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你的空虚寂寞冷,谁来解?

[ 2490 查看 / 0 回复 ]

你的空虚寂寞冷,谁来解

孙基立

2018年初,英国政府设置了孤独大臣职位,由负责体育与国事事务的国务秘书特蕾西·克劳奇兼任。孤独大臣的主要责任是解决英国近10%(约900万)人口的孤独无助感。
事实上,不止英国,孤独这个问题已经席卷全世界,特别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中国的独居人口也在逐渐增多,孤独给他们的身心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人际关系变得扭
日本NHK电视台特别采访小组曾播出一部纪录片《无缘社会——32000无缘死的震撼》,后结集出版。片中讲述了日本许多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一些老人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去世,许久才被发现,也无人认领遗体。采访节目播出后,有许多三四十岁的人致电NHK,说自己的生活与此类似,除了年龄比较轻以外,他们也过着没有亲人,没有密友,生活中除了工作就是电脑的生活。他们也很恐惧年老的时候,自己的遗体也会在去世很久之后才被发现……
曾经,我带着儿子参观老人院。当老人看到一个小孩子走进来时,他们的表情令人难忘:浑浊的眼睛突然绽放出光亮,脸上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菊花,双手激动得发抖。老人院窗明几净,生活也有人料理,但是生活中缺少子女孙辈的探望,依然还是有许多遗憾。
不过,在传统的大家庭里,人们是否就一定幸福呢?巴金的《家》《春》《秋》,曹禺的《雷雨》,都讲述了中国传统大家族中那种扭曲、压抑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曾扼杀过许多年轻、美好的生命。法国天主教作家莫里亚克在小说《泰芮丝的寂爱人生》中,也揭露了那种没有心灵交流、如死水一潭的家庭关系。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则揭示了一种彼此利用、共享乐而不能同患难的家庭关系。这样的家庭关系,在今日的商业社会中,同样存在。
有人、有家人在身边,是否就表明我们的心灵能逃离孤独?实际上,人际关系变得扭曲,充满不自由和不信任的时候,在人群中的恐惧和压抑,比形式上的孤独更让人难以忍受。
现代社会中的孤独问题,其实扎根于我们对旧时代那种人和人距离很近,却没有自由和善意的反叛;但是矫枉过正,也会让我们的生存完全脱离了邻人、朋友和亲人。当我们找到了无人在侧的自由时,也同时失去了同行者彼此的扶持和鼓励。

近距离相处不容易
上帝创造了男女,让他们彼此陪伴。在人类的历史中,上帝也渴望与人成为同行者。但因为人的自我中心,罪横亘在人与上帝之间,以至于上帝和人类同行无比艰难,甚至要为此付上十字架的代价。我们在圣经中常常会读到上帝无奈的叹息,不过,当我们回想上帝不离不弃的爱,他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成全的救恩,我们的生命历程就会变得不同。上帝以他的陪伴,让人类避开了独行者的孤独和迷茫。
当我们在基督里与上帝和好时,上帝也将他人带到我们的生命中。但是,如果没有一种平等、诚挚,彼此尊重、珍惜的关系,近距离的相处其实非常艰难。现代社会下意识地选择了孤独作为一切问题的解决办法: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不受他人干扰。但孤独也产生了另一些副作用:日本社会中越来越常见老年人的无缘死,西方的年轻人在遇到职场和情感上的困境时无人倾诉,常以毒品或刺激性娱乐节目甚至自杀来逃避现实。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将平等、尊重彼此的生存空间、独立解决问题、不干涉他人事务……这些现代价值观和彼此守望、关爱结合起来,去走世间的道路呢?
也许,我们可以从上帝与人类的关系中领略到一些教训。
在圣经中,上帝和人类的关系一直都是坦白诚挚的:上帝有忿怒、有责备,也有怜惜、有爱、有恩典和拯救,但他从来没有虚伪和谎言,也从未对人类的苦难置若罔闻。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家人、朋友和同行者。
我特别欣赏《约伯记》中上帝和约伯的对话。约伯虽然知道在旋风中回答他疑问的是上帝,却没有诚惶诚恐,他质问上帝自己遭受苦难的原因,上帝也认真地回答了。人和上帝在旧约时代,就拥有如此诚挚的理解和交流关系。

渴望触摸真实关系
世间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若能像上述那样,我们在伸手给予帮助和接受帮助时,就不会如此犹豫,真正的朋友也不会成为奢侈品。
其实,接受了救恩的人,彼此之间的关系本应如此。保罗曾经教导众人说: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加拉太书》3:2728)这段话表明,人和人之间的联系不再以种族和性别为基准,也不以利益和权力为基准,而是以基督耶稣的恩典为基准。我们因为基督的生命彼此联系,彼此尊重,彼此相爱,彼此扶持。
现代社会对近距离人际关系的疑惧导致了孤独的泛滥。新一代的年轻人试图通过手机来补偿这种孤独感,距离的遥远和实际生活圈子的疏离让他们反倒能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尽情地倾诉内心。但是,这样的交流由于不必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也不需要付诸行动,更像一种二手信息。作家严歌苓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自己曾随外交官丈夫到非洲任职,她在这段日子中最享受的就是和自然、和当地居民真实的接触,不再过一种由于科技介入而不知不觉地陷入的二手生活。她说出了许多人生活状态中对真实人际关系的渴求。

他愿意为每个人死
《无缘社会》中有一位高野老先生。他曾在银行任职,事业有成,中年离异,和子女关系很淡薄。他住在老人院,经济上并无缺乏,但他说:在老人安养中心,有许多同伴能陪你聊天,很热闹,而且常常举办各种活动,每天都过得很快乐。不过,这只是表面,当你一个人回到房间,你会发现你其实是寂寞的。
其实,高野先生谈到的寂寞,和年龄、境遇没有直接关系,这其实是一种心灵上的孤独。许多人外表看起来有许多朋友和社交活动,但他们并不信任别人,不相信在有困难时,能够得到帮助。而且,越来越冷漠的现代社会,也的确不太接纳各种有问题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人。于是,出于自我保护,人们习惯于用微笑和繁密的社交生活包装自己,甚至出现了微笑型忧郁症。其实,这只是脆弱的包装纸,他们的内心充满绝望和孤独。
这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如果我不够完美、强壮和优秀,或者曾有过污点,就没有资格被人接纳,甚至无权继续生存下去。
这和上帝给世人的信息多么不同!耶稣用他33年的生命告诉人类,每个人都是罪人,都不完美,都亏欠上帝的期望,但无论是妓女或税吏、罗马人或犹太人、贵族或奴隶、文人或文盲,都是上帝所爱的,他愿意为每个人赴死,他的血让人重获圣洁。因为这样的恩典,我们在基督里才能平等地承受上帝的国。
孤独问题,背后隐藏的是对唯利是图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忧惧,孤独者恐惧自己的状况难以被社会和他人接纳。在商业精神发达的工业国家,大家都逐渐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假装强大的人,即使做慈善,也免不了包装、做秀和居高临下的施舍姿态。这和耶稣的方式完全不同,他总是用平等、尊重、充满爱心的态度对待罪人和弱势群体,他接纳所有寻求上帝怜悯的软弱者。

实践爱人如己的教导
《无缘社会》还记录了一个小小的故事。在日本白滨町,有一处风景美丽的悬崖海滨,许多孤独、绝望的人选择在那里投海自杀。那里有一个NPO自杀救援中心,负责人藤薮先生是一位社工兼牧者,他在教堂有一个小小的互助团体,让一些对生活失去盼望的人有一处栖身之地。大家一同做饭、做善工,彼此交谈;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小的私人空间,但共同生活时会彼此敞开心扉,温暖对方的心灵。
许多孤独者都有过可怕的经历:被家庭唾弃,长期失业,被死亡的诱惑缠绕,半夜时分拨打那些不可能接听的电话号码,明知没人,但是听听对方的铃声也好……在这里,他们找到了一个小小的家,逐渐重建对他人和社会的信赖,重新鼓起勇气进入社会。
法国有许多教会团体,其服务对象类型多样,有无家可归者、孤寡老人、妓女,等等。义工们在工作过程中,会以同行者的身份帮助他们,没有任何歧视和廉价的同情,这些志愿者从不提自己优渥的家境、出色的工作和学历。在繁忙的工作结束后,他们会换上简朴的衣服,去街上找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问他们需要什么帮助,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他们送衣物和食品,邀请他们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给他们找工作和栖身之所。
他们和藤薮牧师的小团体一样,切身地实践耶稣爱人如己的教导(参《马太福音》25:35-40)。记者记录了藤薮牧师和妻子亚由美为这个小团体组织的圣诞晚宴,晚宴的最后一个节目,是谷本智子老师创作的歌曲《小小的幸福》:

小小的小小的幸福
来自小小的小小的喜悦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找到
小小的喜悦

上帝教导我们
心中长存喜悦
小小的幸福
其实是大幸福
小小的小小的幸福
来自无时无刻的感谢

上帝教导我们
温暖人心的方法
小小的幸福
其实是大幸福

参考文献: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著
《无缘社会:无缘死三万二千人的冲击》郑舜珑译新语出版社
作者获语言学博士,现任教于芝加哥的西北大


摘自《海外校园》
最后编辑齐鲁 最后编辑于 2021-06-25 21:05: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