疑上帝,甚至在大学里还是信心坚定。在她房里挂了一幅耶稣手中抱着小孩的画像,下面并有一首诗写着:单单信靠上帝,你就不觉得有重担。遇到困难时,沙滩上只有一行脚印,因为耶稣抱着你走过。这首诗写尽了孩童般信心的模式。
     
到她二十四岁时,被分配到癌症病房工作,遇上各式癌症病例。有些病患像孩童般的求上帝医治,使他们舒服点,但都很悲惨地去世。每天晚上回到家,面对那幅画那首诗,再想想医院里的事,她不禁哑然。
     
这种情形,就仿佛把两章诗篇倒回来读。首先读诗篇第23篇: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领我……我也不怕遭害……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然后翻回诗篇第22篇: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为什么远离不救我?……我白日呼求,你不应允……我的骨头,我都能数过,他们瞪着眼看我。
     
诗篇第23篇是孩童般信心的模式,而第22篇是忠贞般的信心——一种较深妙的信心。跟上帝打交道,与他建立关系,需要这两种信心。有时我们觉得上帝好亲近,祷告得应允,上帝非常照顾关爱;但有时我们也要经历迷雾时光,上帝仿佛沉默无语,没有一件事按公式来发生,圣经的应许也好像都错了一样。这时,忠贞的信心要学着信靠主,相信在迷雾地的方圆之外,无论看起来如何不堪,上帝依旧掌权,并没有撇弃我们。
     
矛盾的是,越是这种迷惑的困境,越能培育信心,增进我们与上帝之间亲密的关系。就像岩石间会长出绿叶一般,人类也从挣扎奋斗中成长。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的本性需要的是问题,多过于解答。为什么祷告不能像变魔术一样的立刻得到回答?为什么每位信徒都要走过这条灵命操练之路?因为不断的祷告、禁食、研读、默想是为我们设计的,不是为了上帝而有。
     
克尔凯郭尔说,基督徒就像那些专想看数学课本后面答案的小学生一样,解答问题老想走快捷方式,而不按部就班来答题。我承认自己也经常如此。我想一定不只我一人如此,我们渴求快捷方式,但是快捷方式让人远离进步,而不是迈向进程。试想约伯经过试炼后的结果是什么?就如拉比亚伯拉罕·海舍尔观察到的:他被震撼摇动之后,结果生出不能被摇动的信心来。
     
路易斯在一篇有关祷告的文章中说,上帝对初信徒很慈悲,就像父母对初生儿一般,有求必应。他引用一位经验老到的基督徒的话说:我看过许多令人惊奇、蒙应允的祷告,其中不乏神迹奇事,但大多是紧接在一个人悔改归信的前后阶段。而成为基督徒后,这种几率就愈来愈少。像这种不获应允的祷告,只有更多,不会更少。
     
乍看之余,这种方式像在开倒车。基督徒的信仰难道不该愈信愈容易?却是愈信愈难?但路氏指出,新约中有两个明显未得应允的祷告,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是耶稣三次求上帝把这杯撤去,另一个是保罗三次求主叫这刺离开
     
路易斯问道:难不成上帝专门要抛弃那些最忠心服事他的人?至少,你会听到那位最忠心服事他的,被折磨到半死时发出呼喊:”‘你为何离弃我?当上帝成为人的样式,也就是那一位耶稣时,尽管他面临最大的需要,却是最不受到上帝安慰眷顾的人。这真是个奥秘,即使我有能力,恐怕也不敢去探索。而且,卑微如你如我,倘若我们的祷告在极度不可能的情况下果真蒙垂听,最好也别快速地下断语,以为有利。倘若我们更刚强,我们可能要受更多艰难,倘若我们更勇敢,我们可能要被差派在大争战中去站无比困难的位置,在更少的援助下,奋力抵挡。

无可避免的疑难
     
路易斯的话,令人深思,然而我仍无法因此作结,把坚信到底的模式——信心受试炼就必更坚定——化为简易的公式。本书开头的故事主角理查德,起初过得好好的,直到他的信心受到考验,他才感觉被弃绝。上帝为什么要选他(或任何他所爱的)来试验呢?理查德一点儿也信不了这样的上帝。
     
在约伯记里潜藏着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丈夫为了试验他太太的爱心,就让她忍受煎熬痛苦,我们会说这个丈夫有病,要把他关起来;或者一个母亲在岸边躲起来,不给在雾中游泳的孩童一丝信号让他游上岸来,我们会说她根本不配做个母亲。那么我们又怎么来了解上帝的行为呢?我没有什么很干脆利落的公式来解答,只有两项观察提出来做参考。
     
一、我们无法了解我们的信心对上帝有多重要。约伯的受苦,对上帝而言有其必要(虽然是我们难解的奥秘),他是整个人类经历苦难的代表。其实不仅是约伯的信心,整个受造界都受到考验。自从上帝冒险造了自由的人类之后,真实无伪,不受贿赂、甘愿奉献的信心就成了一项我们无法想象的无价之宝。因为没有别的比这种坚信,更能表达我们对上帝的爱。
     
当然我们不能说上帝需要这种爱。但是上帝渴望拥有这种爱:就像一个父亲渴望从他悖逆的儿子身上得到一些响应;一个恋爱中的人,会不合情理地给不忠的情人又一次的机会一样。这也是上帝三番四次透过旧约先知的时代所流露的形象。我们在地上为人父母、为人佳偶者,所能体会最深的渴望,都不过是上帝对我们帜热渴望的一点余辉而已。也正是这种渴望,让他付上道成肉身和钉十字架的代价。
     
人间所有的比喻,都无法全然涵括,因为相去太远了。耶稣说: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当历史终了(迷雾永远散去时),只有这个问题最贴切。上帝差派他的儿子,这是他付的代价,而你我若有信心像约伯一样地回应,对他就是回收报酬。使徒保罗在描述创造宇宙万物的上主之后,便下结论要叫人:寻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
     
我得承认,我们所知有限,很难领略约伯受试炼的报酬率有多少。路易斯认为上帝差派我们,去到大争战中无比困难的位置。从圣经来看,在肉眼不能见的善与恶势力的大争战中,人是担任主要的步兵角色,而信心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上帝差派我们就定这样的位置,极可能像送子从戎的父母,怀着骄傲与爱,也带着焦虑与后悔。
     
约伯的试炼对上帝真的那么值得吗?只有上帝能回答这个问题。我只能说,以他的全知、全能,只有他能定义什么对他是真正有价值的。耶稣责备疑惑的多马说: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伯在生命的黑暗中、在上帝最深邃的沉寂中,仍然相信,笃定不疑。
     
二、上帝自己也不例外地接受信心的考验。耶稣也一样受试探,也一样失去所有宝贵的东西:包括他的朋友和健康。希伯来书说: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甚至最后他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不太能了解十字架的奥秘,但十字架至少带来一种安慰,就是上帝不愿意让受造物所受的苦是他自己不曾忍受的。几年来,我跟好些遭受苦难的人谈过,都说耶稣的十字架对他们受苦极具意义,这其中包括著名的轮椅上的画家玖妮,或某些小医院默默无名的病患,我都听到过这样的话:至少因为耶稣,上帝了解我的感受如何。
  这让我想起理查德曾说:到头来,约伯付上地狱般的代价,就是要让上帝觉得舒服点!他想到的约伯是痛苦地坐在炉灰中,用瓦片刮疮的情景,而我想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连伤口都摸不到。这真是个代价惨痛的地狱。从一个角度来看,上帝似是缚起双手,以约伯作赌注;而从另一个角度,在被钉十字架的那夜,他自己真真实实的双手被缚。(难怪耶稣论到他的死时说:我现在心里忧愁,我说什么才好呢?父啊,救我脱离这时候,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父啊,愿你荣耀你的名!
     
当我读圣经时,我发现圣经的作者对于苦难处理的态度,从旧约到新约有急剧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直接因为十字架的缘故。新约的作者提到苦难时,没有像约伯、先知或诗篇的作者那么愤慨,而且也没有试图解释,只是不停地指出两件事——主耶稣的受死与他的复活。仿佛在说这两件事可以对苦难勾勒出图像式的答案来。使徒们的信心,诚如他们所表达的,完全是基于复活所发生的一切——上帝把历史上最凄惨的悲剧,他儿子的惨死,化成今日我们所庆祝的受难日(Good Friday)。当门徒望见十字架时,就会想起他们的老师在三年中一直要他们学习的,而他们并没有学会的事:当上帝好像沉默时,是上帝最亲近的时刻:当上帝好像死了时,是他快要复活的时刻。
     
三天——悲剧、黑暗、得胜——成为新约作者在论及试炼时所应用的模式。当我们怀疑时,我们可以回想耶稣——上帝慈爱的证据。受难日证明上帝并未弃我们于苦难而不顾。一切折磨我们生命的痛苦与邪恶,是那么真实,对上帝是那么具体,以至于上帝愿意亲自与我们分担。他常经忧患。在那一天,耶稣经历到上帝的沉默,在十字架上时,耶稣所引用的经文不是在诗篇第23篇而是第22篇。
     
而复活所显示的是,苦难终究不会得胜。所以雅各书说: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彼得前书说: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保罗也说:我们在患难中也是欢欢喜喜。他们还进一步指出,被拯救了的苦难会产生什么好的结果:成全完备、智慧、真信心、忍耐、老练等,以及未来许多的赏赐。
  为什么要喜乐?不是因为痛苦本身有多刺激,而是因为上帝能把复活当日所做的大奇事,小规模地做在你我的身上,像雅各、彼得及保罗所描述的苦难,在旧约中可能会引起信心的危机。但新约的作者却深信,像保罗所说的: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
   
很多人把这句话看错了,以为凡是有益处的事,都会归于爱上帝的人。其实保罗所指的刚好相反,因为接下去他提到的万事是指患难、困苦、逼迫、饥饿、赤身露体、危险、刀剑等事。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他相信,没有任何苦难可以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
     
保罗说,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只要等候:上帝把黑暗沉寂的受难星期五,转变成复活的星期天早晨,这样的神迹,有一天会在宇宙中,大幅度的呈现出来。

虽然你以怒气之云虚掩你的容颜,
透过遮蔽我仍看见那双眼;
纵然有时掩面不顾,
却从不轻蔑,吝于垂怜。
                    ——
邓恩《诵咏基督》

每逢困厄,便指引出我们生命中尚未曾拥抱过的人生哲理。
                          ——
麦当努
最后编辑幽谷百合 最后编辑于 2015-08-16 21:14:1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