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我们都需要勇气,去相信上帝的故事——后现代基要信仰系列①

[ 2519 查看 / 0 回复 ]

我们都需要勇气,去相信上帝的故事——后现代基要信仰系列①

作者:毛乐祈

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

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我的爱就有意义

我们都需要勇气/去相信会在一起

──梁静茹《勇气》 



我信……

──使徒信经



梁静茹的《勇气》当年一发行,让她一炮而红。的确,恋爱是进入复杂的两人世界,不再由自己所掌控,彼此敞开认识,很需要勇气。不只恋爱、结婚,甚至交新朋友,都是敞开自己认识他人的旅程,从某种程度上说,都需要冒险。爱,需要勇气。

相信基督教,我觉得也需要勇气。毕竟要敞开自己,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中,认识一位全然的“他者”上帝。


我信,故我投入更大的故事中


《使徒信经》是基督教最普遍的信仰大纲,不少教会至今仍会在聚会中同声宣告这些信条。想认识基督教的世界,《使徒信经》就是一个最简要,且有全局观的地图。普遍使用的中文版中,重复了8次的“我信”(不同版本的翻译次数不同),表达了基督信仰是基于“相信”。

但相信不只是认同一些信念,还牵涉到整个人要投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想象我们来到一个太平洋上的小岛,认识的一群土著还停留在以物易物、狩猎的生活方式。我们该怎么让他们相信一张薄薄的塑胶卡片(信用卡)是非常万能、伟大的发明?我们有可能跟他们解释银行体系、总体经济、信用征信等,复杂的理论吗?

最有效的方法或许就是邀请他先到“文明”世界来看看:看看我怎么不用打猎,就可以用信用卡神奇地买到肉和牛奶。

相信,不只是理智上的认识,而是一个信任之后全然投入的过程。我无法透过理论说服土著,除非他愿意放下他的坚持和认知体系,因着信任我,而跟我走一趟。(其实,我们大都还没有完全理解信用卡的体系,就早已全然信任而拥抱了)。

使徒信经不断重复的“我信”,不只是认同某些教条和理念,而且是一种愿意投入的姿态;相信另一个体系或世界不只美好而存在,而且愿意按照其规范去生活(正如信用卡也有其使用规范,不能弯折或像小孩随便找一个缝隙就插进去。)

在进入每一个信仰内涵之前,让我用几点来说明大致的轮廓。


超越并进入人间


事实是,我可以在一个轻薄的小方块(手机)上滑一滑,不必打猎杀猪,就可以让快递送来好吃的猪排饭。对土著来说,这必定超越他能理解的范畴,如同一种奥秘。但如果他真的愿意,还是可以耗费许多努力,尽一切可能去了解背后的运作。毕竟,信用卡还只是一个人造的体系。

在基督信仰的世界,也有超越人类能理解的层面,我们称之为奥秘或超越性。基督信仰自己宣称是一个“启示”的宗教——不像是希腊诸神或是中国的众神,是把人的七情六欲投射到神身上,或是干脆把一些人封为神(如妈祖、土地公等)。

超越性的意思是,上帝和人类的差距太大了(如同很难让蚂蚁真正认识人类),我们不能把上帝塞到人类的框框里来理解。上帝曾经回答摩西,说自己是“自有永有者”(英文:I am who I am。参《出埃及记》3:14)。用现代的话来理解:我定义我自己——是我定义人类,而不是人类定义我。

由他说了算,听起来有点霸道、不近人情。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若能完全定义、描述上帝,上帝就比我们还小了,也就不必相信了。

其实所有的认识,开始都必须先承认我不懂。就像土著愿意敞开心,愿意放下他对于世界秩序的坚持,来认识“文明”世界;我们也都需要先放下各种我们过去对于“神”的框架和概念,才可能真正认识基督信仰。

真正相信其实不容易,常常伴随着怀疑。

土著要跟着我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不可能没有丝毫疑惑。相信的反面不是怀疑,反而是一种骄傲的确定性──土著觉得他的世界就是全部;或是我们自己觉得已经全知道了,不必再跟我说了(很遗憾地是,基督徒出于人性的软弱,未必能避免这样的毛病)。

适切地怀疑,是我们想要真正相信的副产品,毕竟信仰是冒险进入一个超过我们自己认知的世界。当然,这样的超越性并非意味着一种遥不可及、没有人性的形而上的存有。基督教宣称一个历史上最颠覆性的事件,就是有一位最高的超越性上帝(一切都由上帝所出、所造),成为了人;不只成为了人,还深入人间底层,遭受背叛、遗忘,受尽屈辱而死。

这使得基督信仰也传递了世界上的一个最独特的价值:看重的不是地位与金钱,而是去与贫穷的、哀痛的、被迫害的同行同在。

这就像是有人说的,历史是他的故事(His Story)——上帝走进人类历史,亲自被人触摸、认识。简言之,上帝是“全然的他者”(Wholly Other。编注),也可以成为亲密的朋友。他的故事,也最终成为了我们的故事。


在内心也在真实世界打怪


我后来慢慢理解,基督信仰根本上是一个“打怪”的故事。

圣经诉说了一个大故事,也就是上帝如何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处理邪恶。圣经不是抽象地回答了关于邪恶的哲学问题(全知全善的上帝为何容让邪恶存留世上),而是从实际上解决了邪恶的问题(尽管社会的纷乱,让人看起来觉得邪恶还没有得到解决)。

基督信仰在根本上是一个心灵上的转变,因为相信罪恶已经被对付,所以开始自我察觉、练习不再被恶所驾御。

但基督信仰尽管是关乎个人的心灵,却不只是心灵鸡汤或是某种宗教的慰藉,反而是与上帝一起进入世界打怪,消除罪、歧视、病痛、贫穷,等等。比如许多宣教士到了穷乡僻壤,不只是宣扬教义,更是关心着当地的医疗与教育,希望百姓得到更好的生活。

简言之,信仰不只是个人,更是群体、是社会、是政治、甚至是关乎全宇宙的。接受基督信仰是参与上帝战胜邪恶的大故事中——不是虚拟的游戏,也不必动用刀枪,却是更激烈的浴血奋战;不只内在心灵的战场,也希望在外在消除人类的贫穷、痛苦与歧视。


不只是NO更是YES


基督教有时让人感觉“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仿佛基督教只是关于一些规条、戒律。但其实这是误解了信仰的重点。现代人似乎很怕限制,但限制其实有时候是好的、也是必要。问题常在于我们的想象力不够。老屋改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当我们看到一栋老旧的房子,往往看到的不乏是陈旧、空间太过狭窄、甚至还充斥了老鼠和蜘蛛等。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之所以厉害,乃是能在既有限制中发展出新的可能性。比如说,善用砖墙的古朴风格,或把老旧的桧木窗框成为墙上的点缀,又或是在狭小的空间中,设计各种多用途的收纳空间等。这些在限制中的设计巧思,每每让原住户发出惊叹。

神学家韦尔斯用“即兴”的概念来理解基督徒的生活:我们就像活在一个大的剧场中,当清楚自己被赋予的角色并且融入其中时,就算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仍旧能够即兴地发挥。

韦尔斯想要强调的是,基督信仰不是僵化的,而是富有想象力和玩乐性(playfulness)的。当然这样的玩乐不是随便放肆的,而是带着一种信心和笃定,谨慎却不紧张,放松却不随便,来面对每一天的生活。

换言之,信仰远不只是规范性,不只是说NO,反而更多关于想象力的发挥、跨出舒适圈的实践、创造出新的可能性——在每个不可以的背后,其实蕴含了新的可能性。

只要我们更多浸淫和学习新的能力,基督徒都可以是“全能改造王”,为生命和生活开创出宽敞和拥抱的空间。


关于爱与冒险


最后,基督信仰是爱的故事。这看似有点老调重弹,但这样的爱情故事却还蛮少见的──因为这是上帝的爱情故事。

圣经描述了上帝对人类的爱,是不离不弃的。不只我们需要冒险,而是上帝“冒险”在先。上帝成为了人的样貌,被拒绝、被嘲笑、被厌弃,还为我们这些不堪的人钉在十字架上牺牲了自己。他采取行动冒险地先爱了我们,而我们却没有任何“眼神的肯定”。

若只从外部来看,基督徒的世界实在可笑──我常常也觉得难以置信。但不论在历史上或我身边,都有许多人愿意敞开心,试着投入到这个基督徒的世界,并的确领会到它的美妙。如使徒保罗从一个原本嘲笑、逼迫基督徒的宗教学术领袖,到最后被这个爱的故事所征服,并充满着激情,继续去传递这爱的故事。

因此,保罗发出赞叹和敬拜: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飢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罗马书》8:35)

圣经中用hesed这希伯来字来描述这样的爱——不仅是一种情绪和感觉。这种基于盟约关系的爱,包含着怜悯与忍耐,恩慈与信实,甚至是自我牺牲(即使是赚人热泪的爱情剧,也都有这个成分)。

基督信仰的重点不是上教会、守诫命。基督信仰相对于其他宗教,更简单却也更困难。只有当我们真正体会了这个故事之美,体验了这样的hesed后,才能也以hesed来回应他及他所爱的世界。

上帝要的不是我们的时间和钱,上帝也不需要我们上教会、遵守规范,而是在他冒险爱了这个世界和全人类后,也要我们有勇气用爱来回应他。

来源:《海外校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