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好态度是你的选择

[ 7980 查看 / 0 回复 ]

好态度是你的选择

作者:张远来

经文:
路18:10 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
路18:11 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的祷告说:‘上帝啊,我感谢你,我不象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象这个税吏。
路18:12 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路18:13 那税吏远远的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上帝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
路18:14 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一千两银子的态度

圣经和合本中从未出现态度一词,但从头到尾都蕴含着一个基本的真理:态度决定你的命运。态度如何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以下是我们的探讨。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借由个人道德观和价值观表现出来的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从表现形式看,态度一般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是内在的想法动机,第二是外在的行为言语。直观地说,表现为对事物和职分负责任的程度和情感度。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的研究,我们从态度的构成因素看,态度分为三个基本要素:

1.感受:即对外界事物的内在感受,当我看到一个事物时,我的内心想法,也就是对事物性质的判断和定性。这部分是由道德观决定的。
2.情感:感受的直接结果是情感的参与。即对我感知到的事物的内在情感,比如 “喜欢或者厌恶”,“爱或者恨”等。
3.意向:有感知到感情,然后我需要做出取舍,决定接下来的行为反应。比如,谋虑、企图等。这部分是由价值观决定的。

对于态度的定义最早是斯宾塞和贝因(1862年)提出,认为态度是一种既有的观念,或者个人见解,是把判断和思考引导到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和倾向,即心理准备。

奥尔波特(1935年)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克瑞奇(Krech 1948)则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他的定义强调当下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体,反映了认知派的理论主张。

美国心理学家巴克(1984年)认为态度是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强调态度是一种观念、意见等主观的东西。

迈尔斯(1993年)对于态度有更为可执行性的理解,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者某人的一种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他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中表现出来 [1] 。

在上述自义的法利赛人的经文中,很明显,法利赛人与税吏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因此两者的祈祷内容也不同,带出来的结果也完全不同。

在态度上,法利赛人在自义而傲慢的,税吏是自卑而虔诚的。内容上法利赛人是邀功,税吏是忏悔认罪。方法上法利赛人是自言自语昂首挺胸,税吏是捶胸忏悔。结果上,法利赛人因为自义而不义,税吏因为自省而被算为义。

因此,态度决定结果。我们总结对态度分析:态度是由客观经历形成的主观经验,反映在内心世界是价值观和道德观。表现在外在行为上就是对事物的感知、情感和处理方法。

二、态度的形成

态度的形成是一个经验过程。环境形成对我们的经历,经历形成经验,经验经过思维的总结从而形成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这三个因素构成了我们的态度。而态度又反过来决定我们对人、观念或事物的行为反应和心理倾向。因此,态度决定我们的判断和处事方法。因此,也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经验,从而形成态度的呢?一般有以下因素:

1.原生家庭的价值观和处事方法。
2.后天环境和学习对人潜在的影响。
3.个人天质对心理的影响。

据美国心理家庭辅导专家黄维仁博士的研究,一个人性格气质的形成(当然也包括了态度),有85%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其中最大的就是我们小时候成长的环境。不管我们是否在心理上接受那个环境,比如是否爱戴我们的父母亲,他们都会对我们产生深远而决定性的影响。他们人性的弱点即使我们引以为戒,或者曾经嗤之以鼻,你都会有意无意间作出和他们一样的行为选择。这是原生家庭的影响。

态度形成的另一个源头是后天的环境。同伴、老师和社会潮流、媒体等等,都对一个人的态度会形成决定性的影响。对此,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人之所以会变成他自己,是以他人作为参照系来对照自己的行为后果。社会所给予的奖励或者惩罚对人们态度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其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的价值观会逐渐成为他的信仰,从而养成其显性的态度。经历和经验形成态度。比如,经历过某种伤害的人,对那种东西就会敏感。即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一种声音,一个单调的环境里,缺乏独立的思考,他就会被其经历洗脑,而成为一个没有价值,道德底线和定见的人。反之,如果能够接触和学习到不同的意见建议和知识,就能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独立的见地。从而形成一个中和的态度。对此,奥斯古德提出了一致性理论,他认为一致性原则支配人们的思维。人们总是通过改变态度来达到一致性,一旦产生不一致,马上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在增加一致性的方向上改变对一个人的评价,然后再影响另一个人态度。也就是说,他们在一致性的原理下,试图通过彼此的改变来找到共同的,从而形成相互接纳与合作的关系。当我们寻找一致性的能力越强,社会适应性的能力就越强。也就是说,他就越有灵活性。

无论是儿童时代的遭遇,还是后来有独立意识时的经历。相同的处境对不同的人依旧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或者形成不同的性格。各种因素取决于你的个人天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对遭遇采取适应性的态度,从而与环境相协调,以逐渐适应。或者采取拒绝的态度,以至于与处境格格不入。各种因素是个复杂的现象,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揭示。这里已经让我们看到态度决定了我们与环境的关系。

三、态度的影响

——态度决定你的未来

经历形成经验,经验形成人基本的认知判断,价值判断形成人的性格,反映出来的性格就是人处世为人的基本态度。从而决定人与环境和他人达成一致性的能力或者本能。故态度直接决定你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处事能力,从而决定你的命运。

1、态度决定思路

态度决定行为的潜在动机,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和行为反应。因此,你的态度决定你的思路。你有积极的态度,就会有积极的思路,就会在逆境中找到出路,在绝望中找到希望。

2、态度决定方向

思路就是你出事的方法。你的态度决定你人生的方向。人的态度如何,他的人生方向也会如何。

3、态度决定习惯

被称为第三代心理学家开创者的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提出著名需求层次论的亚伯拉罕·马斯洛是说过:人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4、态度决定关系

态度决定关系。当我们有良好的态度,我们就会有良好的亲和力,同样就会有良好的关系。正如圣经所说:心中欢畅的常享丰宴。当我们有良好的心态,态度自然和谐,人际关系也就自然融洽。

5、态度决定机遇

这是行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态度好则人缘好,人缘好则咨询广。我们就会获得更多机遇。人是在关系中发展的,也是在关系中拓展的。

6、态度决定方法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处理问题。暴戾的态度比如带来冲动的处理方法,温柔的态度就会带来和平的方法。态度能给个体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提供必要的信念支撑,也就是说,人们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一个正当性的理由,比如:盗亦有道,强盗的逻辑是,你的也是我的,因此,当你自己不愿主动拿给我时,我就去抢过来。这是你首先违背了规则。故强盗也是在为其行为寻找正当性的理由。而传教士为何能够在被敌折磨杀害时还在为他们祈祷。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欠了一个福音的债,耶稣如此,我也当如此。这就是传教士的行为逻辑理由。态度就决定这种逻辑理由。当我们没办法为自己的行为找不到合理的逻辑理由时,我们就会产生个体心理冲突,也就是矛盾和挫败感。而合理化的态度能够促进这一心理矛盾的解决,增加对挫折的忍耐力,故态度决定你的行为方法。

7、态度决定高度

态度是一个人核心价值的体现,如果我们的和谐价值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物质,我们就会对人积极的态度,他就会喜欢参与公益事业,或者积极组织大家一同参与某种事业。那是因为这些活动可以使他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恰恰是他自我概念的核心,表达这种态度能使他获得内在的满足。故态度体现了一个人思想境界的高度。心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或者说态度与高度是相辅相成的。有良好态度的人,必然有更高的视野。

8、态度决定心情

在相同的处境下,良好的心态和态度会带给你良好的心情。故你的态度决定了你每天的心情。

9、态度决定绩效

态度好则心情好,心情好则更能建立良好的关系,也能带来更佳的创意。从而影响绩效。

10、态度决定命运

态度源自内在的动机和心态,又产生外在的言语和行为。因此,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正如古罗马哲学家西尼加所言:差不多任何一种处境——无论是好是坏——都受到我们对待处境的态度的影响。不是环境决定了你的态度,而是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的环境和处境。环境对态度的影响只是表面的,而态度对处境的影响却是本质性的。美国著名演说家罗曼·文森特·皮尔写的《态度决定一切》一书中说道: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是一个人对待事物的一种驱动力,什么样的心态将决定人们得到什么样的生活。好的态度产生正向的驱动力,注定会得到好的结果,而不好的态度也会产生负面的驱动力,注定会得到不好的结果。唯有心态摆正了,你才会感觉到生活与工作的快乐。

态度决定了你的命运。有人感慨,为何扫罗犯了一点无知的罪,就被上帝废弃了。为何大卫奸淫人家的妻子,又杀人灭口,最后还是被上帝赦免了。为什么?这是因为两个人对上帝的态度迥异。对罪恶的态度完全不同。前者无所谓,后者彻底悔改。这就是态度的力量。

我们所熟悉的演讲大师尼可在他的见证中说道,他出生就没有手和脚,人家看他就是一个废人,是怪物。小的时候他的目标就是自杀,因此态度很糟糕,也很容易发脾气。有一天他终于有机会把自己倒在浴缸里,准备淹死,但自杀也很困难。他的爸爸和牧师来看他,牧师说,上帝创造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是独一无二的。你要看看自己身上的天赋所在,那就是上帝创造你服侍人,荣耀上帝的目的。尼克突然觉悟:我为什么不看自己有的,却要看自己没有的?当他有了这个态度,他的人生就完全改变,而成了众人的祝福。

四、态度的转变

——态度是你意志的选择

态度是一种选择,我们不能选择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出生的态度;我们不能选择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心境。你可以选择消极悲观抱怨逃避生活过一生,也可以选择积极乐观感恩面对生活过一生。而你的态度将会决定你你的人生。有人在平常的环境中选择绝望而陨落了,有人在绝境中怀抱希望而翱翔了。有一次,一位主持人问残疾人黄美莲博士:医生把你弄成这个样子,你不怨恨他吗?黄美莲失去了语言能力。但谁都知道她是一个调皮而快乐的天使。她幽默地写下一句话:上帝让我有漂亮的大腿,有这么多喜欢我的人,我为何不为我有的感恩,而要为我没有的抱怨呢?你看,就是在那样的身体残疾中,一个人也可以选择快乐地活着,积极地负责而面对自己的处境。
态度是我们意志的选择。我们该如何面对改变并建立健康的态度呢?

1.用圣经建立我们的价值观(参太第五章)

人们并非天生就有良好的态度或者对事物正确的认知判断。我们的价值观实际上是来自我们的经验,经验来自经历(当然包括了学习)。不管我们对自己的经历是否满意还是排斥,我们都会在有意无意中接受了环境和经历给我们的意识,从而养成我们的习惯和态度。态度是经验的产物。而人的经验都带着某种原罪,我们无法靠着经验建立良好的心态和态度。一个罪性的人不可能在罪性的环境和经历中建立纯全的习惯和价值观。就算是我们的良知也都是经过了环境和洗脑和罪性的浸淫的。因此,因此,我们需要用圣经重塑我们的价值观,以圣经来建立我们正确的合乎圣经的价值观。从而建立我们健康的态度和进步的习惯。正如林肯所言:没有圣经,我们就不知道何为对错。

2.学习耶稣的榜样

耶稣是唯一的完全的人,是活出圣经真理的典范。耶稣说: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基督徒就是要学习基督的样式。我们学习耶稣的态度,学习耶稣的心态,学习耶稣做事的法则。面对事情,我们需要问问:如果是耶稣,祂会怎么做?耶稣希望我怎么做?我们就当按照耶稣的榜样去做。

3.提升个人的素养

一个经历贫乏的人,思想也可能狭窄。一个在同一个模式下把灌输的人,思路就会偏窄。因此,建立良好的态度,需要提升个人的素养。多看,多听,多想,多学习,结交比我们更有修养的人。

4.改变自己成为可改变的人

可以被培养,可以改变自己的,代表了一个人的可塑性。一个人最该具有的素质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对我而言,我以为忏悔意识和悔改精神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素养,一个人最致命的缺陷是什么,是固执,是不愿意改变自己,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基督教精神对一个人而言始于忏悔,也终于忏悔。我们在忏悔中领受救恩,也在忏悔中得到升华。因此,我们要改变自己,成为一个可以改变的人。这就是一种态度。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态度改变是为了维持各项态度之间的一致。如果态度中有两种认知不一致,就会造成认知失调;如果失调认知的成分多于协调认知的成分,则会引起更大的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人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此时,个体就会产生清除失调、缓解紧张的动机,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的平衡状态;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有四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以及新旧经验相悖。当我们敢于改变自己,这本身就是最健康的态度之一。

5.态度是你的选择

闻名世界的大演说家、作家、牧师和心灵安慰大师罗曼·文森特·皮尔是,被誉为“积极思维的鼻祖”、“自尊的倡导者”和“将基督教平民化的伟大演说家”。他有句名言:成功是一种态度! 你可以选择你的态度,以迎来人生的成功。对一个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的人而言,任何时候都不算太晚,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

若有人强迫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两里。这是态度。若有人逼你走一里路,你坚决不走,这也是一种态度。你可以选择。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孔子这是态度,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这也是态度。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

老骥伏枥,[lǎo jì fú lì]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这是一种态度;明日复明日,老了,也该休息了。这也是一种态度。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一种态度;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这也是一种态度。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

枯藤老树昏鸦,下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种态度。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祢与我同在。这也是一种态度。你可以选择你的态度。

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便说人算什么,祢竟顾念他。这也是一种态度。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也是一种心态。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

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这是一种态度。怀才不遇,也是一种态度。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是一种态度。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这也是一种态度。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种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是另一种态度。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随波逐流,阿谀奉迎。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

不患人之不知己,患不知人也。(孔子 )。这是一种态度。你愿意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这也是一种态度。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这是一种态度。贪爱世界,离开自己的牧者。这也是一种态度。

态度是意志的选择,德国小说家弗兰克说:我可以拿走人的任何东西,但有一样东西不行,这就是在特定环境下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的自由。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我也想起圣经中的一句话:传11:9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时当快乐。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欢畅,行你心所愿行的,看你眼所爱看的;却要知道,为这一切的事,上帝必审问你。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五、态度的建立

——我们该有怎样的态度。太五章

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要改变现状、克服困难,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端正态度,没有正确的态度,这一切就无从谈起。我们该有怎样的态度。

1、谦恭好学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圣经说:个人看别人比自己强。我以为最重要的态度是忏悔意识,由此带来的救赎谦恭好学的态度。在每个人的身上看到我可以学习的优点。

2、虚怀若谷

圣经说基督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这是一种虚怀若谷的精神。这是这种精神,让人谦恭而进步。敬畏而博学。

3、包容反省

包容他人,反省自己。这是健康心态必备的要素。包容意味着接纳别人的缺点,反省意味着懂得悔改自己的不足。

4、大度宽宏

圣经中有个故事,记载上帝给所罗门一个选择,天为他开了,他可以向上帝祈求最重要的东西。所罗门祈求了两件:智慧和宽广的心。宽广的心意味着可以接纳上帝接纳的。人际关系的破裂,相当重要的因素是心地的狭窄,以至于无法容纳别人的缺点,而又对别人不接纳自己耿耿于怀。

5、学习欣赏

使徒保罗无疑是对这个世界产生过最大而持久影响力的伟人。在他的书信中,他就总结过诸多自己的信念宣言。比如: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这个看似简单的信念包括了大肚能容的度量,包括了坦诚欣赏的态度。也就是在每个人身上发现我所没有的优点。从而抱持一颗虚怀若谷的学习态度。

6、自信自然

自信自然是一种坦诚的态度。当我们把自己看得合乎中道,看别人比自己强时。我们便比较容易进入正常的关系。既能自然地发挥自身的天赋,又能自然地建立与人正常的关系。

7、体贴同理

体贴是和合本一个专有且传神的词汇。它表达的是感同身受地区体会别人的感受。类似我们今天常用的同理心。简单地说,就是要努力体会人家的心肠感受。尽量让人感到愉悦。体贴同理应当成为基督徒的态度。

8、负责守信

责任心是品格的根基,守信是道德的底线。我记得耶稣说过:你们的义若不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也就是说。如果社会都将责任心和守信作为基本的道德操守。这也更当成为基督徒的态度。圣经说到最差劲的老底嘉教会,其最糟糕的态度就是:不冷不热——无所谓。即不负责任,没有诚信。

9、积极乐观

积极乐观体现了一种健康的信心。是对造物主的信任,对祂美善旨意的信任。基督徒相信每个人都是上帝美善的创造。祂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计划。人生的遭遇都是祂美善的恩典,为的是造就人更加完全。当我们开始用积极的心态,并把自己看成成功者时,我们就开始走向成功了。许多人总是等到自已有了一种积极的感受,再去忖诸行动,这些人在本末倒置。积极行动会导致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会导致积极的人生心态。

10、柔和谦卑

太11:29 耶稣说: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烦躁就是因为失去了柔和谦卑。柔和谦卑是耶稣要求的态度。

好态度是学来的!我们消化了经历为经验,消化了经验为态度。好态度也是你的选择。正如美国哲学家吉格斯所言:态度决定成败,无论情况好坏,都要抱着积极的态度,莫让沮丧取代热心。生命可以价值极高,也可以一无是处,随你怎么去选择。

来源:基督时报
最后编辑眼中的瞳仁 最后编辑于 2016-11-07 11:28:1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