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从校园枪击案,看这个时代的社交困境

[ 977 查看 / 0 回复 ]

从校园枪击案,看这个时代的社交困境
孙基立
现代社会弥漫的冷漠、彼此防范的气氛并不利于建立真正的友谊。……我们生活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人际关系的挑战,都需要上帝的帮助。

【编者按】
2023年8月28日,在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发生的枪击案,引起美国民众、特别是华人团体的震撼,因为枪手和受害者(枪手的博士生导师)都来自中国。该事件使社会大众急切关注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作者现于芝加哥某高校任教,她从更普遍的社会文化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留学生在海外面临的文化差异,以及社会性的冷漠对于人们建立友谊有可能产生的影响。而在一个充满不安全感、彼此防范的社会中,若想走出人际关系的“囚徒困境”,基督信仰是否能带给我们实际的影响和改变?

冷漠下的“无缘死”
中国留学生初来美国常会面临巨大的文化差异:美国社会无论在思想,或生活方式上,非常崇尚独立精神,遇到问题通常自己寻找资源,争取不求助于他人。而在中国,则免不了托熟人、找关系,这是两国之间习俗和文化的差异。留学生常常会在来美的前两年经历这个巨大的落差,发现自己是在单独地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会特别想念国内的亲友。再加上饮食、天气、生活环境和学业的不适应,导致一些留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无法正常继续学业,甚至有一些会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比如频频出现的校园枪击案。那些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学子,竟会突然手持枪支出现在校园,以别人和自己的鲜血祭奠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同时,美国社会正变得越来越冷漠,比邻而居几十年从来就不真正认识对方;学生在学校上完课后四散,再也没有许多中国人所珍视的“同窗之谊”;在职场,同事之间因为各种利益关系和办公室政治的影响,没有人敢付出真心,只能维持一种表面的和谐,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彼此防范,而不是彼此信任、互相支持。这样的氛围不断扩散,加速了周围环境的冷漠。

在我居住的小镇,曾发现有独居老人在家里去世多年也没有人发现。而在经济发达的日本,这样的个案很多,甚至连死者姓名身份都无法确认,因为他们已经和所有人失去联系多年。这种凄惨的死亡被称为“无缘死”。NHK电台曾经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采访,播出纪录片《无缘社会——32000人“无缘死”的震撼》,详细描述了这些黯然死去的人们是怎样逐渐失去和亲友、同事、邻居的关联,最后在孤苦无助的情况下离开人世。

在美国居住的中国人,有时会满怀眷恋之情回忆中国的“人情味”,但同时在中国的人们则又会抱怨“人情味”有时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人情世故”:一种没有真情实感的、虚假的客套,一旦“摆不平”,反而会给生活徒增压力和烦恼。在中国大半个世纪以前,许多人就是为了摆脱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人情世故,选择跨出国门,探索另一个有更多“个人空间”的社会。

耶稣展示的社交
教会是基督徒的心灵家园,但是在有些教会,表面的客套成为人际关系的常态,人们并不能进行深入的心灵交流,只是在教会里努力建立以后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网和人际关系。如此,教会成为了另一个略有不同的社交场所。笔者也曾经历过几间这样的教会,只有在真正有严重问题爆发时,大家才意识到原来问题早已存在,只是被这样的社交模式掩盖了。人们表面微笑、友善,常常聊聊天气、吃饭等无关痛痒的问题,但是从来不触及深入内心的思考。西方国家类似的教会不少,因为在漫长的“政教合一”的复杂历史中,教会逐渐失去活力和对生命的探索精神,进入一种“不冷不热”的状态:虽然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对生命没有真正的思考,对信仰也没有深度交流。

当社会环境越来越用一些表面的交往代替真实的友情时,人们逐渐模糊了视线,甚至产生了怀疑:真实友情是存在的吗?还是我们一厢情愿地相信它的存在?

回顾耶稣的生平,他和任何一个人建立的都是真实的关系:如门徒、税吏、妓女、知识分子、犹太教神职人员……他和其中的一些人成为莫逆之交,也和其中一些人产生过分歧,比如一些法利赛人。但是他从不和人“客套”,或者口是心非地恭维。他对被歧视的人群很温和,从不让人望而却步。他对身居高位的人不卑不亢,却从不无礼。他敢于说出真实的想法,无论是批评还是赞誉,都发自内心。
今日,无论东方或西方,无论在教会内外,真实的友情变得越来越稀有,人们躲在强壮独立的外观下忍受孤独,或者在虚假的笑容下忍受煎熬,却无法建立一种真实无伪的关系。而耶稣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地向我们展示:什么是真实的友谊。
这样的友谊是人生的甘露,让我们觉得在艰难困苦时依然是安全的。我们和上帝之间有这样的关系。同时,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努力建立这样的关系,也是找到真正友谊和有益人际关系的唯一途径。

弥足珍贵的友谊

不久前,我拜访了一位19岁时就认识的基督徒,如今他已经70多岁了,他在我成长道路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刚认识的时候常见面,彼此交流信仰的心得,后来我们天各一方,但是他每年都会在我生日那天,给我写一封很长的信,告诉我他的近况,询问我的近况,并且一直为我祈祷。我们彼此的生活环境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许多事情也很难提供确切的建议,而且有时我们也有矛盾和争执,但是每当我想到他,心里就很温暖,我知道一个信仰上的长辈真心关心我,他在祈祷中纪念我。虽然许多困难和挑战还是需要独立面对,但是来自朋友心理上的支持和信仰上的鼓励,让我觉得不孤单。

这样的友谊弥足珍贵。在人群中,我们是否有希望找到类似这样的友情呢?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觉得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成为挚友,但是以友善之心待人,以平等、彼此尊重的态度和人交往,即使不一定能成为密友,依然会大大地改善自己和别人的社交空间。

我在留学法国时,曾住在一个教会学生公寓,公寓里的十几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每一个国家的人数基本相同。这也是公寓管理者的初衷,他们不希望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以防止讨论问题时产生冲突。我们分享厨房和客厅,但是每个人有自己的房间,学生中有些人关系比较亲近,有些人更喜欢独处,大家各随己便,彼此尊重。

那是一个真实的“联合国”,大家文化、语言、宗教和习俗都有很大差异:我们中间有天主教徒、新教徒、无神论者、伊斯兰教徒等,年轻人时不时也会就厨房使用、清洁工作的分配产生一些矛盾,但是有矛盾时,大家会尽力在彼此尊重和公平的原则下,试图找出一种大家都接受的解决办法,偶尔也有特别艰难的情况和激烈的争执。不过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有益的锤炼,为未来进入职场协调人际关系打好基础。

我特别感动的是,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初来乍到,同公寓的法国学生花时间帮我们修改法文作业,准备许多行政文件,带我们找到去校园的地铁,解决我们的燃眉之急。我们直到今日依然有联系,还会一同回忆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人际关系“囚徒困境”
现代社会弥漫的冷漠、彼此防范的气氛并不利于建立真正的友谊。耶稣在地上曾经被人辱骂、怀疑、背叛、谋害,他有过许多至暗时刻,但是他没有改变行事为人的方式,他永远是真实的、诚挚的,富有同情心、有正义感,并且不吝啬自己的牺牲。当我回忆那个小小的学生公寓,它并不是人间天堂,美好记忆中也夹杂着一些不太美好的委屈和烦恼。就如同我们生活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人际关系的挑战,都需要上帝的帮助。

在历史上,东方和西方社会都经历了人际关系的扭曲,被欺骗、背叛的恐惧萦绕在许多人的心中。比如在中国,经历过文革的人们常常对周围的环境谨小慎微,深怕自己一些不谨慎的言论被人调查或者告发,存入档案,终身跟随。在西方国家,各种个人信息如果外泄,很容易被商业操作,或者被竞争对手恶意利用,因此在交谈中人们也非常谨慎,很少谈论自己经历的挣扎和迷茫。

我深刻地理解今日东西方社会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囚徒困境”,我也曾深处其中,并且知道在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中敞开心扉的危险。耶稣曾叮嘱他的门徒要驯良如同鸽子,灵巧如同蛇(参《马太福音》10:16)。我们寻觅友谊,并不意味着对世事毫不知情,天真无知,而是在了解世界和人性的同时,作出对自己、对他人都安全善意的选择,并推动这个世界向天父所期待的方向前进。

来源:海外校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