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情归何处? 看电影《断背山》随思

[ 7105 查看 / 0 回复 ]

施玮


我想看一看李安在“喜宴”之后,为何选择了又一个同性恋故事?更想知道大量异性恋观众因何而产生情感共鸣?

李安获奖

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影片《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一路披红挂彩,在各种电影节中让儒雅的李导拿奖拿到手软。根据美国作家安妮·普劳克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断背山》,为李安夺得了63届金球奖4项大奖,纽约影评人协会的3个重要奖项,并获78届奥斯卡金像奖8项提名。3月5日又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原创配乐三项大奖,李安的成功使喜爱电影艺术的华人不由心添喜色。

在华人导演中我一直比较喜欢李安婉约、舒展的风格,他的作品大多属于贴近生活的写实主义,细腻、内敛、平和中见大气。虽然早就听说《断背山》是写同性恋情的故事,但只要是生活中存在的就可以成为艺术中表现的,只是看如何表现。我想看一看李安在《喜宴》之后,为何选择了又一个同性恋故事?更想知道大量异性恋观众因何而产生情感共鸣?

电影讲述在美国怀俄明州,年轻牛仔艾尼斯与阿尔玛订婚后,为了赚钱买点地来到农场牧羊,在人迹罕至的深山牧场与另一年轻牛仔杰克相识,一同工作而成为好友。

在一个气温骤降的午夜,杰克与艾尼斯同挤在一顶小帐篷中,酒后的半梦半醒间发生了“性”的接触。随后,他们昼夜欢逐于美丽的山水之间,星月之下,以至于疏忽了放羊的职责。赶羊下山后,断背山的“如梦时光”结束了,他们虽彼此不舍仍分手各自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艾尼斯与阿尔玛在教堂结婚并生了两个女儿,杰克也爱上一位美丽富有的女牛仔,并结婚育有一子。

4年后杰克和艾尼斯再见时,急不可耐地在艾家的楼下热吻,被其妻目睹。从此,其妻一直痛苦隐忍着面对他一次又一次的谎言,直到最后离开他。艾尼斯与杰克每年以钓鱼为名约会于荒山野岭,但艾尼斯因担心他人的目光和不好的结局而拒绝与杰克一起生活。

直到杰克意外死亡,才到他老家想带杰克的骨灰回到断背山去埋在他们初见的地方,杰克父亲不允后,艾尼斯带回了两件套在一起的旧衬衫,这是他们在断背山分手时穿的。他没有再去断背山,而是将一张断背山的明信片钉在他旅行车墙上。

世外桃源

必须承认李安的《断背山》拍得非常美,特别是那些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为人们营造出一个美国版的“世外桃源”。李安说,“每个人心底深处都有一座`断背山',那可能是最黑暗的部分,让我在拍摄时也经常感到害怕。”

李安是拍出了人心中的“黑暗部分”而使人震惊,赚得人的眼泪吗?或者仅是因人们想了解同性恋情的发展,而对这部电影感兴趣吗?我觉得都不是!李安运用了他高超、娴熟的电影语言(完美的镜头画面、紧凑简洁的故事结构、内敛抒情的诗意氛围),为渴望逃避现实的现代人构筑了一个“世外桃源”。

艾尼斯与妻子阿尔玛也有欢乐的时光,然而,孩子出生后烦琐的家务、吵闹贫穷的生活、对孩子对妻子对家庭的责任使他渴望逃避,与其说他是因为性取向、因为对杰克的“爱”而怀念断背山,不如说他是为了心灵中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对一个男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责任的畏惧,而怀念向往“世外桃源” 断背山。

在他的潜意识中,是为了能避开眼前“异性爱”(婚姻、生子)带来的各种麻烦,而选择或说是让“同性恋”的性取向浮出潜意识的水面。

中国佛道的“出世”观渗入了李安的作品,引发了被现实生活榨得枯乾的现代人心灵中的共鸣。坐在影院中的男女老少,无论其性取向如何,心中无不带着各种生活的疲惫与压力,此刻正好可以与艾尼斯一起向往“断背山”。

李安这部影片中的败笔,就在于对两位妻子、两个婚姻简单化、标签化的处理。彷佛男人们的过错都来自于女人的不可爱,彷佛犯罪者的过错都源于无辜者,就连她俩婚后外形的设计都抹除了任何美好。这就如同《中国式离婚》一样,东方男人心中的黑暗,也在李安这位跨文化导演的作品中显露无遗,这实在让喜爱李安的我感到叹息。用这种手法给“背叛”以理由,为男主人公弃女性而贪恋男子找一个藉口,实在是幼稚而浅薄的。

何为爱情?

那么,是什么感动李安来拍这个故事,甚至不惜寻找种种“理由”说服自己也说服观众来欣赏这段“同性恋情”呢?

李安说:“我读过这个故事后,它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因为影片描写的是爱情,这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爱情,不应局限于男人或女人……如果谈到爱情,我爱我太太或者去爱一个男人是没有区别的,想创造出伟大的爱情故事,必须要有巨大的障碍。”

可见,感动李安并最终感动观众的是“爱情”,一个有着巨大障碍的“爱情”。

这是一段怎样的“爱情”呢?“断背山”中两位年轻牛仔的“爱情”故事是一个由“性”趋向“情”的故事,渴望填补寂寞、缓释孤独为其主要初因。

从影片上看,他俩寒夜发生性关系之前,并没有“爱情”的存在,更没有“爱情”的表达。没有谈情说爱,没有一同对未来(结合,相守至死)的向往与誓约。他俩都是在肉体情欲和性发生的过程中“发现”并越来越感到“爱”对方。

荒岭牧羊的孤独寂寞;血气方刚的肉体情欲;寒夜中彼此取暖的需要;酒无法麻醉的对孤独的惧怕和对拥抱的渴望 ……这由“需要”而引发“性”(肉体的满足),由“性”而生“情”(精神的满足),引起今天人们的共鸣。

因为今天我们的“爱情”大都羽翼残缺不能飞翔,婚前性行为、试婚、婚外情、不断地更换性伴侣(抱括轻易地离婚、结婚)、同性恋,等等,我们的爱情不再是由以对方为中心的“爱慕”生“情”,而是以自我“需要”为中心的“寻求”与“满足”。

寻求对“我”自身价值的认同;填补“我”的空虚;解决“我”的寂寞;找一个“我”的避难所(精神的,或是物质的)……

因此,即便如李安所希望的那样“在观看这部电影时,不妨把性别撇在一边”,《断背山》中的“爱情”能如此感动李安,并且感动现代的人们,此事本身仍是让人悲叹不已。

因为,人世间的爱情已经由“爱慕而生情”沦落到“需求而苟合”;人们对理想爱情的期待也已经降低到“相互取暖”的生存层面。影片中感人的那份“执着”,已经不再是“非你不娶,非你不嫁”,不再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是各自娶着别人、生着孩子,每年约会一二次,充满了谎言与无辜者眼泪的“执着”。

可见,连这样的“执着”也已经被看作童话;连这样的“爱情”也已经需要在“巨大障碍”下才能产生的“伟大”了。呜呼!比“性取向”更可悲的不是我们“爱”的堕落吗?爱之能力的堕落、感觉的堕落、标准的堕落、“梦”的堕落。

“爱”越来越远离了上帝给人的标竿;“爱情”的内容越来越多地充满着实用功利的“等价”交换;人们对“爱情”的感觉越来越倾注于肉体而非精神。

情归何处?人们越来越缺乏付出爱的能力,也缺乏接受爱的能力,甚至缺乏梦想爱的能力。我们的“情”四处流浪,找不到家园,对每一块《新大陆》都充满期盼,其中包括断背山中的这段同性之恋。

何为情理?

随着李安镜头中美丽大自然的展现,让人似乎有个错觉,彷佛这两个男人之间的性爱、情爱也是和大自然一样美丽的“自然”,而异性恋为主导的婚姻观反成了破坏、压抑“自然”的,“非自然”的社会礼教产物。产生伟大爱情的“巨大障碍”从传统爱情故事中的非爱情因素(以经济为依凭的包办婚姻、买卖婚姻),悄悄转换为“异性相爱、结合”这一符合自然的社会主流思想。

李安选了两位本身为异性恋的男演员,来演绎剧中同性恋的角色。他俩阳光、健康的形像使影片中的同性恋者几乎成了青春男子、阳刚男性的典范,使得影院中观看并感动而泣的大都是女人。

这正是李安这部电影的成功秘诀:让人在“真爱没有性别”的诱导下,观看时把性别撇在一边,从而顺利地自我代入剧中之情。在这方面,深受中国东方文化薰染的李安确实比任何一位西方导演都更有优势,因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本来就有模糊性别的审美趋向。

然而,无论如何忽略、模糊性别,“爱老婆真得就和爱男人一样”吗?事实上,爱老婆与爱婚姻以外的女人不一样,爱女人与爱男人也不一样。

人背离了上帝的“天道”,而以自我为中心,才使一切“存在”的都成为“合理”的;一切合“己之欲”的都是“合情”的。这个合“情理”,已经不再是合良心中的“情理”,不再是合大自然中造物主的“情理”(律),而是合“自我中心”这一万罪之源的“情理”。

婚姻是神圣的。影片中艾尼斯与杰克之间的性爱与情爱,首先玷污了他们各自的婚姻,背叛了他们自己对婚姻的誓约。再者,这种男人与男人之间欲火攻心、彼此贪恋,也违背了造物主造人时所设立的美好的“自然律”。

一份逆自然的“情”即便放在大自然中,也无法使它“成为”自然。李安认为“没有技术怎么叫艺术”,他正是用了他以高超技术而构成的艺术,使“反自然”有了“自然”的表象。

正是这点深具“毒性”,这不仅能使一些青少年产生性取向、性审美的模糊,甚至导致了文化艺术创作者们的审美模糊。

一位影评人的荒谬之言正证明了这点,他说:“在《断背山》里,纯粹的爱,就是同性之恋,它能坚持到最后,直至生死隔绝、孤身守望,绝对比任何传统意义上的痴男怨女之爱都要圣洁千万倍,因为它上面绝不会附加那么多人伦礼教,它的反抗性,也因而无与伦比。”

传统意义上的痴男怨女之爱就没有“生死隔绝、孤身守望”的?一切反抗的都是美的吗?无论是反抗“非自然”还是反抗“自然”都一样吗?

何为自然?

什么是自然?现在大家不断争论的是:“同性恋是否是生理上的本能?”似乎一切只要出于“本能”的就是自然的。如果是“自然”,那正是人堕入罪后的“罪性自然”。无论异性或同性的“性淫乱”,都是出于肉体的“自然”、本能的情欲。而仇恨、嫉妒、自怜、纷争,哪一种罪性不是出于“自我中心”的“本能”?因其合乎本能就合理吗?人可以以“罪性的自然”为藉口,而抹杀良心中上帝之律 造物主的自然之律 的声音吗?

现代社会高唱“理解万岁”,但理解并不等同于认同。我们应该出于爱而理解一个犯了罪的人,但不代表可以因而模糊甚至认同这“罪”。在此我必须说,我不认为一个异性恋者可以站在道德优势者的位置来看同性恋者,只不过你的道德堕落不在“性取向”上,而在别的罪性上。

事实上,每个人里面都有一个或多个难以自我脱离的黑暗的“罪性”陷阱,人都陷在罪里,且无以自拔,这才需要耶稣替死的救赎。人会犯各种罪甚至难以脱离,这在情理之中。但人以罪为义的“心理逃避”却是一种精神衰残的表现,“本能”成为现代文化中的一块遮羞布,蒙蔽了我们心灵中“天道”的声音。

《断背山》这部电影是洪水猛兽吗?我认为“是”又“不是”。

是,在于这部片子以唯美的手笔,美化了人“逞着心里的情欲”所行的污秽之事;在于极端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无辜受害者(妻儿)的眼泪,忽略社会的责任,婚约的誓言;在于这部电影在人文关注的脉脉柔情下,模糊了人们对自然之律,对良心中上帝声音的认知;在于它将人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与在社会中承担责任相对立。

这部影片将人性中出于软弱的“逃避”,和心灵被肉体所奴役的可悲,都穿上了“理所当然”的外衣。这正迎合了人的罪性,使人认罪的能力、接受光明的能力更为减弱;使人以罪为乐,麻醉、瘫软在自己的黑暗中,更不敢面向着真理醒来。

我说“不是”,是因为我不认为只有这一部影片才特别可怕。美化同性恋之罪与美化一个杀人犯,美化一段淫乱没什么不同。《断背山》似乎触痛了一下我们麻木沉睡的良知,但愿我们因此而醒来,睁眼看一看我们今天心灵的呼吸空气,是何等污秽,何等黑白混淆、是非颠倒。而不要以闭目不看、塞耳不闻,让这部电影带来的“不舒服”尽快过去,重新安然昏睡。

我们的情归向哪里?是虚无飘渺的断背山吗?是一段无需进入真实生活,无需承担任何责任的“感情”吗?难道“反叛”的喧嚣能掩饰现代人“爱”的无能吗?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见乐园,并成为别人的乐园,在起誓守诺的婚姻中承担爱、培养爱的能力。

来源: 海外校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