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爱我,你就放开我——从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鹬》说起

[ 16290 查看 / 0 回复 ]

爱我,你就放开我——从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鹬》说起

作者:文道


由皮克斯动画出品的《鹬》(Piper)获得第89届奥斯卡获最佳动画短片奖。本片《鹬》即去年6月17日上映的《海底总动员2:寻找多莉》的前贴片动画,虽然这部短片只有6分钟,却精心用了3年时间来制作。

谈到《鹬》的创意,本片的导演皮克斯新一代的动画人艾伦·巴利罗(Alan Barillaro)表示,这是他在爱莫利维尔市(City of Emeryville)皮克斯片厂附近的海滩跑步时产生的,当时他看到许多鸟在海面捕食,但不会碰到浪。这个观察让他立刻产生灵感,一部有着丰富寓意的短片就此产生。

影片讲述了一个成长与蜕变的故事:饥饿的小鹬鸟(读“yù”,一种海鸟),待在窝里等待妈妈喂食,而妈妈却狠心拒绝,鹬妈妈放手让小矶鹬自己到海边寻觅食物。小鹬鸟和妈妈撒娇,但是无济于事。它笨拙的撬开岸边的贝壳,然而突然袭来的海浪将小矶鹬淹没,变得狼狈不堪。恐惧感使它不敢轻易的再次来到岸边。不过,在妈妈的鼓励下,小鹬鸟勇敢地靠近海水,最终,小鹬鸟战胜恐惧,开始在海岸边快乐地捕食。

虽然短片《鹬》只有短短6分钟,故事情节也非常简单,但它传递出来的寓意却非常值得我们省思。



“很多孩子都是被最爱的人爱残的”

在《鹬》中,鹬妈妈的智慧体现,恰恰在于懂得适时地放手,小鹬鸟才有了探索世界、定位自己的机会。这也给了做父母的我们,一个很大的提醒:想要成为一个健全有担当的人,我们的孩子必须切断与父母之间的脐带,如此成长才成为可能。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想做一件事时,因为出于保护孩子等某种顾虑,就干脆阻止孩子的行动,家长这样做其实是非常自私的,他们考虑的是自己的担忧,他们做决策的依据是让自己放心,不要出差错,而不是让孩子快乐并得到操练的机会。有人说,看父母给孩子的爱是否正确,有一个试金石,那就是父母是不是愿意对孩子放手,愿不愿意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当我们的孩子还很幼小时,我们会悉心照料他们的吃喝拉撒,日用所需,确保他们不会挨饿受苦,然而,当孩子逐渐长大成人时,我们就得学会放手,不必像以前一样,凡事都为孩子包揽好。

去年10月,网上报道杭州一小学五年级三分之一孩子不吃虾而引人关注。这些孩子们不是不爱吃虾,而是不会剥虾壳。据了解,这个小学的校长在朋友圈里感慨:“今天午餐吃虾,五年级班主任告诉我很多孩子都不吃虾,不是因为过敏,而是不愿或不会剥虾,从小到大家里吃虾都是有人剥好的!过敏可以理解,孩子小,大人帮着剥也没问题,关键是五年级了,都11岁的孩子了。”

经过调查,大多数孩子喜欢吃虾,但懒得剥。该校五年级班主任张老师分析,可能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这方面的技能并不看重,再一个原因是家里老人太宠爱,这其中和家庭经济条件等都没有太大关系。有的孩子虽然会,但在家里并没有太多接触的机会,有父母看着孩子剥虾壳,觉得又麻烦又浪费时间,索性自己代劳了。有的孩子到五年级打扫卫生,连扫帚还是拿反,带到学校的水果也都是香蕉、橘子这种只需剥皮,或全是切成薄片,剥到果肉的水果盒,柚子不见白膜,苹果都是薄片的那种。

大多数的家长都认同该校校长的所说的:“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被最爱的人爱残的”。过分的关注其实是害了孩子,有时,我们为孩子做这做那,事实上,是做父母的,对孩子的掌控欲太强。

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指出:放手不是冒险,而是让孩子通过种种实践机会,锻炼胆量和能力,从而也能学会防范危险。如果家长总是怕孩子出意外,总是保护得严严的,将来他真遇到什么事,可能还没有能力和勇气应对。这如同担心孩子摔跤,就不允许他去学习走路,结果是他将来走得更为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度呵护也给孩子的安全留下隐患。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个家长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难的是不替孩子做事。

教育专家尹建莉总结道:“凡在孩子的事情上大包大揽,甚至在思想上也不让孩子独立的父母,他们表面上付出了很多辛苦,其实他们的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为核心,首先满足的是自己的想法,没有认真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意识到孩子的独立性需要生长;而是以密不透风的“呵护”和“指导”,占满了孩子所有的成长空间,夺走了孩子一次又一次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到孩子长大了,天性中许多潜在的能力严重退化后,家长却又来抱怨孩子“不懂事”、“没出息”、“懒散”等。




“原来我们强烈渴望复制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避免让他们陷入危险处境。但生命本身就是冒险,父母必须学习在合理范围内,让孩子面对可能的困境。有一段时间我家孩子喜欢做什么事都和妈妈报告,后来我们发现不对劲,我和妻子觉得是以前对孩子管得太严了,好像很多事都需要经过我们同意才能去做。

后来,我们决定要学会放手,不然孩子这种依赖会导致自己没有主见,以后会酿成大的问题。再比如,以前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因为怕有危险,都由大人陪着,现在孩子大一点了,妻子就不会那么多管着孩子,孩子只要在安全的地方玩耍,我们都不会紧跟着。

其实,养育孩子应该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当孩子幼小时,父母完全掌控着孩子的一切,他们吃什么,穿什么,看什么,都有父母把关。但学会放手是做父母必须操练的属灵功课。有一对夫妇看着孩子往预期之外的方向发展,忍不住想要约束他们,他们试图强制孩子依照他们设计的蓝图成长。他们提醒孩子,“你们是我们的”,这对夫妇在乎的是坚持掌控。就如这对夫妇自己所说:“原来我们强烈渴望复制我们自己,而不是因着新生命的需要服事孩子。”

著名的基督教儿童教育专家杜布森(James Dobson)曾提到一个案例,这是一位年轻女子的经历,她的父母有强烈的占有欲:我已经23岁,是家中三个孩子的老大。我的父母仍然过度保护我,不愿意放手。我已经有稳定的工作,但他们不准我搬离家门。他们仍然用皮带打我、管教我,还规定我晚上10点之前一定要回家。即使是参加教会活动,我也必须10点以前回到家,如果出远门或不可能在10点之前回家,他们就不准许我做这件事。

杜布森认为,拒绝放手的父母,让子女只剩下两个最坏的选择。第一个是接受父母的控制和操纵。这也正是发生在这位23岁女子身上的事。她内心甚至也知道,父母这样做是不可取的,但她缺乏告诉父母的勇气,因此继续留在父母权威的控制之下。她就像母亲怀在肚子里的婴儿,已经超过10个月,这时虽然母亲的子宫既温暖又安全,可是她却不能继续长大,除非她通过出生这个必然痛苦的过程。

这样的情景会造成即使结了婚,他们的父母也没办法放手,会面对更多的挣扎,这也是很多婚姻发生问题的根源。第二个选择是,他们会选择反抗父母的控制,亲子关系充满愤怒与憎恨,导致双方身心都留下难以磨灭的伤害。通常,倔强的孩子都会选择以这种方式来回应父母的控制。

约翰·汤森德认为:“孩子若不能和他们的父母分开,他们便不能进入世界。他们不能同时全力地和两个世界互动。他们必须向外走,以便成功地在这世上学习、定焦、适应,以及和他人互动。不要试着阻止你的孩子想离开你的渴望,因为你一定会输的,而且你也应该要输的。你要接受的事实是:他对外面那个世界比对你更有兴趣。”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他的视野会逐渐开阔,接触的人际关系也多了起来,他需要接触更多的人,更多的事,这时,做父母的就要学会放手的智慧,但这种方式,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孩子。汤森德继续说道:“这并不表示你的孩子会忘记你。你的孩子还是会爱你,会找你指引,希望能与你之间依然保持良好的关系。他已将过去那些年从你身上所亲身体验到的丰富的爱、诚实、道德观、安全感、智能全都吸收、内在化了,当他接触外面那个世界时,那些宝贵的经历都将与他同行。他会应用那些宝贵的资源来实现他的目标,找到爱,为自己定位。”



不要让沮丧进入孩子的心灵

短片中,鹬妈妈为了让孩子自力更生,鹬妈妈不再亲自喂食给小鹬鸟,鹬妈妈开始鼓励引导孩子去捕食,虽然经历一些波折,小鹬鸟显得有些沮丧和气馁,但小鹬鸟在勇敢地尝试后,最终还是发现了生命的美好。当小鹬鸟被勇猛的海浪冲击时,它的内心充满沮丧和挫败。如果没有妈妈和身边小伙伴的鼓励,它的成长之路会更加曲折难行。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沮丧都能让人陷入苦毒的陷阱中。魔鬼大减价的故事:所有魔鬼用过的工具都被拿出来出售,每样工具都明码标价。魔鬼出售的商品包括:憎恨、嫉妒、欺诈、说谎、骄傲等,每样东西都价格昂贵,不过在打折区有一件货品比其他货品都破旧,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件东西也是全部货品中最昂贵的,这个货品的标签是“沮丧”。

被问及为何“沮丧”这么昂贵时,魔鬼说:“这件工具比其他任何工具更有用,每当我引诱人类犯罪失败,我就会用上‘沮丧’,因为很少人知道‘沮丧’是我引诱人的工具。”尽管,人常会遇到沮丧的事情,但不应该陷入沮丧的感觉中。尤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有责任给予更多的鼓励,帮助孩子战胜沮丧。如果沮丧进入了孩子的心灵,魔鬼就会找到立足点,让孩子的成长受到阻碍。

生活中,如果孩子因为一些事情陷入沮丧当中,父母要做的不是训斥和责备,而应当给予更多的鼓励。美国著名画家本杰明·韦斯特(Benjamin West)说他小时候如何成为画家的。那时候每当他的母亲出门,他就会拿出油彩试着画画。

有一天,他又拿出油彩,可是把周围都弄脏了,他希望能赶在母亲回家前把周围清洁好。可是母亲回家后还是发现他试图清洁弄脏了的地方,韦斯特说母亲的反应完全出他意料之外,母亲拾起他画的画,赞道:“恩,你画妹妹的这幅画真漂亮!”随后,又亲吻了他的脸颊一下。韦斯特说,因为妈妈的鼓励,他成为了画家。

当孩子犯错时,他不希望听到的是:“笨得跟猪一样”、“跟你爸一个德行”、“算了吧你,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还想当科学家”。父母有时候虽然说的是气话,也有父母把泄气的话当作激将法,以此来激励孩子。殊不知,这种泄气的话,孩子听多了,认为自己就是不行,于是产生自卑心理,放弃努力。做父母的遇到孩子犯错和挫折时,首先要做的,需要积极主动地鼓励孩子。大人在挫败时,都需要鼓励,何况是孩子?父母要善于鼓励孩子,这会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孩子若长期处在一个被压制的环境,孩子就无法健康成长。

短片《鹬》的最后,经历过勇敢地生命探索后,小鹬鸟不再躲藏在妈妈的怀抱中,而是能安稳地独自睡在小窝里。让孩子在成长中为自己定位,如果大人始终不愿将方向盘交给孩子,那么迟早有一天孩子会失去方向,从而对未来迷茫。

有一首歌唱道:“爱我,你就抱抱我”,的确,成长需要父母的呵护,但父母们也需要注意倾听每个孩子发出的“爱我,你就放开我”的心声。

来源:《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