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十三滴眼泪 ——17年前校园枪击案中被杀女孩瑞秋

[ 5370 查看 / 0 回复 ]

十三滴眼泪 ——17年前校园枪击案中被杀女孩瑞秋

19年前,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哥伦拜恩高中发生恐怖枪击事件。两名该校高中生,携带炸药和枪支杀害了12名学生与1名教师,两人也自杀身亡。这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校园枪击案之一,第一个被射杀的17岁女孩瑞秋,用她那微小的生命在黑暗中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2016年10月21日,电影《我不以为耻》(I am not ashamed)在美国上映,这是根据一名17岁的美国女孩瑞秋的日记拍成的,背后是一个真实而触动人心的故事。

回到19年前,1999年4月20日,是一个沉痛的日子,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哥伦拜恩高中(Columbine High School),在本该纯净安宁的校园发生了恐怖的枪击事件。两名该校的高中生,埃里克(Eric Harris)和迪伦(Dylan Klebold)携带炸药和枪支进入学校,极为残忍地杀害了12名学生与1名教师,两人最后也自杀身亡。

这次事件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校园枪击案之一,两个青少年行凶过程中的残暴冷酷让世人痛心震撼。是什么让他们心中堆满了极端的怨恨?学校欺凌、暴力游戏、电影、枪支管制的疏漏等,都被列入分析清单。

然而,有一点,很少有人提及,他们是否缺乏“敬畏生命”的教导,无论是他人的生命还是自己的生命?他们是否缺乏“爱”的教导?当整个社会中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渐渐失去了绝对的标准,当人们高呼“只要追随你内心的声音去寻找快乐,别管什么道德伦理”,孩子们是否更容易迷失在这充满误导的世界中?

在这样一个黑暗血腥的日子,在13个生命被人性之恶所毁灭的日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女孩,用她那微小的生命全心全意活出来的“善”在黑暗中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使人们在悲伤中看到了爱和希望。她就是瑞秋.史考特(Rachel Joy Scott)——在枪杀案中第一个被射杀身亡的17岁女孩。


以瑞秋为原型的《我不以为耻》电影剧照

最后的涂鸦

枪杀案发生前的两个小时,瑞秋在课堂上信手涂鸦,老师看到她画了两只大眼睛,它们正在流泪,泪水的下方有一朵玫瑰花,花上似乎有血滴。老师问瑞秋这画是什么意思,她说“我还没有完成,这是我在哭泣。” 她抬眼看看老师,又说:“我要影响这个世界。” 老师笑着说:“我一点都不怀疑。”

那些正在滴落的眼泪,一颗一颗,清清楚楚,加起来正好是13颗。瑞秋的葬礼被CNN电视台在全美直播,隆重肃穆,感人肺腑。有一个俄亥俄州的商人弗兰克(Frank Amedia)在电视上看到葬礼,被这个女孩感动,也为她伤心流泪。

大约一个月之后,弗兰克连续两个星期在梦里看到瑞秋的眼睛在流泪,她的眼泪落在地上,然后地上就长出什么东西来,但看不清楚。他赶紧想办法找到瑞秋父亲的电话,打过去问,这个梦会不会和他女儿被枪杀的事情有关,可惜瑞秋的父亲很茫然,他说抱歉,不知道那些与自己的女儿有任何关系。

然而,就在几天之后,警方通知瑞秋的父亲去取她的遗物,其中有瑞秋被杀害时放在她身边的书包。瑞秋的父亲从书包里看到了她的日记本,翻看到最后一页时,父亲惊呆了,他看到了瑞秋生命中的最后一幅涂鸦,与那个商人描述的情景一模一样。

可是,那个商人前些天怎么会知道一个多月前瑞秋画过这样的画呢?瑞秋的父亲坐在那里有半个小时,无法挪动身体,他哭泣祷告求问上帝要他通过这个悲剧学到什么?他仿佛有一点点明白上帝在事发之前就在帮助女儿做好准备。

瑞秋一共留下五本日记,还有给家人朋友写的无数的卡片和便条。当家人整理到她另一本日记的时候,他们更是震惊:在枪击案发生前一年,瑞秋的日记里也有一幅画,同样的一朵玫瑰花,但这朵玫瑰花从底端的另一朵花里生发出来,而底端大大的花朵就是科罗拉多州的州花——花名就叫“哥伦拜恩”(Columbine),同时也是发生枪击案的那所学校的校名。

瑞秋的画中,除了有十字架、耶稣、鱼、玫瑰花以外,还有一句圣经经文: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约翰福音15:13)。此时,瑞秋的家人开始深深相信女儿、还有其他被杀害的孩子和老师都不会死得毫无意义,在这样大的悲剧中,上帝有祂的计划。

“上帝啊,使用我去触摸那些还未被触摸的人”

瑞秋喜欢摄影、诗歌、话剧,她充满梦想与热情,她也很有艺术天分。她的日记留下了她的灵魂之语,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决意与上帝同行的女孩。瑞秋在日记中直接面对上帝倾心吐意:

“上帝啊,我想让你使用我去触摸那些还未被触摸的人。”

“上帝,我有着多么大的热情和愿望想要服侍你啊,我现在就想要去做,我现在就想要孩子般的信心,我现在就要用我的心和灵魂感受你,我现在就要你充满在我的生命里。”

“上帝将使用我去感动年轻人,但我不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又会怎样发生。”

惨案发生前的一个月,瑞秋在学校里的最后一篇作文中也体现了她心灵深处的良善美德:

“我做人的准则包含这几方面:诚实,有同情心,从每个人身上挖掘最好最美的部分。”

“我对同情的理解,是原谅,是爱,是帮助,是引领,是对别人仁慈。我认为如果有一个人用心去同情帮助别人,就会引起一个连锁反应。人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一个小小的善举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我最近才认识到,在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前三次印象通常是会有欺骗性的。如果你们只有三次简短的交谈,他们看上去是粗鲁的、冷酷的、傲慢的,但是你有没有问过他们的梦想是什么?他们过去经历过什么?得到过爱吗?受到过伤害吗?在你没有真正了解他们的为人之前,不要避开他们。你还没有寻找到他们身上美好的地方,你还没有看到他们眼中的光芒,努力找,你总能发现他们眼中的光,它或许还会因为你更闪亮—如果你没有因为前三次的印象而躲开的话。”

“我说的好像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你试试看吧,看看它们在你周围的人身上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也许你就启动了一个连锁反应。”

这样一个甜美又善良的女孩,按照想象她会是在学校里大受欢迎,朋友多多的。尽管因为瑞秋的幽默开朗、热情善良,她曾经有很多朋友,但从她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在信仰的路上她走得有些孤单。甚至因为信仰,她失去了好朋友。

"即使所有朋友都与我为敌,我也要做耶稣的朋友"

美国九十年代,在公立学校中基督信仰已经不再流行,尽管这个国家的根基就是建立在基督信仰之上。瑞秋曾经在流行的青少年文化和她的上帝之间挣扎、迷失,为了讨朋友的欢心,或者说为了不要那么“与众不同”,她与他们一起参加深夜派对,一起跳舞,一起喝酒......等她回转心意,坚定跟随上帝,做祂所喜悦的事,朋友们立即疏远了她。

1998年的4月20日,瑞秋在日记上写下这段话:我好像有一颗沉重的心,仿佛背负重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面有些东西让我想要哭,可我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事情变了,生活是这么难。我在学校失去了所有的朋友,现在当我开始“走我要走的路”,他们都嘲笑我。我不知道我做了什么。我就算什么都不说,他们也转身离开我。我再也没有一个朋友了。但是,你知道吗?我不会因为提到耶稣的名字而向任何人道歉,我不会因为他们而改变我的信仰,我不会将上帝放在我里面的光藏起来。如果注定我要牺牲一切,我愿意承受。如果我所有的朋友都要与我为敌,只因为我要与耶稣做最好的朋友,那也没关系。我一直知道做基督徒就会有很多敌人,只是从没有想到我的朋友们会成为敌人。如果我不得不放弃一切,我会的。”

1999年的校园枪击案中的杀手也憎恶她的信仰。在瑞秋已经中弹之后,一名杀手拽着她的头发问她:“现在你是否还相信你的上帝?”她毫不犹豫地回答:“你知道的,我相信。” 恼羞成怒的杀手说了一句“那你现在去与他在一起吧”,随即便结束了瑞秋的生命……

圣经里说到:“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马太福音5:11)“连你们的父母、弟兄、亲族、朋友也要把你们交官;你们也有被他们害死的。你们要为我们的名被众人恨恶,然而,你们连一根头发也必不损坏。你们常存忍耐,就必保全灵魂。(路加福音21:16-19)

枪击案发生的四个月前,有一次瑞秋将自己的手放在扫描仪上扫描,然后用那只手的影像做成了一个相框,她在相框的四边写着:“耶稣为我牺牲了祂的生命,我也愿意把我的生命交给祂。”

瑞秋一定深深知道,那杀身体却不能杀灵魂的,不用怕他。

“不要让你的性格随着环境变了色”

瑞秋像是一粒麦子,掉在地上,结出了许多的子粒。

她又是那一滴眼泪,滴在地上,浇灌出了美丽的花朵。

瑞秋有两个梦想,她想做一名宣教士,也想做一位演员。这两个梦想看起来差别很大甚至互相矛盾,但它们都被实现了。瑞秋去世前几个星期得到了学校里一个话剧的重要角色,老师和同学都非常欣赏她自然又丰富的表演能力。因着瑞秋的去世,美国有千百万人知道了瑞秋,许多人因她认识了耶稣,瑞秋短暂却迸发着美善光芒的生命感动着无数人的心,使基督徒们对耶稣的信心也更加坚定,她的“活着”与“死去”使她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宣教士。

瑞秋的葬礼有几千人参加,并由CNN电视台向全国直播,它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戴安娜王妃的葬礼。上百万人通过各样的媒体知道她的故事,被她深深地感动,生命也被她改变。在葬礼中,很多平日里不起眼的、被孤立、被欺凌的孩子,上台表达他们对瑞秋的感谢,因为瑞秋曾主动与他们聊天,关心他们,帮助他们,逗他们开心。她总是充满阳光,面带笑容,温暖,明亮,她永远将别人的需要摆在前面……有孩子哭倒在瑞秋的灵柩前,将自己的生命也交托给那一位瑞秋所相信的耶稣。

瑞秋的表妹也分享了几段瑞秋写给她的话:“走在这些长廊中,是很难找到上帝。每个人的旅途中总会有疑惑,不要失去信心。”

“不要让你的性格随着环境变了色,找出真正的自己,保留你的本真色彩。”

有一个德克萨斯州的年轻人,本来拿着枪正要自杀,突然看到了正在直播的葬礼,他慢慢放下了枪。在葬礼的最后,牧师问有谁愿意接下瑞秋的火把,继续传递爱与善,这个差点要结束生命的年轻人在他的客厅里,在电视机前,与现场的千百人一起响应了牧师的呼召。从那以后,他开始重新面对生活,而且还经常与其他年轻人分享上帝如何借着瑞秋翻转了他的生命。

瑞秋的父亲在见证中说,自从60年代我们将上帝赶出学校,我们的教育便开始衰败,枪支管制这些举措就好像是在巨大的伤口上,用创口贴糊弄一下,我们最需要的是上帝,最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内心,需要由内向外根本的改变。

2000年的时候,瑞秋的父母将她的故事和日记集结成册,出版了一本书叫《瑞秋的眼泪》(Rachel's tears),一是用来纪念他们的女儿,二是用此书在美国各大校园呼吁拒绝欺凌、拒绝暴力,教导孩子们相互尊重、用爱心对待彼此。

“瑞秋的挑战”引发的连锁反应

瑞秋去世一年后,她的善良和她的爱继续在改变很多孩子的生命,于是她的父亲受到启发,开始在美国各地举办“瑞秋的挑战”(Rachel's challenge)这个活动,其宗旨就是:让学校变得更安全,让学生之间的关系更紧密,让善意与尊重代替欺凌与暴力,让学习与教导都能充分被激发。

活动的果效大得惊人:每一年都有超过两百万学生参加这个挑战,学校欺凌、滥用毒品、吸烟、醉酒等现象均有明显下降,几百个欲要自杀的孩子被拯救,也有几起正在酝酿的校园枪击计划被阻止……孩子们的改变还触动了他们的父母,很多企业也参加活动,提倡员工们在工作环境中也要彼此善待、拒绝粗鲁甚至暴力。瑞秋所说的“连锁反应”真的发生了,而且它的影响力将会延伸到我们无法预计的时间和空间。

经常需要重复女儿的死亡,这对瑞秋的父母来说其实非常痛苦,但想到能从用这样的方式让悲剧生出一些意义,甚至将悲剧变为一场胜利,他们觉得正是上帝呼召他们如此去行。

在一次活动中,有人问了瑞秋的父亲一个尖锐的问题:“当你的女儿被杀害时,上帝在哪里?”

他回答说:“我的女儿被杀害时,我的儿子也在图书馆却躲过一劫时,上帝的独生爱子耶稣被钉十字架时,上帝都在那里,都在同一个地方。祂什么都知道。祂知道我的女儿何时出生,何时离世,如何离世……我不是凭我的理论和大脑知道,瑞秋留下了五本日记,告诉我们魔鬼在预备罪犯杀人的时候,上帝也在预备她的心迎接最后一天。上帝要我捡起女儿丢下的火把,继续前行。我就这么做了,我相信这是瑞秋想要看到的。”

瑞秋的母亲在纪念女儿逝世十周年的时候说:“唯有透过永恒的眼睛她才能知道,她的生、她的死,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我不以为耻》的电影片尾,瑞秋去世后,母亲在整理她的房间时,无意间看到了瑞秋小的时候留在一个衣柜背面的画。她将自己的手画在上面,并在旁边写到“这是瑞秋.史考特的手,将来有一天,它们会触摸到千百万人的心。”

将死亡的悲剧变为一场胜利,只有上帝才能做到,不是吗?

来源:《境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