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背后默默关注的目光
德国图宾根大学神学教授汉斯.昆在《诗与宗教》提到这样一件事。读完《穷人》的手稿后,《现代人》杂志的编辑格里格列夫和涅克拉索夫在凌晨三点,按响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门铃,称他为最伟大的俄罗斯作家。
在他们离去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靠在窗口,哭起来。他一边抹着泪水,一边喃喃自语地说:“这真是些了不起的人!他们多么善良,多么高尚!而我却多么平庸……如果我把这一点告诉他们,他们是不会相信的。”
读到这一段文字,我深受感动。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写出《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等巨著的伟大作家,在刚刚走向文坛的时候,两个普通编辑的鼓励,竟让他靠在窗口哭起来。
作为一名基 督徒作家,若没有至高者给他的力量和安慰,陀思妥耶夫斯基绝不会在这条布满砾石和血迹的道路上坚持到底。正是因为他抬头看到那一束透过狭窄的窗口照进昏暗内室的明亮光辉,让一切磨难和痛苦都拥有了恩典和价值。
然而,就在他渴望神圣之光引领的时候,他也需要来自人的安慰和鼓励。当格里格列夫和涅克拉索夫在漆黑的夜里按响破旧公寓的门铃,只是为了告诉他,他是最伟大的俄罗斯作家的时候,可以想象,这会给一个历经苦难而默默坚持的小人物带来怎样的鼓励?
在感动之余,陀思妥耶夫斯基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感觉这样的评价自己当之有愧。然而在当时,他却没有把这样的想法告诉他们。他是一个在生活的底层苦苦挣扎的无名的作家,他渴望出人头地,他有属于他自己的那份虚荣。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哭泣中,饱含着伤恸和幸福。
正是因为两位编辑的鼓励,让陀思妥耶夫斯基认识到趴在简陋书桌上默默坚持的价值。
接下来的过程中,在他对现实恐惧不安,在他对未来惶惑不定,在他一路艰苦跋涉的时候,一定感觉到身后那满怀期望的温暖的目光,抚摸着他那瘦削的肩膀和微驼的脊背。
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那些看似刚强的人,往往隐藏着一颗脆弱而胆怯的心。就像乱石丛中刚刚萌芽的小草,对光的安抚是那样的渴望。这样的渴望深深地扎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灵深处,影响了他一生的气质和创作。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于1876年的散文《农奴马列伊》中,记述了童年时代一次的经历。这件事深深铭刻在他的记忆中,乃至于在监牢里服苦役的时候,给他带来别人无法体会的温暖和帮助。
那是一个干爽、晴朗而又有几分凉意的日子,童年的“我”独自一人在一条山沟那边的灌木丛玩耍时,忽然听到一声喊叫:“狼来了!”小小少年吓得魂飞魄散,一边喊叫一边跑向林中旷地。
那块空地上,正有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农奴马列伊在耕地。他让耕地的马儿停下来,让孩子拉住自己的衣袖,向四周环顾。当他明白其实并没有什么狼,这只是一个孩子的幻觉的时候,立刻满脸微笑地说:“得啦,亲爱的。瞧你这小鬼.....愿上帝保佑你,画十字吧!”边说边轻轻地伸出一个指甲乌黑、沾着泥土的粗大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我”打颤的嘴唇。
随后,农奴马列伊对孩子说:“好的,你走吧,我会目送你,一定不会让狼伤害你的......愿上帝保佑你!”
陀思妥耶夫斯基接着写道:“我走了,差不多每走十步就回头望望。我走的时候,马列伊和那匹马一直站在那里目送我,我每次回头,他都微微地笑着对我点头......”
最后一次转过身来回望马列伊,他的脸庞已模糊莫辨,但“我”感到他依然在亲切地微笑和频频点头。“我”向他挥了挥手,他也对“我”挥挥手,就策马向前走去......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监狱最沮丧的时候,想起农奴马列伊遥遥守望的慈祥的目光,胸中一切憎恨和愤懑神奇地烟消云散了。他的眼睛里重新浮现出温柔的光辉,打量着身边那些嘶哑地唱着醉歌的狱友们。
是啊,在农奴马列伊的目光中,我们不是也看到了格里格列夫和涅克拉索夫的目光吗?对那些孤独而寂寞的心灵来说,这些来自人间的安慰是多么地亲切,多么地重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信靠来自高天之上的安慰和怜悯。然而,我们岂能就因此而忽略了农奴马列伊以及评论家格里格列夫和涅克拉索夫的目光呢?在这些普通人的目光里,不是寄寓着来自至高者的爱吗?祂是人类灵魂的主宰者。
在孤独寂寞的人生行程中,不要忘了,有多少双温暖的眼睛在背后关注着你;不要忘了,有来自高天之上的目光,默默看顾和守望你前方的道路。
来源:诗意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