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
海明威有一篇短篇小說《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描述一位即使醉酒,也保持尊嚴的老人,每天晚上都會出現在一間乾淨、明亮的咖啡館裡喝酒。他半聾,總背著燈光坐在樹葉的陰影下,男女人世在他身後溜過,兩位侍者偷偷地議論他的定時出現,總是遲歸,還有他曾經未遂的自殺經驗。
老人為何不買一瓶酒回家一人喝,反而情願花較多的錢,在公共場合多喝幾盃呢?海明威透過侍者說是因為老人恐懼,於是想藉這乾淨、明亮的地方,來逃離老年的陰影,死亡的恐懼,與獨自一人的寂寞。
故事裡描述的年輕人,對老年人的內心世界不耐一顧,又冷漠相對。在他們眼裡,覺得老人既然有的是錢,怎麼還可能對生命感到絕望?
然而,事實上老人絕望的卻很多,從老人自殺率即可看出。在美國,至少25%自殺人口是老人。七十歲以上的男性自殺比例又特別高,他們不但頻繁地嘗試自殺,且成功率高達90%,而青少年只有13%。台灣中央社新聞2009年五月也報導,台灣自殺率雖有下降趨勢,但老人自殺率卻攀升,成功率高達25%,顯示老人死意甚堅,足足高出一般人五倍。而且據統計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的銀髮族,是自殺高危險族群,八十五歲以上的老人自殺人數又增加最多。這些老人自殺手段激烈,致死率甚高,不禁讓人會想問:為什麼?
因為老人對生命有太多的失落和失控。
生命裡的失落
對青壯年來說,老年可能只是生命裡的一個不同階段。但對老者來說,進入老年,就意味著經歷一連串的失去。有些失去尚且是被迫、不得已,在感情上沒有機會好好地說聲再見,卻一去即不可挽回。
也許是隨著工作退休,而失去多年來習慣的生活方式與身分地位。或是隨著兒女成家立業,全家以下一代為重,而失去家庭的重心與決策地位。或是因著年華老大,而失去體力和健康,繼而又失去對環境掌控的能力。一旦對環境掌控不再,便可能被迫遷出自己熟悉的老窩,遷入兒女家中或老人公寓或療養院。所有的遷移,又都意味著陌生地理環境的轉移,與心理上的痛苦移民。這中間,還參雜著配偶或親友的一個個凋零……流沙似的,掌不住所有重要的生命內容。
而且老年人每交出一把鑰匙,就形同交出自己重要的一部分生命。不論金窩、銀窩還是狗窩,每一根草、一塊瓦、一件物品,都有著許多的回憶和故事纏繞。
當把房子鑰匙交出來時,生命內容也隨之不斷地篩減、再篩減。交出車子鑰匙,也形同交出自主能力和大片今後無法前往的生活地域。許多西方男性的憂鬱,就起於駕照的取消、鑰匙的交回。那意味著生命自主權的失落,也意味著生命開始失控。
生命裡的失控
在西方,尤其是北美,一切以生活主控權與獨立為重。生活快樂與滿足的第一指標,尚非家人感情,而是獨立自主。一個人能住自己的房子,開自己的車子,要買什麼買什麼,要去哪裡去哪裡,是人尊嚴與自由的重要表現。
然而,年歲的重量像一大大的鉛錘,一次次地擊毀人們多年來引以為恃的自主營壘。直到最後一扇尊嚴的大門也被擊垮時,人便被迫遷入一個陌生的地方,睡在一張陌生的床上,穿上無奈的紙尿布,生活裡一些最基本的決定都不再操之於他。此時,人不會再問:為何老人憂鬱症會如此普遍?反而會說:面對這樣生命的滑跌,誰不會憂鬱?
那麼,當老人生活失落又失控時,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自殺念頭就常成為揮之不去的熟悉影子。身為兒女,要如何做,才能幫助父母找回生命的意義呢?
除了一般生活的基本照養,首先,我們要思考人的存在,除了社會功用,還有什麼生命的意義?這是一個艱難的問題,但若我們答覆不出,就無法幫助一位因中風而長年臥床的父母,生出活下去的勇氣和意志。
寫《人的搜尋意義》一書的作者維特.法蘭克 (Vicktor Frankl)便曾經說過:「生命即使處於最痛苦不堪之時,也潛存一個重要意義。」而且,雖然對每個人有意義的東西不同,但都不出「有創意的工作」和「人間綿綿不捨的愛」兩大範疇。
用回憶來連結生命
說實在,當一個人走到生命的最後幾章時,已不再在乎汲汲發展自己的故事了。常常思考的,反而是要如何傳承自己的生命成果。然而有的人回顧一生,卻發現居然沒有結出什麼果子,或者有很多成就果子,卻又因與家人疏離而無後人可傳,難免會對生命有種未竟與未完的缺憾。
兒女對父母生命裡的失落和失控,也許很難挽回或改變,但卻可以嘗試鼓勵父母回溯一生,用回憶來彌補生命裡的種種缺憾。
通常面對生命裡的缺口,一般人也許會傾向用遺忘來使失去成為「過去」,並尋求不同的新東西來做種種彌補。但老年人因受限於「老」和「病」,對生命裡的缺口不但沒有東西可以彌補,對缺口的接納也很難調適過來。但若藉回憶述說使「過去」不成為過去,奇妙地,往往可以幫助父母與生命重新產生連結感,並從中生出活下去的生命力量。
老年輔導專家哈葛瑞(Terry D. Hargrave) 即曾說:「與生命中的失去重新用回憶來連結,是老年感情生命中的重要柱石。」
因此往事並不如煙,兒女最好能幫助老人家回溯過去,問問父母:「媽,您和爸當初是怎麼認識的?」「爸,您在我四十歲這個年齡,對事業是什麼看法?」「爸媽,我小的時候有沒有讓你們很操心?」「媽,您最欣賞爸的是什麼?」「爸,對婚姻您有什麼寶貴的經驗功課可以傳遞?」
面對兒女的種種提問,每次父母的「思想起」,皆是拋出的一根根釣線,釣回的是各種形狀的「過去」。進而由故事中,重新印證老人一生的生命意義與力量。
海明威指出老人的寂寞,是來自孤絕。老人的絕望,來自無以為繼。所以老人需要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像賣火柴的女孩,在寒冬中點根火柴方稍稍取暖。什麼又是現代兒女可為父母準備的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呢?就是兒女給父母不受打岔的注意力,用專注聆聽所創造出來的一個地方。要知故事就是關係,關係也就是故事。當我們聆聽父母的故事,也就是在和父母建立關係,幫助父母與生命產生連結。
人生在世,也許會有許多捨不得。但真正的生命價值,不在於一生失去了什麼或得到了什麼,而在於箇中曾如何真實地活過。然後有機會,再有一個對象,能細細地傳講,使自己的故事能在後代中流傳在流轉。
聆聽父母的故事,是兒女最好的陪伴,也是見證父母的一生。孔子說孝裡「養」不難,難的是「色」。非也,竊以為給父母創造這樣一塊「乾淨、明亮的地方」,方堪稱孝裡的最高境界,讓我們一起來努力!
山风 最后编辑于 2010-01-24 15: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