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

[ 4572 查看 / 0 回复 ]

你什么时候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

小七

儿子5岁那年,我们开始尝试在家教育。目标达成了一半,完成了在家,但基本没顾上教育。其中有一些原因,一是妹妹的出生打乱了原来的计划;二是个人太过繁忙,没有太多时间帮着孩子梳理和落实学习计划。

在整个过程中,我有时焦虑,有时非常焦虑。除了学习内容没有按着计划执行,最让我不能容忍的,是儿子消极抵抗的学习态度和时间观念的缺乏。学习起来慢慢吞吞,坐下吃喝起来玩耍却一点不落下。纵观他这几年的综合表现,我得到一个很“沉重”的结论:唉,他是个普通的孩子。

自己是个普通人

这个结论之所以沉重,并非是真的这个时候才发现,应该说是自己慢慢接受这个早有的结论而已。但这个早有的结论里,埋藏了自己成长之路的“心酸”。这条心酸之路是先无奈地接受了自己是个普通人,又把“天才”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最后在孩子身上看到和自己一样普通的过程。

我小时候一直觉得自己挺厉害,至少是个半天才级小孩。小学时,自己的作文被老师拿到很多年级去读。我立志写一本震惊中外的奇书,自己整了好几个本子学着写诗,现在看来大多是一些无病呻吟、词不达意的东西。后来去了县城读书,当看到书店里的图书以及花鸟市场里的盗版书籍时,才知道这个世界上原来有这么多书,我的写作水平比地摊文学都差一截。

除了写作文,小时候,我还觉得自己应该是个旷世的武学奇才,骨骼清奇,天赋异禀。我偷偷借过很多武林秘籍,曾对着大树和墙壁练习过拳头。后来在和小我2岁的小伙伴切磋武艺的时候,被他的利器打破了头。我一边用手捂头一边哭着去医院包扎,从此就断了继续习武的念想。

再后来,凡认为自己得意的地方或东西,很快就会发现被其他人瞬间碾压。很多你呕心沥血搞出来的东西,别人顺手就可以拈来。这种挫败、无奈感正如知乎上一个回答:“一个人的智商高有多可怕?答:我考98分是因为只有98分的水平,他考100分是因为只有100分”。

于是,我几乎断了所有自己很厉害的念想,不得不承认自己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孩子是个普通人

虽然承认自己的平凡,但总有点不甘心。我把不平凡的理想,很快转嫁给了孩子。胎教听最古典的圣乐,读最纯正的圣经故事。在祷告中,求神把这个未曾谋面的孩子,创造的至少比老爸强一点点。

当我在产房外焦急踱着步子,搓着双手的时候,我向上帝祷告说,只要孩子和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就好了,顺利出生。不要少根手指头,也不要多根脚趾头,就可以了。但随着孩子越长越大,那个“不甘心”的欲望再次被激发出来:孩子要比别人吃的胖一点、乖一点。要比别人早几天笑,早几个月说话,早一点长出牙,早一点会走路。这个过程伴随着他与同龄人时而快时而慢的比较中,我的心情也随着变化波折。

婴幼儿的阶段一过,我就开始看他在哪个方面有什么特别的“恩赐”。看他是否可以超越我这个平凡的老爸。我们尝试着让他接触音乐,哎呦,节奏感一般;学习认字,哎呦,教了半个月,之前认识的字也都一起忘记了;学习美术,哎呦,颜色涂的都一般;我不但没有在他身上发现天才的迹象,甚至我心里暗暗地想,唉,很多时候还不如我小时候。我不知道,当初我的老爸对我是不是有这种感受。这是一种你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孩子对你恨爹不富商的感受。

这个过程,心里难免有些失落,因为天才的愿景终究在我们父子身上如黄粱一梦,梦醒了,在我一介凡夫俗子之外,又多了一个而已。

回到福音的身份中

在我看来,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确认孩子是一个普通人的过程。可谓,希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

不过,人的失望中,却有着上帝带来的盼望所在。上帝让我看到,很多时候,我以“为了孩子”的名义伤害了孩子,其初衷是“训练孩子成为优秀的人”,结果自己却失落了。

当我重新不断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失望的过程,其实一直是自我掌权,僭越上帝恩典的过程。虽然知道孩子是上帝所赐的产业,我只不过是孩子的“管家”,但我无时无刻不想成为他的主人,更深的根植于我想掌管自己的人生。

活在自己的掌管中,就是一个不断造偶像、自我中心的过程。因着一点进步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也会因着一点挫败,垂头丧气,痛不欲生;《诗篇》说:“以别神代替耶和华的,他们的愁苦必加增”(《诗》16:4)。

上帝让我看到,我首先需要靠福音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这问题就是自己的身份。那个妄自尊大的天才身份,那个失落的不甘心的平凡身份,我总是活在比较中,在不停的比较中,来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我也总是活在一种想“靠自我称义”的狂妄中。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是认为自己做一点什么,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让自己有身份。而当福音越发逼近我时,福音让我看到,我真正的价值和身份,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基督做了什么。基督的福音关乎的是我在基督里之所是,而不是我为基督做了什么事情。

正如保罗‧区普在《养儿育女》中所言:“在养儿育女之先,父母必须解决两个终极问题,即‘我是谁’、‘我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目的是什么’。只有在基督里,确信我们的身份由基督所定义,而我们人生的意义被十字架和空坟墓所赋予——我们才不会死盯着儿女的成功、关心他们的成就、迫不及待掌控他们的人生、着眼他们的行为而非内心,或者把他们的一切好坏都归因于父母的成就或问题。”

这个期间,约翰‧培波牧者的一篇小文,也给了我很多提醒。他在《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中写到:“彼得看见他,就问耶稣说:‘主啊,这人将来如何?’耶稣对他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参《约》21:18-22)”

耶稣的这句回答给了我极大的喜乐。耶稣不是靠我与别人相比的结果来评判我。我不用去和传道人比,不用去和别的教会比,不用去和别人的事工比。别人不是标准。耶稣为我预备了我要做的工,也预备了你要做的工。

耶稣为我要做的工赐下了恩典。我难道不是靠这恩典才做成祂的工吗?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耶稣这句强硬的回答带来何等大的自由!今天,耶稣对所有在与人比较中庸人自扰的人说,“与你何干?跟从我吧!”――愿耶稣的话释放你,激励你前行。

在不断回到福音中确认自己是谁,是自己经历在福音中破碎、重整,不断循环的过程,一夜有哭泣,早晨必有欢呼,只是有时这个欢呼来得迟一点。

原来,他也很独特

“神并不是因为我们有用而爱我们,神爱我们就只因为祂爱我们。只要在这种爱里,我们才能安心,因为这是我们唯一不会失去的爱,也就是恩典。”当福音的光先照进我的黑暗中时,我在基督的恩典中学习接纳自己。不再盲目无奈于天才与普通之间的纠结;当我开始尝试透过基督的福音看自己和孩子时,我发现开始慢慢欣赏起这个普通的孩子。

在他身上,我看到他是上帝独特的创造。长的有妈妈的优点,气质又有些像我。在稍内向忧郁的眼神里,也常有热情。性格有时慢热一些,但对人细心而忠诚。他特别有爱心地照顾自己的小妹妹,每次被妹妹拉着头发时,在我都看不下去的时候,他仍然乐呵呵地笑。

他在教会背经的时候,背诵了《罗马书》的整个第五章。这的确让我刮目相看。因为我最近也才开始背诵。当我不再强迫他认字的时候,他每天自己边听故事边看书,后来自己就可以把整本书读出来……

在福音的光中,我们夫妻也愿意放下那种手握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的父母式骄傲。开始尝试在恩典中去养育孩子,当我们更多关注他的内心时,更多去接纳爱他时,看到他很多积极的转变。当然,这个过程仍然是漫长和异常艰辛,同时也交织着我们自己的改变。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回到福音中确认自己的身份,又在福音中确认别人的身份。

今年,儿子6岁半了,因为掉牙,说话跑风,说起话来变得小心翼翼,非常可爱。

是的,在我看来,养育孩子是一个确认孩子不过是普通人的过程,因为要不断放下自己对孩子的掌控、期待的过程。但同时在福音中,养育孩子又是一个看到上帝所创造的孩子多么独特的过程。在普通与独特中,有眼泪,有欢笑,我们也和孩子一起慢慢学着长大。

作者现居南京,是教会长老。



来源:OC 举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