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年的12月至2月,圣诞节、元旦、春节,相继而至。记得我小时候,一到年尾就兴奋激动,圣诞节可以收到用闪光的彩纸包装得漂漂亮亮的礼物,教堂还会专门为小孩子准备活动:圣诞老人穿着大红袍,给每个小朋友发糖果礼物。
我是南方人,比较少见到下雪。后来去法国读书,有一年的圣诞节受邀在法国和德国的边境城市斯特拉斯堡度过。那时大雪纷飞,翠绿松树上的灯饰在雪中闪亮,每幢房子在一望无际的雪野中像童话一般美丽。那里还有传统的圣诞节市场,就是手工艺人将自己制作的马槽、与圣诞节相关的手工艺品和食品,在自由集市上销售。这个传统从中世纪就很流行,通常每次圣诞节集市开市的那一天,当地居民就会根据圣经记载的史实,将耶稣降生的故事自编自导成传统剧目,在集市表演。以揭开圣诞节集市长达一个月的庆祝。
后面再等一个月左右,就是中国人的农历新年春节。中国人对春节的重视不亚于西方人对圣诞节的重视,春节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春节期间,人们都沉浸在欢乐和亲情的温暖中。许多好久不见的亲友都借这个机会又重新联系。小孩子手里攥着红包,终于有了“财务自由”,可以自己买喜欢的零食和玩具。全家包饺子、做元宵,不但可以做出美味,还能联络亲戚邻里的感情。
我小时候,邻居阿姨大婶常常将自己家做的饺子、元宵送过来给我们品尝,妈妈也回赠她比较擅长的广东炸油角子。我常常等着妈妈做完油角子将剩下来的馅料慷慨地给我当零食,馅料是碎花生、红糖和芝麻混合而成的,又香又脆,是孩子们最爱吃的味道。
2
这些回忆,让我对这两个节日都怀有很深的感情。它们带来欢乐、亲情和团圆,让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更靠近。
我是基督徒,也是中国人,这两个节日对我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圣诞节,让我重温耶稣的诞生、救恩的历史。我对耶稣的印象常常是他成年以后,但是圣诞节提醒我,他也曾经是一个婴孩,是妈妈宠爱的小宝贝。
特别是当我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我对圣诞节的理解有了巨大变化。虽然以前我理性上知道耶稣曾是婴儿,但只有做了母亲以后,我才切身理解婴儿的柔弱、天真、娇憨,对母亲毫无保留的依恋。而宇宙的创造者和主人居然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世界上!这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神”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而圣诞节唱的圣诗中有一句“他谦卑地取了人的形体,奴仆的身份……”在圣诞节这一天生动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一切的节庆、礼物、圣诞树、圣诞老人所呈现的欢乐喜庆,都表达了人类的感恩之心,因为人类有了耶稣基督的恩典之后,就和宇宙的创造主建立了血肉相连的亲情。我们不再惧怕大自然的神秘,自己内心的黑暗,因为借着信仰,我们有了全能的保护者,我们的生命也有了归宿和新的意义。
随之而来的春节,则让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亲情的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爱己及人的教导,比如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文:孝顺自家的老人,启发我们孝顺别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启发我们也爱别家的孩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孔子也有这样的教导,“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出自《论语·雍也》)。
3
这两段文字都是教导我们以自身与生俱来的自然情感去理解和实践博爱精神。这其实非常像《加拉太书》第5章14节所说:“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
在耶稣出生之前,犹太人对上帝的理解是通过祭祀和遵守律法,但是耶稣降生之后,所有这一切都归结为一句“爱人如己”:通过对生命的珍惜和敬畏,了解创造的奇妙,造物主的仁慈。而且耶稣还通过自己的一生,教导一种“神圣之爱”(AGAPES),这种爱超越我们天然的本性具有的爱:“因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许有敢作的;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马书》5:6-8)
每年在过这两个节日的时候,我总是充满感恩之心:为上帝所赐予的生命、亲情友情,更为他通过耶稣所显明的爱与恩典。
转自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