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冰
“上瘾”是指对某样事物欲罢不能,如具体的某种物质(比如烟、酒、毒品),或者是指某种感觉(被阿谀奉承之后获得的满足感、事业取得成功之后的成就感),或者某种行为(比如购物、手淫)。
“空心病”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一种体验,身心仿佛处于失重的状态,生命找不到任何支撑点,仿佛不断向下坠落。患“空心病”的人,大都有“无意义感”“虚空感”“万念俱灰”的感觉。
永不满足的人
我以前的老板,总喜欢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全知全能、高瞻远瞩、所向披靡、具有战略眼光的“伟人”形象。在公司的墙壁上,总是张贴着他的各种“指示”“精神”和“语录”……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他的这种偏好逐渐导致公司里盛行谄媚、奉承和“拍马屁”的风气。下属渐渐养成了揣摩“圣意”的习惯,平时工作中除了做业绩,还要“拍马屁”。他非常享受前呼后拥、阿谀奉承的成就感。
他在公司的各种场合中,拼命宣扬一种“高绩效”的文化,认为人就应该不择手段追求绩效和成功,公司要绩效、团队要绩效、个人要绩效。一个员工如果没有能力为企业带来绩效,那么他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
但是世界上的东西,除了让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之外,无法带给人真正的满足。从他身上,我看到不认识上帝之人的可怜和悲哀。
他已年过60,到了退休年纪,却依旧不肯放手。他对外所展现出来的所谓“雄心壮志”,折射出内心的空虚,因为他并没有找到人生真正的价值。
第一,他担心失去职位和权力。他也深深知道,一旦离开了这个位置,他就什么也不是了,他将失去一切,包括他所贪恋的权力和旁人对他的一切赞美和推崇。
第二,他总觉得自己还有更高的目标可以追寻。他提出的口号是公司的年销售额达到50亿人民币,但是当他面临退休时,公司的年销售额仅仅30亿人民币。他担心自己一旦退休,这辈子就算过去了,他永远也达不到自己设定的目标,所以他不甘心。他内心的不满足感驱动他竭尽全力抓住所能抓住的,不肯放手。
都会被遗忘
“空虚”和“上瘾”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空虚”来自于不满足,而“上瘾”来自于过分依恋某样事物,以至于无法自拔。那个老板拼命依靠权力和业绩来填补内心对虚荣和成就的渴望。他的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耶稣忠告我们不要为明天忧虑,他说,“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马太福音》6:27)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无论我们多么不甘心,生命依旧会一步步走向衰老和死亡。如果我们不尽快来到主面前,那么所追求的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如同“饮鸩止渴”。
一般的观点认为,工作能带给人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是极大的错误。人的满足感如果不是来自上帝,工作只会让人更饥渴,而不是更满足。《传道书》将人生的旅程分为三段,第一段是通过知识和智慧,第二段是通过追求欢愉而感到满足,第三段是通过努力工作而驱赶无意义感。但是最后的结论却是工作本身无法赋予人生意义。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工作时都希望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也就是从工作中获得认可,或者是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传道书》却告诉我们,即使你成为少数能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人,这一切仍不过是虚空。“我恨恶一切的劳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劳碌,因为我得来的必留给我以后的人。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谁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劳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这也是虚空。故此,我转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劳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绝望。”(《传道书》2:18-20)
无论快慢,我们一切的努力最终都会被遗忘在历史中。圣经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是“罪人”,所以我们对犯罪也是会“上瘾”的。最近闹的沸沸扬扬的“程序员被毒妻逼迫致死”的案子中,有人问“为什么这个女人要以骗婚为生呢?在找到一个颇有资财的丈夫之后,为什么不寻求‘上岸’和‘洗白’呢?”后来,又有人曝光说,这个女人之前居然有过4段离婚经历,每段离婚经历都为她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
细细想来,这个女人已经犯罪上瘾了。每一次犯罪得手,都刺激着她的下一次犯罪。她在罪恶中得到暂时的满足感,她已经被罪深深地捆绑和辖制了。对她来说,除了犯罪,别无选择。
最完美状态
人都是追求永恒的。我以前对这一点认识不深刻。但是随着我结婚生子,我对这一点的认识越来越深。
我们中国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只要听说什么事情是对孩子有利的,就不惜花重金、下血本,投注在孩子身上。这一现象表面上看,是重视下一代的教育;而其深层原因是人渴望追求永恒。人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孩子视为生命的延续。如果自己这辈子不太成功,就希望孩子比自己成功;如果自己这辈子挺成功的,就希望这种成功在孩子身上延续下去。因为我们都知道人生几十年匆匆而过,无法承载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永恒”的追求和盼望。
主告诉我们“不要效法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法则是什么呢?人要成功,就必须掌握更多的技能,拥有更高的学历、更多的知识。家长们深信这些法则,所以拼命让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考更高的分数、上更好的学校。但这不是主教导我们的法则。“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参《传道书》9:11)机会操在我们的主手里,不在我们人手里。
“空心病”是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找不到永恒的意义和满足,“上瘾”是因为我们试图靠自己去“抓”,去解决内心的不满足。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我们没有找到人生满足的源头。生命最完美的状态应该是这样的:
“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不枯干。凡他所作的尽都顺利。”(《诗篇》1:3)
转自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