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帮助孩子不迷惘/网

[ 1405 查看 / 0 回复 ]

帮助孩子不迷惘/网
作者:舒凡

充满网路及各种媒体的时代,带给我们许多便利、丰富、有趣,也带给人越来越大的诱惑,尤其是身心正在快速发育的孩子们。我多年一直从事对网瘾孩子们的关怀辅导,单单在一个月里,我的工作对象中就又增多几例:一位12岁女孩,所有课余时间都在浏览喜欢的网站,看二次元小说、漫画、b站,还喜欢在社交软体上跟同学聊天;一位13岁的男孩,沉迷于网路和游戏而不愿上学,和父母冲突不断;一位14岁男孩课余时间总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玩游戏、看影片,并说这样才觉得舒服,不懂如何与父母讲话;一位15岁女孩目前休学中,无任何现实中的人际社交,整天看平板电脑,加入数个粉丝群与网友聊天;一位17岁男孩,最近断断续续不上学,完全不写作业,整天在家打游戏,有自伤行为。

青少年沉迷网路的负面情况总体上是:睡眠及作息混乱、学业明显退步、忽略或拒绝与家人沟通、不愿社交、说谎或不说实话、情绪及性格的异变、被网上不良内容的洗脑等。


孩子们为什么会对网路容易着迷?

1.大脑有奖励中枢

对网路着迷与人的大脑运作机制有关。大脑的化学变化是一系列神经在负责传导“很爽”(快乐)的感觉。从腹侧被盖区到依核的多巴胺神经回路,构成天生的“大脑奖励中枢”;掌管报偿、奖赏、快乐、安慰剂效果等活动反应,它鼓励有助生存的行为,如:饮食、社交互动、追求成功等。有神经学研究发现,沉迷网路而成瘾的大脑反应,就像对其他瘾物一样,都会让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使人觉得愉悅舒服;但一段时间之后,就需要更多的多巴胺才能得到同样的欢愉感,否则就会陷入情绪低谷。于是人就会更多去上网、使用瘾物刺激多巴胺。

大脑奖励中枢对于人们生命存活、生活动力非常重要,带给人极大的快乐,但如果人们无时无刻地对某事、某物欲求不满,就代表大脑的奖励机制被打乱、破坏、失调了。由于孩子的大脑皮质层前额叶,也就是掌管负责认知、决策、专注力及调节情绪的重要区域还没发育成熟,所以我们尤其在孩子身上会发现他们上网看的、玩的、购物、聊天,只要是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的(快乐的),他们就会越来越想要、越来越沉迷其中。

2.其他有关原因

A:孩子想满足内在需求,网路成为快乐、满足的替代管道。

当孩子逐渐成长,十岁左右就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的成长和需要包括:适应生理上的改变、对性好奇、心理和行为追求独立、建立自我认同(能发挥自己)、建立社交关系、学业或职业的探索、需要被接纳、有归属感、情绪的调节、纾压,沟通和表达感受及想法、自制力的操练等。

B:网上内容精心设计,对孩子充满吸引力。

网路充分利用大脑奖励中枢原理,对孩子们不断刺激,网页、影片、图片为了增加点击收看率,以暴力、色情、恐怖、新奇怪异物品、搞笑、无厘头的标语和内容、聊天、给游戏宝物、礼物、现金奖励,时刻吸引孩子。

C:孩子与成人沟通不顺、关系紧张。

孩子们与父母及周围成人的关系不亲密、不信任,没有感受到被接纳及理解,不愿(甚至抗拒)被正向引导,认为网友更聆听、支援、陪伴、鼓励他、对他很好,站在他那一边,殊不知隐藏的利益、诱惑、危险渐渐逼近。

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网路内容、网友正在成为很多孩子的“重要他人”,不是单凭孩子的自觉、自律就能抗衡的。


如何面对沉迷上网的孩子?

1.先了解孩子的两大方面

和大家分享我和许多学生、父母一起工作的经验,父母要先理解孩子的内心及与他的实际生活同步,才有机会开始引导和帮助孩子。怎么做呢?

A:关心及了解现实生活中孩子有什么需要,例如:课业/活动缺乏成就感、缺乏展现自己特点的机会、对自己没自信、交不到好朋友甚至被欺凌、难以调节压力、感受不到快乐、心理疑问没有信任的人可问、身体发育的烦恼、不适感难以抒发、与父母关系紧张等。

B:关心及了解孩子在网路世界中能得到什么满足,例如:玩游戏获得自信被崇拜、交到共同爱好的好朋友、难过时网友陪伴和送礼物、玩游戏的过程很兴奋和纾压、有问题立刻有人回答等等。

透过以上着眼点,能更清楚孩子在现实中的困难及想被满足的需要,就更知道从何处着手、预防及帮助孩子思考现实生活及未来的发展(心理不迷惘),孩子就不会越来越沉迷在网路世界中(生活不迷网)。

2.要运用健康的沟通方法

不论孩子是开心的、生活充实的、满足的,或是遇到什么烦闷、困难、挑战,顺利的亲子沟通和健康的亲子关系都是很重要的。我在带领父母小组时,父母们用心练习和运用了以下一些方法,亲子沟通都更加顺畅、关系也比较缓和了。

A:提问与聆听

以开放式问句,让孩子多说感受、想法,而非封闭式问句,孩子只以是或不是、好或不好简短回答;询问及邀请孩子向你介绍他喜欢的游戏、网页、APP、音乐、剧、直播主及原因;好玩及吸引的点在哪里?游戏怎么升级(段位),如何成为“赢家”?与游戏里的伙伴如何互动?下载的软体、APP功能是什么?最近哪几首歌好听常听?直播主的风格及为何喜欢?请父母专心聆听,不评论、说教、指责,也可向孩子介绍自己喜欢和常用的软体或APP,话题越丰富越好,可以讨论“攻略”、学用孩子的APP则更好。

B:运用同理心的话语

同理心就是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为何有这种反应?他的感受是什么?然后向孩子说出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让孩子接收到被了解和允许。例如当孩子说:“我喜欢上网,因为这样让我很快乐。”同理心的回应是:“我听见你说上网使你很快乐,看见你的表情,我也感受到你的快乐。”或“我感受到你的快乐,好像还有轻松。”当孩子说:“我很讨厌同学留言嘲笑我。”同理心的回应是:“被同学留言嘲笑,我感觉到你很生气。”或“被同学留言嘲笑,让你觉得很厌烦。”父母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并做出回应,会使孩子与父母在感受层面产生互动和连接,有益于亲子沟通。

C:用“我信息”的表达

父母可以运用“我信息”的说话方式,适当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背后原因或需要,让孩子更理解父母。父母的语句是:“当……我感到……因我会……或我的想法是……。”例如:“当我为你所做的你不接受时,我觉得灰心,我的想法是你没有珍惜我付出的。”“当我提醒你上网时间而你不听时,我心里有挫败感,因为我认为我是失败的父母。”“当我没收到你晚回家的讯息时,我感到害怕,因我会想你是否发生意外。”“当我听见你向我说心里话时,我感到与你很亲密,我认为我被你信任。”父母这样说,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什么”引发父母的感受和背后的原因,让孩子明白他的行为对父母的影响,不至于在误解中持续地紧张、冲突。

D:具体的称赞

我有时候会用一张上面有几个黑点的白纸询问父母,第一眼看见的是什么?大部分父母都会说看见黑点;如果白纸是孩子,上面的黑点就好像孩子的缺点或不好的表现,父母常因为求好心切,很容易就看到并盯着孩子身上不好之处,这样一来孩子会有“我父母认为我就是差劲的”心态,失去自信或自暴自弃。具体地称赞孩子,是父母细心观察,然后用适当的话语及非言语(表情、语调、肢体动作)的表达,表示看见及加强孩子正向表现,可以借用上面“我信息”的方法。例如:“当我看见你今天自己起床,不需要我叫醒,我觉得开心和轻松,因为我知道你会为自己负责任。”“当我看见你温柔地问哥哥你可否玩他的电子游戏机,我很感动,因我知道你是会尊重別人的孩子。”“当我留意你今天有注意时间去做功课,我觉得轻松,因我知道你有自控力。”当孩子的正向好表现被看见,被具体地称赞,他就更有自信,也更愿意重复他的好表现。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合作,愿意遵守和父母的约定(上网时间、回家时间、注重健康、对课业负责、适当使用零用钱等),首先要能顺畅地沟通、对话,互相理解和倾听,才能让这些守约定或不守约定的后果,有实际果效。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有困难、心理需要不被满足、沉迷网路(或別的)、亲子沟通与亲子关系都不大顺畅,家人彼此像是“卡住”时,就是赶紧增进彼此沟通的好时机。


如果父母认识上帝

有些家长对孩子迷网并不在意,有些甚至为了不让孩子麻烦自己,居然不加考虑地用游戏来打发孩子。认识上帝的人就当把孩子们的“小事”当大事,因为“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祂所给的赏赐。”(诗篇127:3)

父母也能在圣经中支取很多教养儿女的智慧。因为我是基督徒,自己常常在圣经的经文中被提醒和鼓励,如雅各书一章19节说:“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这提醒我们在沟通时,不是自己一直说,要积极地听別人说。歌罗西书四章6节说:“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当我与人说话时,态度要温柔,我希望別人尊重我,我也必须先尊重別人。箴言十五章1和4节重复强调:“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温良的舌是生命树;乖谬的嘴使人心碎。”在沟通时要想消除怒气,寻求和睦,滋润人心,就要使用柔和的言语。宝贵的圣经经文提醒我与人说话时的用词、态度、情绪都是需要留意的。

无论是在教养儿女遇到挫败、失去信心的时候,还是在开始与孩子沟通之前及进行中,都需要以祷告来到上帝的面前,求上帝赐给我智慧、爱心与耐心,求上帝赐给孩子柔软、愿意受教的心,一起得着上帝对全家人关系和睦的赐福。盼望您也拥有这份美好的福分!


文章来源:《中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