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你的感恩是自我安慰吗?

[ 1927 查看 / 0 回复 ]

你的感恩是自我安慰吗?

文/博学

每次临近11月感恩节,我都会刻意提醒自己,我需要多一些感恩。诚实地说,也许当下的我,在生活中无法感受到丝毫与感恩相关的事物,但是源于信仰的某种“约定俗成”,我决定选择记住这个节日。

形式化的信仰
当然,所参加的教会也会通过一些美好的外在形式来表达感恩。比如,通常会在感恩节前后,举行名为“数算恩典”的特别聚会。大家聚在一起,阅读圣经,交流感悟,唱好听的诗歌,然后每个人轮流聊聊自己在这一年或这段时间内,特别感恩的事。

刚信主时,我对为了感恩而流于形式化的表达颇有疑问,尤其令我容易想起父亲向我讲过他经历的那个时代,人们要不断用某种行为来显明自己的“政治正确”。我感觉教会内的“数算恩典”,仿佛也是一种为了合乎“信仰正确”的行动。

在我看来,这种场面多少有些虚假和造作,似乎非要强迫大家绞尽脑汁,在生活极其逼仄的缝隙里多拧出一点和感恩相关的水分。

比如,某男生明明遭受失恋之苦,却强迫自己感恩,自我安慰一番;某女生手机被偷,也要找出感恩的理由,原因是幸好只是被偷了手机而不是更贵重的物品;某阿姨遭遇车祸,感恩上帝的保守,没有落下终身残疾……如此种种。

这让我渐渐觉得,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基督徒的感恩不外乎以下两种。

首先,是类似阿Q精神的翻版,因为我们无力改变现实,或无法应对生活中那些突如其来或已成定局的事件,那就只能以感恩的心,给现实赋予相对稳妥的应对方式,求得心理的平衡和舒缓。

其次,是或多或少地显出某些信仰上的功利心态。换言之,大多数感恩的缘由,无非是上帝为我们成就了什么事,或者在怎样特殊的情况下施以援手。而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失落或是其他相对消极沉闷的一面,我们就闭口不谈了,因为觉得这样的“见证”不那么正面、积极,甚至不够荣耀上帝。

福音的见证者
但往往,那些真正感动人心,连于上帝,并发自内心的感恩,那些能够流传下去的“见证”,大多数都是苦难催生出的花朵。他们在崎岖坎坷的人生路上,经历了真实的痛苦和追问,而愈发痛苦,就愈发不停止仰望和探寻。信仰对于他们而言,不仅仅是停留在“我被满足,被带领,被成全”的层面,而是将“我”的一切境遇,放置在上帝的永恒坐标中,也就是以基于福音的视角,来看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无论悲喜。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暗室之后》的作者蔡苏娟。出生于光绪年间的她,是中国最早一批接受现代教育的女性,精通英文,尤擅弹钢琴。16岁时,她决志归主。早年的她,对未来有很多向往。岂料1931年,她在上海患严重的疟疾。时值日军侵华,她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导致眼睛无法见光,此后终生与黑暗为伍。

她在书中说:“我早年的愿望差不多都没有实现,是不是上帝对我残忍呢?不!‘他未尝留下一样好处不给那些行动正直的人’(参《诗篇》84:11);我怪上帝不公道吗?不!‘泥土岂可对抟弄他的说:“你作什么呢?”’(参《以赛亚书》45:9)在这么多年的病痛中,我绝对不敢问上帝为什么叫我受这么大的苦,我只问他:要我做什么?……我相信一切发生在我身上的事,都是上帝替我做的最好的选择。”

在那间暗室中,蔡苏娟接待了许多访客,鼓舞了很多人。当时医院判定她只能活3天,但上帝却用超越人意念的方式,使用这样一位卑微软弱的生命,使她在世94年,成为基督福音美好的见证。

如果按照人对成功顺遂所推崇的感恩范式,蔡苏娟的人生是不成功的;置身其中的人如果没有来自上帝的安慰和带领,也很难生出真正感恩的心。然而,读完她颇具传奇的见证,才恍然发觉,以上帝为本的福音并不因人的意志而有所变更,这福音将我们带向十字架上的基督。

十字架,破碎了我们追求在今世获得祝福(如:健康、财富等)的幻想。因为按照世界的标准,十字架上的基督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当他被钉十字架时,连他的门徒也四散而去。而福音的奥秘,却因着基督被钉十字架向我们展示出来:“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上帝的大能。”(《哥林多前书》1:18)

被福音驱动的人生
基督在一切好的或不好的、悲伤的或喜乐的、富足的或缺乏的处境中与我们认同。我们所能做的,则是能否在一切境遇中经历基督,看见上帝的主权。

基于真理的感恩,也是一种关系的确认和恢复。

如果我们所感恩的对象只是停留在这个世界的层面,或者停留在上帝帮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那我们关心的焦点仍然是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这眼见的事物很快就会过去(参《约翰一书》2:17)。即便人生在某些阶段的一些难处得到解决,但又会有其他的问题接踵而至,我们会陷入到一个永无止境的饥渴和不满足之中。这种状态下生发出来的感恩,也只是一种短暂的心理舒缓,无法抵御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更大的风浪。

当我们藉着基督恢复与上帝的关系之后,因着基督我们得到了救恩之乐,这个世界就失去了掌控我们的能力,我们重新恢复了上帝儿女自由的身份。就像归正后的保罗所言,他看万事如粪土,为要得着基督(参《腓立比书》3: 8)。

保罗在讲这句话的时候,绝对不是一个消极的避世者,而是尝到了主恩的滋味,并在福音里重新调整了人生的秩序。被福音更新后的保罗,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参《腓立比书》4:12)。这个世界短暂的得失成败,此时已无法搅动保罗的内心,因为他已得了不能震动的国。

我们可以想象,已将万事看作粪土的保罗如果过感恩节,会如何“数算恩典”呢?

就好像,那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宣教士,他们为了福音的缘故来到这块土地,对这个国度的医疗、教育、科技、文化等做出了无远弗届的贡献,然而,有很多人却最终命丧于兹。表面看,他们未得任何报偿,但他们的血却成为教会和福音的种子。 这种被福音驱动的人生,实在是被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双重裹挟的我们所迫切需要的;而以福音的视角来数算恩典,最值得我们感恩的,也许并不仅仅是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经历护理,而是我们能否在一切事上看见上帝,经历基督。

来源:OC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