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三问三答

[ 8565 查看 / 0 回复 ]

三问三答

狮明


为什麽我按世俗的成功及幸福观,努力去奋斗、追求,换来的却是深深的失落感?



三个动力

我叫狮明,是美国斯坦福化学系四年级的博士生。当我在北大读本科的时候,我就觉得,在人类的世界之外,肯定还有一个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否则真是难以理解眼前这个井然有秩,而又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所以我很自然地就接受了有神存在的观点。但是,我对这神是谁,他和我的生命有什麽关系,却是一无所知。

正如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世俗的幸福观和成功观,从小就从周围的环境植入我的心中。对我自己而言,所谓幸福就是努力地上最好的中学、大学、研究生院,接受最好的教育,将来就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建立好的家庭,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每一次,当我得到我所期望的,心中却只有暂时的快, 随之而来的却是内心深处深深的失落。而且成功越大,失落的感觉就越大。

记得刚考上重点中学的时候,当我得知,每年都有几个同学,保送上全国的重点大学,心里就暗暗期望著:「要是有一天,我也能像他们一样,那时我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随後,我便遇见了学校中,辅导中学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极其有经验的老师。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高中一年级就在省级的化学竞赛表现出色。

因此高二、高三就得以进入全国重点大学,厦门大学的省级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集训营。同时免去了高中所有的大考,如会考与高考,并且获得了保送进入厦门大学化学系的资格。

高三时,我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代表福建省参加1996年全国中学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并以全国第四名的成绩,入选国家化学奥林匹克集训队。同时也获得了在全国任意选择大学、选择专业的资格。同年九月,保送进入了全国最好的化学系──北京大学化学系。

当时,周围所有的人,包括我自己,都认为我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是我的内心,却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我找不到原因,只好有意无意地逃避和忘记。

上了北京大学後,新的一轮的期望─成功─失望的循环,又悄然开始了。当时,我得知许多师兄师姐本科毕业後,就拿到全额奖学金,到全世界著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心中新的期望又诞生了:「要是有一天,我能像他们一样,那麽那时,我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随後,我开始攻读北京大学化学和物理学双学士学位,这是在当时北大历史上,从来没有学生完成过的双学士学位。接著便是近五年早七点出门学习,第二天凌晨一点回宿舍睡觉的极其繁忙的生活。我终于用五年的时间,攻下了这个要求一般北大的本科生八年完成的双学位。

2001年2月份,在同届的毕业生中,我第一个接到了斯坦福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博士生入学通知书。然而,矛盾的情形再次发生。所不同的是,这次的失落感更深。而且,我忽然间意识到,这种失落感在我高中保送上北大时,曾经从我的心里发出,并且一直被压抑在我的内心深处。

这一次,我决定面对这种失落感,这是我第一次对自己的幸福观提出怀疑。为什麽我按世俗的成功及幸福观,努力去奋斗、追求,换来的却是深深的失落感?而且成功越大,失落越深,失落持续的时间越长?但我没有找到答案,在失落与空虚中,懒散地度过了在大学中的最後几个月。这种世俗的成功只是短暂的,是要过去的,不能给你的生命带来永远的平安和喜乐。对真正的成功与幸福观的追寻,成为我追求神的第一动力。

我的第二原动力,来自于我进入斯坦福後,经历的从恋爱到失恋。虽然只持续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但却给我的心灵另一个强烈的震撼。在恋爱中,尽管我们都尽自己的努力去关爱对方,但最後却是以相互埋怨、相互憎恨收场。

我一直自以为是个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人。但为什麽会落到如此的下场?不仅如此,我还注意到,身边的许多同事、同学也有类似的经历。于是另一个怀疑与困惑闯进了我的脑海中:「为何人全心地付出自己的爱,最後往往换来的是怨恨呢?人真的善于关爱他人吗?」

我的第三个动力,来自于对付我的「顽疾」──骄傲。我知道我骄傲,但改了二十多年,收效甚微。尤其是在我成功、顺利时,骄傲便迅速膨胀。接踵而来的,往往便是骄傲导致的生活和学业的困境。真是痛且无奈。

三份答案

带著失落的心情,以及对于人爱人能力的怀疑,外加对付骄傲的无奈,我进入了斯坦福校园福音团契。这是一个充满爱、歌声与喜乐的大家庭,团契中师兄师姐的生命见证,深深地敲开了我的心门。渐渐地,我从他们的生命中,找到了我的失落、疑惑以及无奈的答案。

而且,刚到斯坦福时,作为新生,由于语言不好、没有车等原因,时常要找师兄、师姐们帮忙。这也使我有机会,感受到我所接触的基督徒学长与非基督徒学长,在帮助人时的态度、动机上的不同。後者往往是出于礼节,不得不帮我,很快我就可以感受到他们被迫及不耐烦的心态;而前者,我所感受到的,是源源不断的关爱,以及爱心、耐心背後的喜乐。甚至有时,我都觉得自己有点烦的时候,他们依然充满喜乐地帮助我。

其中一位基督徒师姐,在我来斯坦福前,我就对她在化学研究上出众的表现极其佩服。她来斯坦福的第一年,就在科学研究领域中著名的《自然》杂志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文章。在2000年,一年之内她又在另一个著名的《科学》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三篇文章。再加上其它以非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与《科学》发表的文章,总数接近十篇。

即使对于美国教授而言,穷其一生,若能在《自然》或者《科学》上,发上一到两篇的文章,哪怕不是第一作者,都已经算是很出色了。像她这麽优秀的学生,即使是在斯坦福历史上,也是极少见的。但当我与她接触时,感受到的却是那麽的随和与谦虚。

我于是想,如果他们的神能够使他们如此源源不断地、无私地爱他人,能使他们即使在极其成功时仍能保持谦卑的心态,能给他们一个有意义的、充满喜乐的生命,那麽,我愿意去追求这样的信仰、这样的神和这样的神所引领的丰盛生命。

于是,我参加了团契的查经班。通过对圣经的几个月的学习与讨论,我逐渐找到了相应于我三个动力的答案:

为什麽获得世俗所谓的成功後,往往换来的是更大的不满足,或是更深的空虚与失落?那是因为,人是按照神的样式所造的有灵性的生命,是高于物质的。因此,任何物质、金钱、名誉、权力等,都不可能给我们内心持久的满足。只有认识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的创造者,了解和实现他对我们生命的美好计划,我们才能活得充满平安、喜乐且有意义。

人到底懂不懂爱别人?答案是人的罪性之一便是自我中心,表现在爱上,就是常常以自己的方式去关心他人,而不是以适合于他人的方式去爱别人。

而且,当矛盾发生时,人极其善于找理由,将自己正义化,将自己描述成一个完全的受害者。而不是先反省自己的错误,同时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和宽恕他人对自己的伤害。结果常常以不解与相互的怨恨收场。

并且,如果人不知道上帝对他源源不断的爱,他是不可能源源不断地付出爱的,因为他会枯竭;他会一直期望他人的回报。

而基督徒之所以能充满喜乐地付出爱,是因为他们时时能感受到神在他们生命中的恩典与慈爱。正如圣经所记,『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

至于骄傲,这本就是人的另一个罪性。人总是将功劳、荣誉都归给自己,因此常常将自己困在骄傲的陷阱中。而基督徒却认为,所有的能力都是来自于神的,因此,自己没有什麽值得夸耀的。而是应当为自己所有的能力与智慧,向神献上感恩,并且用在世上作神爱的见证,成为多人的祝福。

我渐渐发现,我不但从道理上理解了这许多重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自己爱他人和宽恕别人的能力,也与日俱增。生活过得越来越轻松与喜乐了。

其中一件使我自己都很吃惊的事情,就是通过读经与祷告,我能够完全宽恕前女友对我的伤害。更看清了自己的过错,我写了十页的长信,承认了我的过错,请求她的原谅,我已经能够体会到,怨恨他人,伤得最深的却是自己。相反,心甘情愿地宽恕他人,反省自己的过犯,却是一件喜乐的事。

2002年4月28日复活节,我受洗成为一个基督徒。

来源:                                                                                                                 海外校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