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数字时代,急需一场注意力争夺战

[ 805 查看 / 0 回复 ]

数字时代,急需一场注意力争夺战

陈恩加

注意力经济
笔者有两个自认为不太好的习惯:一个是在上网查资料时不知不觉就会打开几十个网页,有时浏览着却忘了自己一开始要查的是什么内容;另一个是经常会在PDF阅读器中打开五六篇甚至更多文档,有的是工作相关的论文,有的则是属灵书籍,想着工作信仰两不误,却往往导致回过头去看某个文档时,忘了它前面讲的是什么。电子书、互联网的使用虽然降低了信息浏览的成本,但也分散了注意力,并造成一种错觉:以为通过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能够提高效率,实际上反而影响了对所读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身边越发充斥着吸引注意力的事物:比如朋友点赞过的短视频、带红点的公众号、琳琅满目的购物网站和广告……按理说,科技对信息传播的加速节约了获取信息的成本,解放了时间,人们应感到更加松弛,但现实中的感受却是速度越快,时间越少
导致这种感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只要不断网,各种来自工作、娱乐、广告的推送就会透过弹窗争分夺秒抢夺我们的注意力。这也是为何我们不仅生活在数字经济时代,更生活在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比如对商家来说,大数据的价值是因为它带来更大的价值:顾客的眼球和大脑。除了常见的时间管理、财务管理,注意力管理更是这个时代需要学习的技能。

分心,是好是坏?
不过,在讨论如何夺回注意力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中性地看待分心这件事。分心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在许多场合,分心反而能帮助我们调节情绪:比如当年幼的孩子闹情绪的时候,由于此时无法通过讲道理的方式与他们沟通,父母往往会选择用一些有趣的玩具或美食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成年人遇到烦心事时,也常会选择听歌、看电影等方式安抚自己的情绪;又比如笔者在饭后散步时,会在确保自己不会摔倒的情况下环顾四周的植物、倾听流水声与鸟鸣声。而在社交媒体领域,关注不同观点也是一种形式的分心,它将我们的注意力分散在相异观点上,有助于更全面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观点,避免两极对立[1]
不过当我们在开车、过马路、交谈、学习、工作的时候分心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别人和你真诚聊天时你却漫不经心,会让人觉得你很没有礼貌、没有耐心;学习或工作时,一会看看新闻,一会看看短视频,一会又聊聊天,则会让效率大打折扣;许多人在开车或过马路时,还在看手机甚至打游戏,很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此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培养也需要我们的注意力,比如婚姻关系中短期的疏忽和随意或许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一段疏于经营的关系长久来看一定会出现裂痕甚至破碎。然而互联网时代手机却成了婚姻关系中的第三者”——“同床异机,各自刷手机不亦乐乎,彼此间却无话可说。我们不断关注社交媒体推送的诗和远方,而眼前附近的空间却在不断坍塌和模糊。

专注的本质
分心虽不一定是件坏事,但数字时代的注意力缺失往往不是什么好事。那么为何需要专注,难道就不能选择随心所欲地TA 眼所爱看的(参《传道书》11:9)吗?
的确,适当的放松能排解压力、激发灵感,因此专注并非意味着在任何事上都要让自己精神紧绷、专心致志,它更多指的是一种行为模式和抉择智慧,在数字诱惑无处不在的时代,专注的本质是一种取舍,是价值观的体现。牛津大学学者 James Williams 便从注意力的代价来更广义地定义专注,他认为当我们在某件事物上付出注意力往往是以其他(本应该被关注的)事物为代价——本可以实现却未实现的目标,本可以采取却未采取的行动,本可以成为却没有成为的那个不一样的。换句话说,注意力的代价就是已逝之可能的未来Attention is paid in possible futuresforgone[2]
因此,能够对抗诱惑、考量代价、减少对无太大益处之事物的关注,而将时间和精力聚焦在有价值的事情上,是一种综合了意志力、思考力、抉择力的生命状态的体现。这也印证了现代心理学先驱、被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 William James 曾说过的名言我的人生体验就是我同意去关注的事物。只有这些事物形塑了我的思想。当我们将手机放在一边,除了偶尔拿起来放松和娱乐,把更多时间花在认真工作、专心陪伴以及自我精进这些值得我们专注的事物上时,其体现的不仅是对时间的统筹,更是体现了自我规划、责任感、珍惜时间等价值观。

注意力争夺战
对于基督徒来说,数字时代各种霸占我们时间的数字诱惑,看似是人机争战,实则为属灵争战,这也是为何保罗在《以弗所书》告诫信徒要爱惜光阴,因为现今的世代邪恶5:16),这里爱惜光阴的字面意思是竭尽全力利用好时间。我们该如何提高这场注意力争夺战中获胜的概率?笔者想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几点心得。
首先,学会体验错失快乐而不是错失恐惧” [3]。当每天有无数新闻、公众号文章轰炸我们时,错过大部分对我们并没有任何影响。笔者每次在手机里下载新的APP时,都会关闭它的推送功能,特别是社交软件;同时选择去固定的网站或博主那获取资讯,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刷微博或知乎,这意味着自己才是信息的主人而非本末倒置。
其次,学会计算信噪比。科学上信噪比的意思是所需的信号与背景噪声的比值,信号是有用的信息,而噪声带来的则是无用的干扰。当一件事能够为我们带来长远价值时,它的信噪比就会很高,比如有目的地学习、充电、读经、祷告;而像刷短视频带来的即时快乐,往往是一笑而过之后发现没有什么收获。对于基督徒来说,更需要用永恒的眼光看待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正如保罗所说奔跑不像无定向,斗拳不像打空气(参《哥林多前书》9:26)。以事物是否具有永恒价值为导向的人,注意力便不太容易被夺走[4]
再者,学会制造。物理学上存在电场、磁场的概念,运动的电荷在磁场中就会受到引力。培养专注的习惯也是如此,家里的书房最好只应该放书,而不该同时存在手机和平板(除非已经习惯用它们做笔记),这样一走进去便只有书可读,更容易进入阅读状态;卧室也是同理,笔者平时习惯用手机设置起床闹钟,但这意味着手机得放在枕头边上,有时难免睡前刷上一阵,因而准备购入普通的闹钟,养成不带手机进卧室、一躺下就专心睡觉的习惯。
最后,学会客观看待科技。虽然本文中手机似乎总以负面形象出现,但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一项工具,我们无需抱有一种对电子产品的技术恐惧心态,但也不应成为过度迷恋科技者。圣经虽然没有对电子产品、社交媒体做出评价,但却对工具有着许多描写:比如挪亚按照上帝旨意用工具建造了方舟,同样也有人违背上帝旨意用工具建造了巴别塔,而两者其实很类似[5]
随着 ChatGPT 等人工智能应用的不断发展,我们更应学会在合适的时机善用这些数字仆人digital servant)来让工作、学习的效率最大化;同时也要警醒与分辨,免得迷失在无意义的交互体验中。


摘自《一盏灯》

注:
[1] 也有学者认为打破信息茧房反而会加深不同政治意见支持者的分歧与对立。因为与自己对立的观点会让人觉得自我身份受到了威胁,从而进一步通过巩固原有的观点,参见Breaking the SocialMedia Prism: How to Make Our Platforms Less Polarizing
[2] James Williams, Stand Out of Our Light:Freedom and Resistance in the Attention Economy, p45
[3] 该方法来源于精神病学家 Carl Marci 所著Rewiredrotecting Your Brain in the Digital Age
[4] 关于如何确定重要的事,笔者也推荐《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里提到的方法
[5] 关于基督徒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并善用科技产品,Douglas Wilson 牧师所著Ploductivity: A Practical Theology ofWork and Wealth 中有着精彩的描述
最后编辑齐鲁 最后编辑于 2024-08-11 12:36:2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