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角色与职责

[ 9639 查看 / 0 回复 ]

冯耀翔


最近,教会的英文部助理牧师邀请我成为他按牧委员会的一员,起先我有点犹豫。这对年轻的传道人是爱主爱人的神仆,只是我不知道自己以平信徒的身份,是否有资格检定他的蒙召和服事能力?因此我问他,在委员会中我的角色和任务是什么?他告诉我:「你可以从平信徒的角度见证我的人品,也可以提供不同和建设性的观点。因为牧师是牧养人的,所以各种不同角度且具建设性的观点,必能使我的服事更有效。」了解了自己的角色和职责之后,我就欣然接受了这邀请。

大多数人有同样的经验,在生活中我们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也承担许多职责。我深信如果清楚自己的角色与职责,我的工作与人际关系将会较愉快。如果我的角色与职责混淆不清,就易造成人际关系的冲突与误会。

然而,许多人虽知道自己的角色与职责,却不愿履行或无法完成。这样的抉择便会导致不愉快的结果,以致影响他日后往往不能完成自己该作的事。如果这样的恶性循环持续不断,个人的角色便更混淆且无法界定,长此以往,这人的生活会弄得一团糟。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该作什么。由于人与人彼此多少有关联,因此我的失职必影响我周遭的人,即使这些人因爱我而容忍我一时,但终久仍会导致不愉快的结局。

一致性的重要

我们不但应知道自己的角色与该作的事,我们所作的更应该与我们的角色(身份)一致。我念医学院和研究所,又经过六年的毕业后医学训练,直到完成了所有的学业和专业训练,才终于认知自己的专业角色和职责是什么。身为医生,我的角色是照顾病患。我克尽自己的职责,并非因为我作过「当医生的宣誓」,或我的顶头上司在后面盯著我,乃是因为我所作的应该符合我的身份。

最近经常见到许多因角色与职责的混淆不清,而发生在亲子、师生、夫妻、婆媳、牧师长执之间的悲剧。例如,一个父亲为了无关紧要的事激怒了儿子,或一个孩子违逆父母而胡作非为,都是司空见惯的事。

我们所作的事与我们的角色相符,才能带来长久互相尊重和良好的关系。当角色与职责不一致时,人际关系也将容易产生冲突、摩擦,终究导致破裂。

文化的差异与误会

许多海外出生的华人刚抵达美国时,都有一段艰辛的适应过程。大部分的华人,都以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而骄傲。我们多年来已受父母师长和朋友的影响,也习惯了中国式的思考和做事方式,即使在美国住了多年,仍不见得了解美国文化。

文化是什么呢?就是特定的某一群人所认同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了价值、思想,和公共行为。各种文化都有其不同的文化使命和社会机动性。文化的本体是基于共同的语言和食物,中美生活方式的差异所发生的幽默有趣的误会,甚至造成严重冲突的例子比比皆是。以OBC( Overseas Born Chinese )而言,认知自己在这新的文化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与职责是很重要的。有效的接触和开放的沟通,是两种文化相互了解的第一步。然而自我觉悟和多了解其他文化的知识,则可帮助我们突破自己文化的局限。

例如大部分OBC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感觉,以显示自己的修养和矜持。相反地,大部分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 则毫无困难地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因为以美国文化而言,这是表示自我肯定且勇于分享自己的观点。我十分赞同华人保有中国的美好传统,像敬老尊贤、生活节俭、殷勤工作等。

但华人往往不愿公然反对别人的意见,如果被人问及,他若同意会点点头,或简单的说:「好主意。」若不同意,就默不作声。而对ABC 或美国人而言,如果你保持缄默,不表达反对,就表示你同意。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生意场上、朋友、邻居,同事间许多误会。

入境随俗

这些年来,我逐渐了解我的角色与职责会随著人生不同的阶段而变更。例如头15到18年,我随著父母旅居各地,自然学到当地的语言和文化,我也成为那社区的一份子。18到27岁,为了追逐高等学位,我自己决定要去的地方。由于入境随俗,也吸收了当地的语言、口音和文化。28岁开始,我必须找工作养家糊口,便筑居在工作的地点附近。

终于我和妻子必须定居在一个地方养育子女。但随著工作情况的需要,我们也曾迁居。因为我们住过各个不同的地方,并投入当地的社区,所以我们可以了解各种不同地方人的习性。

例如我在密西根州住了三年,对当地人、事、物的认识,自然比从未居住过那儿的人多。我可以与曾经住过密西根的人认同,和他们交谈便有共同话题,较容易亲近。

同样地,即使大家都是华人,从中国大陆来的人,也会与同是大陆来或曾住过大陆一阵子的人较亲近。而香港人也自然较喜欢与从香港来的人交往,更遑论ABC了。可见居住地和文化传统,自然会造成大家彼此的差异。

然而这些现象与角色和职责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说一个人能了解另一人的语言和文化,就容易和他接触交往。如果你对该地的文化习俗有了解,就可以用适当的知识或方式与人沟通,你的职责或任务自然容易水到渠成。反之,另一个对当地文化毫无概念的人,则往往会碰许多钉子。难怪如果你用广东话在广东餐馆点菜时,会得到较佳的服务。

我们该学习的,就是要开始多认识了解各种不同的语文、方言、口音和文化的人,你将发现你的工作会较顺利的完成。不是因为你幸运,乃是因为你不仅了解自己是谁和自己的任务是什么,而且了解对方是谁,他们所作的是什么。我们必须突破我们的自我设限,并离开自己的安乐窝,主动去认识了解更多不同的人。欣赏彼此的不同许多人都经历过在家庭、公司里,和邻居间的一些误会冲突。以教会中来说,误会冲突往往不是因圣经真理上的歧见,乃是因文化的差异,以致做事方法不同。富勒神学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 的一位教授,与我分享下列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差异。当然其中还有可能千变万化,然而了解并学习欣赏两者的差异,能帮助我变成一个较佳的聆听者和沟通者。相信下列的表,也会对大家有帮助──

西方─角色以个人为中心
东方─角色以群体为中心

西方─负自己责任
东方─负别人责任

西方─不喜欢规条
东方─接受规条

西方─强调平等
东方─阶级制是标准的

西方─个人较有主见而主动
东方─个人较恭顺而被动

西方─乐于表达感觉
东方─情感较微妙和间接

西方─态度较开放和直接
东方─态度较客气和讲面子

西方─较肯定才干
东方─注重经验和年龄

西方─高地位是赢得的
东方─高地位是赋与的


我们可以看见东西方文化是何等不同。所以,要成为一个有效的沟通者,首先就应了解这些差异。

认识自己

不管我们的文化或背景如何,大多数人到了懂事或青春初期,都需要回答下列一连串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存在?我的角色是什么?我的职责是什么?我的前途又如何?我们探索上述问题所获得的结论,影响我们对人生的看法至钜。

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难免受到文化、社会、家庭、工作场所的影响而被污染。在西方,尤其像美国,文化教导我们要有自我觉醒,并强调自尊。1992年2月的星期周刊(Newsweek )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嗨!我很棒!」这文章风行全美国,大家都认为只要人人有高度自尊,社会问题就会减少。这是错误的假设,事实上我们的社会问题是愈来愈严重了。人们盛行说:「只要我快乐,什么都可以作。」这是错误的教导。教育与是否快乐无关,教育的目标不是让一个人快乐,乃是训练孩子能够阅读、写作、理解和思考,好让他有一天能够自立。

后现代哲学相信「自我」是唯一的实存。我就是神,除了我所感觉和我所相信的,其他都毫无意义。这种意识形态忽视了绝对的真理和客观性。他们相信一切都是相关且主观的,在「新纪元」趋势里,只讲求故事和经验,而不讲求意义或道德。这观念在美国文化,甚至全世界都很普遍,因此我们必须格外警觉。

避免人际冲突要诀

如果你是基督徒,你必须知道自己的身份和自己该作的事。

1. 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我们的神是圣洁、慈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

2. 我们是罪人,因神的恩典,我们得以接受耶稣基督为个人的救主和主,与神和好,并成为他的儿女。

3. 虽然我们已得救,得称为义,但还是属灵的婴孩,需要以灵奶喂养(彼前2:2),并接受圣灵的带领 (加5:18)。

4. 在成圣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日趋成熟,直到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罗12:2,弗3:12-13)。

因为每个人都有各个不同的角色和职责,有时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我观察到有几个方法可以帮助自己,避免和人冲突:

1. 多认识和你同住、共事,或来往的人。

2. 及早解决小误会,就像银行存款,如果你的情感银行存款是负数,就会产生不愉快。

3. 认识你将接触的人,他们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并与他们分享你的文化和价值体系。要先成为一个忠实的聆听者,然后做一个温和的沟通者。

4. 要注意人与人之间差异很大,有时如果你实在无法与某个人共事,也许只好另谋出路。

如果我们别无选择而必须与某些人共处,有一些秘诀,可以帮助你与人相处较佳。以下这些项目,可以随著时日逐步加强,但必须尽快掌握,才能与对方愉快相处:

首先要与他建立个人的关系,知 道他的习惯、嗜好、家庭背景、 朋友、工作等。及早划定角色与职责。明示要求和期望。

当彼此对自己角色与职责都很清楚之后,就要互相尊重,彼此信任。

最后,当上列四项都做到了,还要避免挑剔和吹毛求疵的态度。

做到了上述所有的要诀后,只要双方都尊重彼此的角色与职责,彼此就能享受一个愉快和美好的关系。这些原则可以运用在任何人身上,不论是你所爱的(配偶、家人),你想更多认识的(朋友、邻舍),以及你无可避免必须接触的人(同事、顶头上司)。虽然有时我们不喜欢某些角色和职责,但仍须接受它,并尽力扮演好。
圣经上也有许多这方面清楚的教训,可以成为我们人生的指南。因圣经告诉我们「我是谁」,「我的角色」是什么。认知自己的角色与职责,我们便能成为一个既快乐又有成就的人。


来源: 飞扬
   
 
最后编辑quanyuan 最后编辑于 2009-12-06 23:35:0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