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华夏文摘】 刘以栋:当不成海归,就念念生活在美国的好

[ 7779 查看 / 1 回复 ]

·刘以栋·

  二十年前,能出国还是让许多人羡慕的。那时候,许多中国大学毕业生都以出国为荣。

  时过境迁,二十年后的今天,等我好不容易在美国安顿下来以后,又时兴海归了。可惜,不是每个人进出国门都是那么轻松自如的。现在海归做不成,就在这里念念生活在美国的好。安慰一下自己,也给自己将来后悔没有海归留下点反面论据。

  首先,感觉美国人和人之间比较平和。因为美国的官员是选举出生,所以从联邦政府的官员,到州政府的官员,再到市政府的官员,大家至少在公开场合还比较理性,表现也比较温和。象中国北京的官员到深圳的酒店公开性骚扰小女孩的事,如果发生在美国,首先他会被逮捕,然后再通过法律程序来判决,结果不但他的官当不成了,还得赔偿感情损失,甚至坐牢,这辈子基本也就完了。所以,如果比尔·盖兹在美国公开场合先打你一巴掌,那么你这辈子就可以靠他养着了。从这一点看,美国官员怕百姓,富人怕穷人,结果是人跟人之间比较平和,相互尊重。

  其次,美国的污染不象中国那么严重。美国的污染以前也很严重,但是大家意识到这一点以后,慢慢就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减少了污染的危害。美国一座工业城市的河水以前曾经自己烧起来。我的一位朋友的朋友搞房地产开发,洛克菲勒故乡的市政府愿意给他免费提供一块地。他找专家验证以后,结论是那块地一百年以内也不能住人。原因是,当年的标准石油公司掩埋了许多工业垃圾在那片土地上。搞环保的朋友讲,污染包括水、气和土地等不同方面的污染。以中国的人口密度,以中国有限的适宜居住面积,发展如果以污染为代价,那么以后对中国人的健康影响会很大。

  第三,美国小孩成长的环境比较宽松。在美国,何时生小孩,生几个小孩都是夫妻之间的事,不需要谁恩准。小孩如果去公立学校,按居住地为准,没有户口要求,更不需要赞助费。小孩考大学,录取也相对公平。真的不明白,为什么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的高考分数线要比山东的沂蒙山区那样的偏远地区低许多。哪边的教学条件好,不是明摆着的吗!现在网上解释“知书达礼”,既会念书,又会送礼,让我深感没钱送礼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委屈。

  第四,美国的医疗条件比较好。美国的医生虽然也有好坏之分,但起码都上过四年医学院,受过三年住院医培训。华尔街日报上讲,中国的医生,受过大学教育的不到20%。农村的医生,受过高等教育的只有2%。最近美国关于医疗改革的讨论搞得沸沸扬扬,其实美国如果也象中国那样,培养一批赤脚医生,问题就可以解决。可惜,美国标榜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所以都应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看看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人均寿命,大家就能体会他们的医疗条件有多好。再看看农村的人均寿命,就能理解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第五,美国的生活费用比中国便宜。以前一直以为中国生活费用低,经过这些年美元贬值,中国物价飞涨,所以美国现在许多城市的生活费用比中国的大城市低。美国的房子,在中国叫别墅,其价格即使换成美元,也比美国许多城市房价高了去了。美国的房价,一般是家庭收入的三至五倍;中国的房价,可能是家庭收入的十至十五倍。这里的中国特色是,因为中国的独身子女政策,所以男方家长,女方家长,再加上小夫妻一起来供房。如果以后房价下跌,那么男女双方家长养老依靠谁。

  中国的蓬勃发展,是我们值得自豪的事。作为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我们也为二十年后,回首往事,没有为中国作出任何贡献而惆怅。但是,历史不能重新再来,过去已经成为历史。任何假设都仅是假设,不能改变现实。如果想做海归的话,那么就找机会回去;如果海归做不成的话,那么就想想生活在美国的好,安心过日子。鱼和熊掌,自古就不可兼得。
TOP

留洋归来不敢自称"海归" 海归含金量急速下滑?(
        文章来源: 浙江在线

  两位“80后”男生用求职故事解读《我们是怎样的一代海归》

  网上一度流行一个描述年轻人生存状态的段子──《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
上小学时大学不要钱,上大学时小学不要钱……

  澳洲求学归来的杭州人赵楠(化名),辞掉了干了几个月的银行卡推销员工作,
在家做了一段时间的“宅男”后,痛定思痛地编写了一段《我们是怎样的一代海归》:


  当我们没留学的时候,留学生回国是人才;

  当我们去留学的时候,国外“教育产业化”了;

  当我们从国外大学毕业,国外闹金融危机了;

  当我们成为“海归”的时候,国人说,还真以为从国外回来,就是人才啦……


  带着这段《我们是怎样的一代海归》,记者请杭州几所大学的学生团队协助,
向百位海归发放了问卷:是海归含金量在急速下滑,还是现今“海归”应该被重新
定义了?

  留洋归来他不敢自称“海归”

  两位“80后”男生用求职故事解读《我们是怎样的一代海归》

  海归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在外留学人员掀起新一轮
回国浪潮。那时的海归是个令人仰视的名词,标签上都打着“高级”的烙印。

  面对记者的采访,赵楠直言不讳地说,他从来不对人说自己是“海归”,也从
来不提自己是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在杭州某个银行做了几个月的信用卡推销员之后,
他辞职了。

  〔故事一〕

  “英语差生”走上留洋路

  回国后托遍关系,暂时解决饭碗危机

  赵楠当初到澳洲去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恰恰是他英语很差。

  1983年生的赵楠,原来在杭州某大学念传媒专业,大多数课程都能及格,唯独
英语,拼了4年竟连三级都过不了,结果毕业没有学位证书。

  2005年,父亲就命令他到澳洲去留学。

  出国前,他还特意去留学机构参加英语突击班,但效果并不理想。“也只能说
澳大利亚那边学校确实比较容易申请,我考得很差,居然也申请到学校了。”赵楠
说,那所学校大概只能算“三流”。

  有一次,他在餐馆吃饭想喝牛奶,竟想不起“MILK(牛奶)”一词。

  在澳洲学了一年的传媒后,他抽空回了次国,发现他学习的知识和国内现状根
本不接轨,就业单位也对他的理论不感兴趣。一年半后,他赶紧转了人力资源管理
专业。 

  前后3年时间,花了四五十万元,赵楠最大的收获就是游遍澳洲。

  去年,赵楠毕业回国了,看看大学同学,3年前已经工作的人,居然有人都已经
是单位中层了。

  而他不得已当起了某银行的信用卡推销员。没过多久,他自己就觉得落差太大
了。

  他还是靠着父母的老情面,要去一家文化传播公司落脚。

  他并不乐意被人当作海归,甚至把此作为一种奚落,女朋友也不想找,“事业
爱情都是低谷。”他说。

  〔故事二〕

  月薪一万,我很知足很知足了

  本科生放弃4份offer去美国,回来遭遇求职难

  “当时觉得找工作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刚好美国又来了全奖通知,所以义
无反顾去了美国,没想到硕士毕业后,工作反而比本科毕业时更难找了。”9月初,
刚回国的Kevin有些心灰意冷,在美国找工作时刚好赶上了金融危机,“面试一家、
倒闭一家”的求职境遇,让他不禁开始想念本科毕业时那4份还算不错的 offer。

  放弃4个offer去美国

  1982年出生的Kevin 4年前还是浙江大学国贸专业的一名毕业生,跟班上很多同
学一样,他一边找工作,一边等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国贸专业,国贸的毕业生每年都是一抓一大把。”Kevin的
很多同学都发现工作并不好找,相比之下,Kevin就要幸运得多,就在同班同学还在
为“饭碗”焦头烂额时,Kevin手上已经捏了4个offer:“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中
国银行、五矿集团和中大集团。“到底选哪一个呢?”正当Kevin左右为难时,一封
来自美国一所大学的全奖通知书,将他的为难一扫而空。

  “找工作好像也不是太难,等在美国念完硕士后,肯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工作
机会。”2005年秋天,Kevin扔下让同学羡慕的4个offer,意气风发地去了美国。但
事情并不像他想象得那么美好。

  美国求职又遇上金融危机

  “感觉自己运气不太好,在美国毕业开始找工作时,刚好是金融海啸发作的高
峰期,标普500指数(美国股指的一种,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形势)直线向下,很多公
司都不行了,有的裁员,有的倒闭,有好几次,我刚去面试没几天,那家公司就倒
闭了。”读书的签证很快到期了,但Kevin不甘心,为了留在美国等机会,他一边在
一家期货公司实习,一边靠着实习签证的期限,继续考CFA(国际金融分析师),但一
年过去了,工作还是没有着落。

  摆在Kevin面前的只剩一条路:回国。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在实习签证到期前,
Kevin终于拿到了CFA三级证书,国际金融分析师的最高等级。

  回国后,Kevin一直待在家里,上上网,投投简历。那段时间,Kevin的MSN头像
一直都是暗的,不是他没有上线,而是怕被同学看到后,询问工作的事。

  回国投简历居然没人回音

  “原来本科那些同学,很多在单位已经混得不错了,还有几个已经挤进了中层
队伍,难道让我去给他们打下手吗?”回国后,Kevin投简历的一个原则是,不投本
科毕业时投过的那些单位,他说,拉不下面子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不甘心,
“如果现在再去那些本科毕业时就能去的单位,我在国外这么多年岂不是白混了?”


  “感觉合适的工作不多,很多岗位还只招应届毕业生,有时候灰心起来,想干
脆随便找份工作将就一下算了。”最后,Kevin被老爸老妈“赶”出了家门。

  “我爸帮我买好了火车票,让我去上海投简历。”就这样,Kevin捧着简历,到
上海的一些期货公司和基金公司,挨家挨户地拜访,“这样没头没脑地送上门去,
真怕被人家赶出来,但没办法,总比待在家里等工作强,好在那些HR都还比较客气,
但遗憾的是,没有一家有回音。”

  现在的工作还是老美公司推荐的

  “海归的简历,招聘方难道不会稍微重视一点的吗,更何况你还有CFA三级证书?”
记者很好奇。

  “很多HR的桌上都堆着一大叠简历,估计有几百份,他根本不管里面有没有海
归,很多都是看也不看就扔掉了……”说到这里,Kevin的声音突然低了下去。

  正当全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事情有了转机:10月底,上海的一家私募基金要
Kevin去面试。但Kevin却不记得自己向这家公司投过简历。原来,这家私募基金是
美国总公司在上海的分公司,而Kevin曾去美国的总公司面试过,老板对他印象很不
错,虽然总公司暂时不需要人,但还是向上海分公司的老总推荐了Kevin。

  现在,Kevin已经在上海上班了,虽然每月一万的薪酬并不算高,但Kevin还是
很知足。

  本版撰稿 王玲 翁浩浩 金婕
最后编辑高山流水 最后编辑于 2009-11-29 21:30: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