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基督教发展史] 第 四 课 异端的纷扰与正统信仰的确立

[ 8889 查看 / 0 回复 ]

第 四 课

异端的纷扰与正统信仰的确立   

初期教会的内忧

除了外来的压力,教会还要处理异端的祸害,及一些争论所造成的分裂。这两方面都严重地影响着教会的生命。我们要认识过往的异端,好帮助我们持守正道;我们要回顾过往分裂所造成的伤害,好叫我们引为鉴戒,而尽最大的努力保持合一的见证。

教会最初期面对的异端称为爱宾尼学说(Ebionism)。"爱宾尼"一字乃贫穷之意。按教父特土良的解释,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爱宾尼派,是因为他们对基督的币解实在太贫乏了。其实爱宾尼派主要是犹太人的信仰,企图将基督教犹太化。他们强调摩西律法的重要,虽然接纳耶稣为救主,但却不相信瓷是道成肉身的神,他们相信耶稣是神特别拣选的仆人,因着瓷的顺服、圣洁,而认瓷为儿子。因此,耶稣只在身分上是神的儿子,实际上瓷不过是人罢了。

与爱宾尼差不多同时出现的是幻影说(Docetism)。这派相信物质的世界是恶的,因此神不可能以圣洁的本体取了属物质的肉体。所以他们对于道成肉身便有很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道成肉身没有真正发生,基督的肉身只是一个幻影,给人一种幻觉,以为瓷实实在在的在物质世界中出现,其实世人所见的耶稣基督只是幻影,在十字架上,被钉受苦的不是真正的主耶稣基督,只是幻影而已。在使徒约翰所写的福音书及书信中,也常提及这派学说,并且对他们提出反驳。

比以上两种异端更有系统而又影响深远的,便是诺斯底派(Gnosticism),诺斯底派基本上是东方二元论及神秘信仰与希腊哲学的混合体,然后再加上基督教的外衣。在保罗时代,哥林多及歌罗西的教会已有诺斯底派的出现。在哥林多教会,他们相信灵与体的对立,主张苦行修炼,否定肉身的复活,认为复活只是灵魂的事。而在歌罗西教会,他们敬拜天使,用各样的规条苦待己身,以求成圣。诺斯底派在主后八十年至一百五十年间成形,最后与教会脱离关系,自成一系。

诺斯底派深信灵界与物界的对立,而物质世界是罪恶的。在灵界,自有永有的神不断从瓷的本体放发出灵体(aeons),这些灵体与神越接近,它们便越像似神,越有神的性质与能力,但一些与神的本体距离越远的,便越缺乏神的性质与能力。整个灵界便是由这些不同等级的灵体组成。在这灵界中,有一位离神极远的灵体,因为缺乏神所赋予的能力,受不住物质的牵引,因而被吸进物质境界中,以物质创造了宇宙。旧约所描绘的造物主便是这位神性及能力极低微的灵体,绝不是真神本身。而人类乃受造于灵体,本身带有灵的生命,但这生命却被困于物质之内。至高的真神为了拯救人类,便差派一位具有高度神性与能力的灵体,进入物质世界,或人类的灵从物质中解救出来。

诺斯底派对于旧约固然采一种极轻视的态度,他们认为旧约的神与新约的神相比,真是有天渊之别。因此,他们认为旧约不是真神的启示。在另一方面,他们也拒绝新约所启示的道成肉身的道理。肉身对他们来说根本是败坏的,道又岂会取血肉的躯体来表达自己?因此,使徒所见证的耶稣,只是幻影而已,而并非实实在在的存在。同时,他们更否定主基督本身就是神自己的真理,他们相信基督只是一位有神的性情,与神相似的灵体。于是基督教最基本又最独特的三一真理也被否定了。
教会在忙于处理诺斯底派的祸害时,另一种极端主义却出现了。我称它为极端主义,因为它在基本信仰上,没有什么大的偏差,只是过分强调某些真理。这种极端主义称为孟他奴主义(Montanism)。孟他奴主义大概在主后一百四十年左右兴起,由一位名称为孟他奴(Montanus)的信徒与两位所谓女先知在腓尼基一带发起。他们特别强调圣灵的能力及先知的讲论。他们认为在耶稣之后,神仍不断借着圣灵,透过先知向人类启示。由于对圣灵的实在性特别重视,他们便要求自己过完全圣洁的生活,以至近于苦行;例如他们认为丧偶再婚,也是犯奸淫,而在逼迫中逃跑,便是罪无可恕,他们滴酒不能沾唇,并且经常禁食。他们热切地等待主的再来,并且相信在他们有生之年,主必再来。

这些极端的思想与行为,一方面给教会一些提醒、刺激,以免失去圣灵的大能而不自知,但另一方面,这却引致教会分裂,因为孟他奴派的信徒,后来终于脱离大公教会而自成一系。
为了对应异端的出现,教父们便开始有系统地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表白出来,并且作详尽的解释。如此,教会的正统神学便渐渐形成,而圣经的正典也同时被确立。

经过差不多一世纪的发展,正统神学在主后三百二十五年却遇到空前最大的挑战,那便是亚流主义(Arianism)的出现;它使教会陷入最激烈的神学争论中,而神学也因此变得理性化,分析化和充满争辩的色彩。教会当时虽未致因此而分裂,但经此争论,教会元气大伤,分裂的种子亦已播下。
亚流(Arius, 256-336 A.D.)是当时亚历山大的一位长老,在思想基督与父神的关系时,他相信基督不是自有永有地与父神同在,而是父神所创造的,亦即是说,圣子在父神未创造以先根本是不存在的。这样一来,圣子与圣父的本质是有分别的,三位一体的真理因此动摇了。为了处理这异端,教会召开了一次空前的大公会议,会议于主后三二五年在尼西亚举行。当时支持亚流的教会领袖,为数也不少,但结果正统信仰得胜,三位一体真理被确定,而基督与父神同质、同等、同荣的真理也被确立。

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争论的焦点从三位一体论转移到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的关系上,首先出问题的便是涅斯多留派(Nestorians),亦即是大秦景教的先祖。涅斯多留派的问题是由于强调基督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分别,因而把二者分割,仿佛互不相干,而同时更把基督的人性看作只是乘载神性的容器。这样一来,基督里面的神性与人性的合一性便被忽略,而基督的人性也同时相对地被轻视了。教会在议会中宣判涅斯多留派的异端,便清楚的表明,教会相信基督的神性与人性是不能分割地结合起来的,基督是真真实实的神,也同时是真真实实的人。瓷作为神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同时是人,而作为人的时候也无时无刻不同时是神。
自涅斯多留派所引起的争论以后,有关耶稣基督神性与人性结合的各种争论纷纷出现,其中有涉及基督道成肉身后到底是一个位格抑或两个位格,只是神的位格抑或人的位格,又抑或两个位格的结合。为了处理这些争论,教会花了不少精力时间,召开了多次大公会议,但争论却越来越复杂。于主后四百五十一年,教会在迦克墩(Chalcedon)召开一次大公会议(即迦克墩会议Council of Chalcedon, 451 A.D.),彻底地解决有关基督的争论,议会一致肯定基督的神性及人性是绝对真实的,同时也肯定基督只是一个位格,其中神的性情与人的性情互相结合在一起。迦克墩会议后,正统信仰得到更清晰的表达,也得到广泛的接纳,争论才平息下来。

正统信仰的确立

初期教会受异端的纷扰是相当严重,于是教会要很清楚、简单而有系统的将正统信仰表达出来。要这样做,第一步便是确立信仰的基础,即是神的话语。圣经正典可说是教会为了对应异端的纷扰而形成的。

正典的问题,早在主后九十年已出现。当时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被毁后,分散于各地。没有了耶路撒冷,他们的信仰生活自然环绕着神的话语,以圣经的话语为中心;但问题是,什么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神的话语?是希伯来文的版本?抑或是希腊文的译本?为了解决问题,犹太人于主后九十年在镇纳(Jemna)这地方召开一次会议,结果一致决定以希伯来文的圣经为信仰的依归,犹太人中更有认为基督教歪曲真理,是受了希腊文译本的误导。这样一来,为了要继续向犹太人传福音,基督徒也要作出抉择,到底以希伯来文版本抑或以希腊文译本为依归?骤然间,教会也不知如何反应。主后一百三十年米利都主教到巴勒斯坦视察后,终于向家教会建议以希伯来文版旧约圣经为教会信仰的依据。此事以后,大概在一百四十年左右,罗马的一位信徒马吉安接受了诺斯底派的影响,在教会中提倡将旧约完全弃绝,因为他认为旧约的神根本是极低等的灵体。同时,在教会保存的使徒书信或记述中,他认为任何与旧约有关的,都应删除。他按照自己的准则,定出圣经的正典。当时流传的福音书,只有路加福音一部分值得存留,因为只有这部分的启示未受旧约的污染。在使徒的书信中,只有保罗的书信才是信仰的基础,因为唯有他才清楚不犹疑地反对旧约的律法。不单如此,诺斯底派的人更按自己的信仰写成福音书及其他作品。这样,便令信徒感到非常混淆。确立圣经正典到此再不能拖延的了。于是,不同地区的教会不约而同的确定一些当时教会极看重的文献为信仰的依据。当然,不同的教会肯定不同的文献,但四福音书,保罗的十三封书信,彼得前书,约翰一书都无可置疑地被所有教会接纳。但除了这些文献外,希伯来书,启示录、彼得后书,约翰二、三书,雅各书,犹大书在不同教会有不同的地位。此外还有其他文献,如巴拿巴书信,革利免致哥林多人书,黑马牧人书,彼得启示录,希伯来福音等也在教会流传,并在崇拜中经常被诵读。即是说,每一区的教会所重视的文献都不完全一样,但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召开会议去列出正典的书卷。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表明正典的形成,不是由一班人随意决定的,而是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众教会不约而同的在圣灵的引导下,确立相同的书卷为正典。在我们看来,这是多自然的事;圣经是神借圣灵默示的,而基督徒透过圣灵的工作才得以认识神,币解神的话语。因此,有圣灵在生命中运行的基督徒自然认识圣灵所默示的话语。

到了第三世纪中叶,各地区的教会已大致上认定相同的文献为正典,只有启示录,雅各书依然是不完全被一些教会确定是正典。到了尼西亚会议,差不多所有教会都认定相同的文献,亦即是现在我们圣经的各书卷。在主后三百九十三年及三百九十七年,教会在北非召开的两次会议中,正式为正典下定义,不过在这里要一提的是,北非这两次会议所确定的正典将次经也包括在内,这正是东方教会与西方教会的分别。东方教会所确定的正典是新旧约圣经六十六卷,西方教会在六十六卷以外,还肯定一些次经为正典。时至今日,罗马天主教的圣经是六十六卷加上次经。

教会确定正典的确经过一段相当的时期,而某卷书是否能成为正典便要看它是否能通过三个重要的考验:第一是该书是不是出自使徒之手或出自与使徒有密切关系的人。例如约翰福音的作者约翰是使徒,他的见证固然可靠;而路加福音的作者路加是保罗布道队的一员,与保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他的见证也非常可靠。第二个考验是这卷书在教会对救恩的币解上是不是必要。第三个考验便是时间的考验,经过二百年的时间,某卷书对教会内在生命的重要性便渐渐显明,对教会生命不重要的,便被淘汰。

除了确定圣经的正典,教会也清楚地将基本信仰写成信经,我们最熟识当然是使徒信经,但使徒信经是主后三百四十年才出现的,并且只在西方教会才普遍被采用。其实在使徒信经出现时,已有不少信经在不同地区出现,如教父爱任纽在主后一百七十年为意大利的教会写成信经,而特土良在主后二百年为北非写成信经,居普良则于二百五十年为迦太基的信徒写成信经。不过我们若将这些不同的信经并列,便发觉他们所肯定的基本信仰是非常一致的。普遍来说,东方教会的信经要比西方(或拉丁)教会的长,但认信的内容却没有多大分别。

在教会的崇拜中,信徒要诵读信经,来表白自己的信仰与大公教会的信仰完全一致。

有了圣经,有了简单的信经还不够应付异端的挑战,因为假师傅可以曲解圣经,可以将信经的涵义混乱。为了确保正统信仰,教会在必要时,召开大公会议,每一教区都派出代表,共同拟定某些信仰或言论的真与伪。代表教区出席这些会议的往往是主教和长老,有时执事也被派参加;当然,主教的代表性是最重要的,然而在会议的讨论中却是不分阶级的。例如主后三百二十五年尼西亚会议时,在眼看亚流派要胜利时,挺身为正统信仰争辩而力挽狂澜的,竟是一年轻的执事--亚他那修(Athanasius, 296-373 A.D.)。

议会对于正统信仰的确立固然非常重要,但议会的功能是很有限的,因为在议会中权力斗争是相当实在的,有时某一信仰被否定是因为权力斗争失败的原故。例如亚他那修派所代表的正统信仰在尼西亚会议后不到几年,便被定为异端,亚他那修也被放逐,而曾被定异端的亚流派竟几乎成为正统思想。最可悲的,在主后四百四十九年,为了基督神人二性关系的争论,在以弗所召开会议时,两派在水火不相容的情况下,竟然动武,此议会因而被称为"强盗议会"。

无论人是多么软弱,在圣经启示及圣灵的引领下,正统信仰终于渐渐被建立起来,帮助信徒币解真道。但在这过程中,教会所付的代价也相当大。教会为了确立正确信仰,便不惜与一些信仰有偏差的弟兄分离,将他们赶出教会。如此,教会的实力便被这样的分裂削弱;同时教会也损耗了不少精力在神学的思辩上,以致缺乏足够的力量推展宣教工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