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学业、灵命、品格 ──再思教养孩

[ 8800 查看 / 0 回复 ]

周传初 

许多第一代移民,从小在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心态下长大。这种文化背景,往往会经由我们的教养模式延续到下一代。孩子们从小被灌输“成绩挂帅"的观念,父母的心中觉得孩子的生活内容,除了读书以外,其他什么事都是“玩"。如果成绩单上不是全A,三电(电视、电脑、电话)时间就会被大砍;钢琴、提琴可以少练,吉他、iPOD没收,教会也甭去了,等书念好了再说。只要书念得好,多少钱都舍得花,什么贵重奖品都舍得买。有的父母更是求好心切,从孩子念初中时就开始“进补"及考SAT,以保证几年后申请大学时无往不利。

孩子得到的信息,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要把书念好,作饭、洗衣、洗碗、擦桌子、倒垃圾、清扫房间、剪草等都是苦活,今天是父母或褓姆的事,将来是配偶或工友的事。自己的人生标竿很清楚:第一步是功课全A、SAT高分;第二步是申请进大学名校;第三步是一毕业就有理想工作,最好是六位数起薪。至于如何作人、如何对待家人(及未来家人)、分担家事等一概不会,也不觉得有必要。
如果需要活动筋骨和调剂身心,打球、跑步是正轨和乐趣;劳动和服务,对自己是既不卫生、又无益健康的。如此养尊处优的环境,往往养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习性,在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上处于极幼稚的状态。从父母的价值观上,孩子们学到,“颜如玉"和“黄金屋"是硬道理,“黄金街"和“碧玉城"(《启》21: 10-21)那一套,是不能吃、不能用的空中楼阁。

圣经的教导却不是如此。学习的目的,不只在得到生存的知识和技能,更是使人存敬畏、谦卑的心,养成服事的人生观,增益服事的能力。换句话说,学习的目的本是服事。约瑟、摩西、大卫,以及使徒保罗都是很好的例子。主耶稣贵为上帝的儿子,也给我们在成长及人生等方面树立了正确的模式:知识、灵命、品格并重(《路》2:52),服事而非受人服事(《太》20:25-28),放下自己的好处去成全别人(《林后》8:9)。

父母从孩子还小的时候起,就要和他们一同学习圣经及祷告,培养共同的兴趣,以及一起作家事的习惯和乐趣,如此是传给他们一生受用不尽的产业。如果把家事和灵命放在学业之后,或任由孩子以作功课为藉口来逃避家事,是本末倒置。即使孩子今天学业拔尖、未来事业有成,也不见得快乐、满足,在人际关系方面和上帝的托付上也交了白卷。有一天,我们和孩子们都要向上帝交账,到时候是面面相觑、哀哭切齿,还是问心无愧、一同欢喜呢?

孩子人格的发展,需要平时的诱导及表里一致的榜样。父母的价值观和为人,孩子雪亮的眼睛天天在看,在心中潜移默化。学业、事业本是工具和过程,使灵命(与上帝的关系)及品格(自处及待人接物)纯化。如果工具变成了目的,目的变成了工具,努力就失去了方向和价值,品德也从妥协到游走于崩溃边缘。

求主帮助我们教养孩子,以灵命和品格为重;鼓励他们发挥潜能,少把他们的成绩和别人比;让他们多接触敬畏上帝的环境,也培养他们学以致用、主动服事的观念。

来源: 海外校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