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在阳与不阳的恐慌中,学习敬畏

[ 1705 查看 / 0 回复 ]

在阳与不阳的恐慌中,学习敬畏
作者:小望

这段时间,大家最关心的话题就是“阳了没”。

防疫政策的转变,让人觉得措手不及。网上流传着一条神评论:“搞了3年,疫情终于开始了。”没有兵,没有马,朋友圈到处是兵荒马乱的感觉。以前是大家囤菜等着社区封控,现在是囤药,等着自己变“阳”。

相关药品、口罩、自检盒也是一直脱销中,就连黄桃都脱销——据说吃了黄桃,可以“桃(逃)过一劫”。或许没人真信这个能治新冠,但至少有安慰作用,何况还好吃。为了保命,这当口几乎什么偏方都有人愿意一试。

现在难得的欢乐,就是网上各种层出不穷的段子。比如,近日最受欢迎的女侠是郭襄,一辈子没有杨过(“阳”过);最惨的人是小龙女,居家16年等来了杨过。

又比如,3年了,商家等着我们报复性消费,结果我们都选择放下仇恨——今年冬至,再也不用争论是吃饺子还是喝母鸡汤,这下全国终于统一了:吃布洛芬……

听专家的话
在这些层出不穷的段子和身边朋友、亲人不断“中招”后,大家仍是有掩饰不住的恐慌。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自己夜里也发起烧来,因为没有抗原检测,不知道是不是中招。

我想,这些恐慌一方面是来自人性的软弱和局限,同时也是来自对外部形式的判断和认识。

比如,对“专家”的认识。有网友调侃道:病毒传播快,专家变异比病毒传播更快;经过老百姓坚持不懈地对专家科普,专家们终于明白了:这个病就是个“自限性疾病”(指疾病发生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靠自身免疫力就可逐渐康复。编注)。

之所以好笑,是因为显而易见的角色颠倒:专家的认知竟然还滞后于民众,知识精英反倒成了被启蒙的对象。在降低人们对新冠的恐惧这一点上,这些段子所做出欢乐的贡献,可能远大于这些所谓专家们的专业建议。

“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在其文章《个人如何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注1)说:

“中国开放以后社区传播必然增加,按一些专家的说法,预计第一波感染60%。那更应该让民众了解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异质性。不能昨天为了清零,凡事往大了说;今天为了开放,凡事往小了说。”

让人们反感的原因或许是专家们的话前后不一致:之前把病毒说得如何可怕,形势一变,现在仿佛什么事都没有了。

“海边的西塞罗”在《往后,这帮“专家”里,我只听张文宏怎么说》(注2)特别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专家?在一个现代社会里,公众又为什么要听取专家的意见?”

作者的回答是:

“孟子有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我觉得这话点出了知识份子、专家为什么说话比普通老百姓更值得听取,专家的意见值得敬重的根本原因……真话不全说,这是知识份子的权利,假话全不说,这是知识份子的底线。在必要的时候,你可以保留你的权利,但必须守住你的底线,这是每个知识份子为社会应当做的事情。”


先知功用

当然,并非所有的专家都不可靠,也被非专家永远都是正确的,而是在于我们常常被“谎言”包裹着,我们自己也常在谎言之列。所以诗人大卫说:

“耶和华啊,求你帮助,因虔诚人断绝了;世人中间的忠信人没有了。人人向邻舍说谎;他们说话,是嘴唇油滑,心口不一。”(《诗》12:1-2)

而他在谎言中的盼望就是:“耶和华的言语是纯净的言语,如同银子在泥炉中炼过七次。”(《诗》12:6)恰恰是因为谎言,才需要真先知和真专家。

地上的专家在某些方面,类似于圣经中的先知:专家要忠于自己的研究,而非其他。先知要忠于上帝的话,而非王的刀剑或恩宠;真正的先知从来不凭自己的权柄说话,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传达上帝给他们的资讯。但向来忠于上帝的先知,都并不受欢迎。

虽然现在不再有圣经中同样的 “先知”,但先知的功用仍在基督徒身上来彰显,就是忠于基督福音的宣讲,成为守望者。

“人子啊,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听我口中的话,替我警戒他们。”(《结》3:17)

如果我们在地上被上帝赋予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我们就应该勇敢地说真话忠于上帝。而作为福音的使者,为了使人可以真正免于末日被审判的终极恐慌,基督徒在这个时代所言、所行、所信、所传,都值得我们自己深思,不要成为“砖家”了。

准备的不充分

恐慌同时还来自于准备的不充分。

政策的急转弯,会带来后续准备的物资踩踏:口罩买不到、药品买不到,自检抗原买不到,就连黄桃都买不到。不用指望每个人都对骤然放开冷静应对,那不现实,相反,早该料想到社会上会出现恐慌情绪,预先就应当加大生产,甚至免费发放一些药品,以免人们去医院挤兑发热门诊,再舆论做好铺垫,减轻恐慌。

发达的社会网路在技术上,助长了这一情绪,但相应的制度建设并没有跟上。要消除这种恐慌,仅仅指责个体没能做到最好是不够的,还需要事先的充分预案、具有公信力的反覆宣讲、资讯透明并让人能随时获取,这样才能形塑现代人的公共理性。

不必恐惧,但要敬畏

比起外在的物资和资讯,更重要的是人内心准备得不充分。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当5年级的儿子知道政策开放时,他一脸不高兴地说,自己没准备好。我们问他为什么。他说,开放后再也不能上网课了,以后只能线下了。我们调侃他,以后功课学不好,再也不能怪病毒了。

虽然说,人终有一阳,或是今天,或是明天;但这种不安的情绪会不断蔓延。慌乱中就会不顾基本的常识。有人不是新冠入院,而是过量吃感冒药,导致肾衰竭。记得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时,国内也曾谣传盐能防核辐射,无数人因此囤了几年都吃不完的盐,还有人因为吃了过量的盐而去世。

另一个更重要的缺乏,是真正的敬畏。维舟在《不必恐惧,但要敬畏》(注3)中说:“我能理解这种心态,毕竟当人们缺乏资源来应对风险,又没有足够资讯来判断时,恐惧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我注意到一点:国人往往陷于恐惧,却并不敬畏。”

当然作者特别强调的是国人缺少对真正科学的敬畏,但科学在心理安慰上仍是有限的。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我们更缺少的,是对上帝的敬畏。缺少这种敬畏,就缺少真正的安全感。因为不怕(敬畏)上帝,就什么都会怕。安全感的缺失,即使是什么都预备妥当,药物备齐,仍会活在惴惴不安之中。

在《马可福音》中记载了耶稣和门徒经历风浪的故事。疲惫的耶稣在船头竟然睡着了,可风浪甚大,专业的渔夫恐惧于自己人生最熟悉的、平时最容易操控的环境。他们吓得叫醒了祂,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可》4:38)

当然,圣经绝对没有保证我们,不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上帝没有应允一个安全,天色常蓝、花香四溢的无灾难生活。我们会面对艰难的疫情、其他的疾病,也可能会经历朋友的离弃、家人的死亡、老板的炒鱿鱼。

害怕各种情况、人际或事件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必须独力面对一切压力挑战。但那是错的。即使环境恶劣、多变,耶稣的信徒也不会孤单。我们可以勇敢地宣布∶“主和我同在这船上。”

更有意思的是,经历了耶稣平静风浪后的门徒,却陷入更大的“恐慌”(参《可》4:41),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祂了?”可这成为了他们敬畏上帝的开始,因为知道上帝创造天地,大能绝对掌权。之后耶稣的十字架和复活,也向我们保证,我们将永远不会单独面对任何威胁。

《耶利米哀歌》的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有效的思想模式:我心想念这些,就在里面忧闷。我想起这事,心里就有指望。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祂的怜悯不至断绝。 (《哀》3:20-22)

我们需要知道上帝不仅爱我们,与我们同在,而且能够有绝对的权柄保护和给我们力量。在我们身上,没有任何事情在祂的主权、智慧和完美的旨意之外发生。上帝将与我们同行,渡过每一个危机,祂将帮助我们以讨上帝喜悦的方式来成长。

疫情的环境其实显明我们真正惧怕的是什么:是环境还是值得“敬畏的上帝”。同时,我们可以将这生命的一切恐慌,交给祂,因为祂爱着我们。



注: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160932853665165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1806154201972810.
https://mp.weixin.qq.com/s/0C1KsRA77tX8MXMNTBdEzw.


来源:《举目》
最后编辑眼中的瞳仁 最后编辑于 2023-01-01 17:35:2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