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贾伯斯的十诫

[ 10794 查看 / 1 回复 ]

▌作者/毛乐祈(加拿大维真学院基督教研究硕士)

贾伯斯的十诫
. 除了「苹果」以外、你不可吃别的水果(尤其微「软」的水果吃了会拉肚子,HTC没有真正的维他命C)。
. 不可雕刻「山寨版」偶像,也不可仿冒抄袭、凡剽窃侵犯著作权等下三滥之能事者、我必追讨他的罪、打不完的官司直到三、四代。
. 不可妄用苹果的产品。iPad是娱乐产品,不是卫生棉。
. 当守「产品发表会」为圣日。平日你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赚得足够的银两;准时参与「产品发表礼拜」,并买回新品好好膜拜。
. 当孝敬父母。和父母在同一场合,千万不可「打扰」父母,不可与他们交谈,只要专心玩手上的i Phone ,或是戴上耳机尽情听自己的iPod音乐。
. 不可杀人。在AP P 下载,玩画面逼真、杀人血溅,却丝毫不会有罪疚感的射击游戏即可。
. 不可奸淫。所有产品都内建高分辨率相机 小心被偷拍流传成为艳照。
. 不可偷盗。iphone 的防盗软体会泄露你的行踪,更别随意「打卡」。
. 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手指头绝不能指着别人控诉,只可黏在键盘或屏幕上,就算抽筋也不得离手。
. 不可贪恋人的i P o d i P h o n e i P a d i M a c 。每种产品,俺(I)都至少要有一台。


大约三千五百年前,中东约旦河东岸,犹太民族的传奇人物摩西,在旷野漂流四十年后,依然耳聪目明时,死在摩押地。享年一百二十岁。

2011年十月五日,世界另一端,美国传奇人物贾伯斯(Steve Jobs)、赫人的后裔(贾伯斯生父是叙利亚移民),在加州硅谷创业近三十五年后,因胰腺癌于家中过世。享年五十六岁。

摩西死前登上尼波山遥望富庶的迦南美地,这是耶和华向他先祖起誓的应许之地,他却不得进入。摩西留下一群「与耶和华立约」的百姓,他们是一群从埃及被救赎出来的奴隶(第二代),百万乌合之众,奴性坚强。他们的前途未卜,「小蚱蜢」真能杀进「巨人」占领的应许之地吗?会顺服耶和华的律令而不信奉异教?新的领导人乔舒亚能担当领袖的重责大任吗?

贾伯斯处在全世界最富庶的加北(加州北部)美地,这是现代人梦想的发源及应许之地—Google、脸书、英特尔、惠普、雅虎、超威半导体……,众多科技总部所在地。他过世前一天还特别关心新款手机iPhone 4S的发表盛会;然而,许多美梦似乎与他的生命一起油尽灯灭。贾伯斯留下一群「与科技立约」的百姓。他曾将他们从了无新意的生活中救拔出来,如今,数亿个生活优渥、资本主义的信众及既得利益者,他们感到前途茫茫、沮丧哀悼,不知道谁还能给忙碌无奈的俗世生活带来更大的乐趣,新的信息玩具还值得追寻吗?没有了贾伯斯,他们会不会信奉「异教」(Google Android阵营、亚马逊Kindle Fire、或是华硕Transformer……)?接班人营运长库克能承接他的创意、坚持和热情吗?苹果帝国能永续生存吗?

摩西,改变了人类历史、改变了世界,他的影响至今不可磨灭!

贾伯斯,也改变了人类历史、改变了世界,影响力持续发光发热!

摩西石版上的十诫,我们耳熟能详。贾伯斯的十诫却默默影响着这一代—请见文章开头,笔者从贾伯斯的平板计算机上下载的最新版本「十诫」!

科技非「中性」,科技本身已嵌入意识型态

好啦!以上贾伯斯十诫纯属虚构,但是读者应该不会反对,这是个和「科技立约」的世代。我们几乎无法想象没有计算机、手机、网络、电视、电灯、电梯、冰箱的生活。科技基本上已经「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也应许我们「出也蒙福,入也蒙福」(申二十八6)!

知名文化评论家波兹曼(NeilPostman)说:「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1科技对人类的祝福,是我们每个既得利益者不能轻易抹煞的(我们常视为理所当然,忘记感恩);只是在这个科技垄断的世界中,我们却很少思考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科技对教会来说,算是个「友善」的朋友,华丽的PPT,酷炫的声光效果,电吉他、键盘手搭配着动感的音乐,让教会彷佛「活」了起来。福音电视节目、广播、脸书、Youtube 当然也都是教会传福音不能错过的重要媒体。

我们解释说:「真理是不变的,沟通的方式却可以改变」。背后的假设是:「电子媒体是中性的媒介,好坏要看传递的内容。藉网络传福音是好的,而透过网络看色情片就不好。」我们理直气壮地说:「既然现在是贾伯斯『平板』(tablet)的年代,我们当然应该使用它啊!」

这样的理解够完备吗?笔者并非「科技无用论者」,也非「科技悲观论者」,只是认为在「上帝之约」和「科技之约」的张力下,基督徒有责任、严肃思考科技的本质,并针对科技可能带来人性的扭曲、甚至信仰的危机,提出看法。

先谈谈现代科技的本质。谈到「科技」,我们常会想到电子、机械、液晶面板、IC设计等高科技。然而从字义上了解,科技并非今日所创,乃是「工艺的学科」,2 人类自古以来就是科技的创造者、发明者和使用者(创世记第四章提到大洪水前人类科技文明的例子:畜牧、乐器以及铜铁器)。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类能够创造、使用新的工具;一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科技,举凡轮子、指南针、字母、印刷术,乃至近代的抽水马桶,其实都曾经是改变世界的伟大科技。

人类的科技历史悠久,现代人的科技却有「本质上」的不同。简单的说,过去的科技被自然条件所「限制」,而今天这些限制则几乎被打破。过去人类的生活时间受太阳的东升西落所局限,而当今不论是医院、工厂或商场,灯火通明是常态,更有许多通宵达旦泡在网咖、夜店的夜猫族。过去一个人生存的范围被人或马的脚程所限制,村落或城市的大小大约是一个人或马一天行走的距离;今天则有汽车、火车、捷运等等,以致都市持续扩大,今天的上海市是唐朝长安城的八十五倍大;3 甚至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早上在台北,中午在上海,隔天抵达LA。过去信息的传递利用驿站,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六天后(也就是8640分钟后,大约50万秒后)京城的皇帝终于获知叛乱的消息;但在高科技时代,我们有手机简讯(SMS)、网上实时通讯(MSNSkype……),甚至卫星直播已能实时同步传回影像(回想欧巴马和希拉里观看猎杀宾拉登的军事行动时,怵目惊心的表情)。

今天的科技不仅「突破」自然条件,更进一步「改变」自然以适应人类的需要。我现在用来写文章的苹果Macbook Pro一体成型(Unibody)的笔电,整个工艺流程可说是现代科技「暴力」的极致展现:机身的原物料,是一块如同电线杆粗、巨大且坚硬的铝柱,经过大型器械如同削面条般切割出长条状、再裁切至笔电大小的铝板(约一公分厚),在厚实的铝板上钻出大小恰到好处的七十八个键盘孔(让每个按键能够密合并且微微透出LED背光)和USB、网络接口、吸入式光盘等等,之后用铣床高精密度处理出柔顺的丝纹表面和优美的弧度(先不谈如何采掘铝矿精炼成铝块,背后复杂惊人的重工业流程)。4 环绕我们四周、随手可得的塑料产品也是现代人「宰制」自然的明显例子:我们进到物质的分子层面去合成、改变物质的特性,以完全符合我们需要,不管是形状、大小或颜色。类似的工程和科技随处可见:基因改良作物、换肾手术、剖腹生产、核能发电、填海造陆、河川截弯取直等等。

波兹曼说的很对:「每一种工具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倾向,也就是他用一种方式而不是用另一种方式建构世界的倾向」。

当人类利用科技的力量,彷佛让「时间停止,空间消失」,彷佛能够「无所不在,无所不能」,难道科技还是「中性」的吗?当人类不再把自己当作是受造物的一部分,而是接近半神明的地位,甚至潜意识相信这个世界是为了「我」而生,难道科技还不是严肃的「信仰」议题吗?在科技垄断的世界中,科技内嵌的意识型态,使得人类早已对于世界、对于自己、乃至对于上帝,有一种和过去截然不同的认知了(常常是扭曲的)。5 笔者列举几个与科技立约可能带来的道德及属灵危险。

科技追求效率,却无关人生「智慧」

效率并非不好或不重要,然而当它被高举成「至关重要」时,就需要被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再伟大的科技发明—胜过棋王人脑的超级计算机、二十奈米的精密制程、核磁共振设备、人性化轻薄如纸的手机,这些科技都仅是「工具」而已。

法国社会学大师以禄(JacquesEllul)提醒我们:「科技不过是手段或是手段的总和,这世界不再存在“目的”,我们不清楚应该走向何方,我们忘记人类共同的方向了。」

科技永远只是工具,永远无法对意义、美感、苦难、复杂的人际关系、人生智慧相关的问题提出圆满的解答。当摩尔定律不断改写记录的同时,当整个社会耽溺于各种新科技的吸引力时,许多古老的智慧往往被丢弃了。「新颖」才是王道,「传统」等于落伍。

事实上,科技给我们的应许常常是吊诡、甚至根本是虚假不实的:我们使用各种节省时间的工具,但似乎变得更忙;我们有了新颖的「智能型」手机,却未因此更有智慧─常常疲乏、焦虑、关系破裂;我们拥有各种美容美白的技术,却不见得变得更美、生活因而更加美好;我们使用各种新科技来养育孩童(3D4D胎儿立体超音波、新的吸水不回渗超舒适尿布、芝麻街的英语节目、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课程),新一代的孩子不见得更学问渊博,知书达礼。透过现代科技我们发现宇宙之浩瀚、大而可畏, 然而我们却不再愿意承认自己的渺小。我们发现宇宙之浩瀚 、生命之奥妙(如:基因工程), 然而我们却不见得愿意承认自己的渺小与受造。讽刺的是,贾伯斯虽然堪称科技之「神」,在科技界呼风唤雨,却仍然必须臣服于疾病和最终的死亡。6

在与科技立约的时代中,无法量化、无法提升效率的礼义廉耻、四维八德等传统美德被束诸高阁;更何况是仁爱、喜乐、忍耐、温柔、节制等圣灵的果子?在科技的康庄大道上,它们即使算不上是敌人,至少也是路障。

科技不仅排斥宗教,且成为新宗教

无论个人或群体,当我们过度关注如何改善效率、如何使生活更方便,不知不觉就把「人生为何而活」的大哉问抛诸脑后,于是「信仰」成为边缘角色也就见怪不怪了。

「如何掌控」成为主要的提问,在世界是可以「掌控」的心态下,上帝不过成为花瓶。我们其实是在过一种「无神论」,或「自然神论」(神创造世界后,就撒手不管事了)思维下的生活,上帝的存在与否,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毫不相干!

宗教被边缘化,不代表没有宗教。「科技」已经逐渐取代「传统宗教」,成为新宗教。

如同波兹曼所说:「在技术垄断文化上,一切专家都被赋予了神父般的魅力。我们的神父专家被称为精神治疗专家,心里分析师,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其实工程师与各学术权威皆然)。他们服务的神灵不讲述公义,行善,悲悯或仁慈。他们的神灵讲述的是效率,精密和客观。」

贾伯斯的平板取代了摩西的法版,永远年轻、永远健康美丽、永远新鲜、永远快乐,甚至永远不死,是科技给我们的应许!

现代科技带来影像的沈迷

贾伯斯的麦金塔计算机带来计算机史上的巨大革命。从前的计算机没有鼠标,没有触摸板、触摸屏;微软起家的MS- DOS操作系统必须完全使用键盘输入,才能控制计算机(例如:要去C槽的硬碟,看有何档案,必须打「C:」,「Dir」)。现在流行的窗口Windows XP, Win 7,当初不过是剽窃苹果麦金塔图形接口的山寨操作系统。贾伯斯的科技革命(包括动画电影、iPad 等)可说是开创了计算机图像、多媒体的世代。7

这意味着什么呢?简单的说,新世代因为习于图像、多媒体,将更看重直觉、感受及印象,理性思辨、抽象思考的能力相对降低。大家不难发现,教会讲道的时间大幅缩短。年轻人没有耐心听长篇大论「因信称义」教义的论证,他们说:「给我一些音乐、一段影片、一个比喻、一则故事让我感受」!

透过音乐、影像传达的感受并非不重要,我们乐见教会不再只谈一些高来高去、抽象冰冷的教条,而是走进真实的人群中去体会、去感受、去爱和付出。只是我们需要小心「影像越界」的危险:一种只有感性而没有理性思辨、只有肤浅经验而没有深度内涵的现象。8

科技创造出疏离的「I」世界

科技泛滥使得人与人的关系逐渐疏离。古老年代,关系交织连结,为了一餐饭可能需要父亲砍柴、老大挑水、老二去隔壁三伯家借一点油;母亲则可能在厨房内主持大局,一个女儿洗米、一个女儿切菜……。虽然刻苦,一餐饭的意义却不止于吃饱喝足,而是一个群体:是同工和联系、是纪律和教导,同时也是经验与生命的传承。而今天的微波炉餐和超商国民便当的便利世界,严重剥夺了这些交织传承的关系,只剩下一个个盯着电视、呆滞无神、彼此没有交集的躯壳。家庭围绕的中心不再是关系紧密的饭桌、火炉,甚至麻将桌;而是有人看连续剧、有人玩网路游戏、有人传手机简讯、另一人听自己的音乐。交织紧密的「家庭关系」退化成孤独封闭宅男女的集合(如果还有集合的话)。

笔者住在台北近郊的小小区,只有一间幼儿园、一间教会和一个公车站,生活步调慢,认识的人常会停下来寒暄、敦亲睦邻一番;不熟悉的人至少微笑点头、挥手致意。在这人性的环境中,很容易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冲击。有时因为赶时间而开车出门,在封闭的轿车内,有自己的空调、听自己的音乐;遇到熟识的邻居,就算想要抽离自己的世界和人打招呼,也必须摇下车窗、放慢速度,举起手打招呼;但是尽管做此努力,对方因为受挡风玻璃的反光屏蔽,常常还来不及认清,车已呼啸而过。久而久之,开车时干脆把邻人当成陌生人,既轻松也避免尴尬。你是人,我是车,咱们互不相干!更有甚者,一些外来车辆,甚至不把人当人,在僻静的小区中不愿意耐心等候行人而乱鸣喇叭!被钢铁包起来的「人」,不再是「人」,而是「物」。「人」与「人」的关系、退化成「人」与「物」,甚至「物」与「物」的关系(这可以解释为何马路上常见驾驶们为了小事而大打出手)!

著名的广告词「科技来自于人性」,正暗示了科技常常不太人性,甚至「扭曲」人性。科技垄断的世界将会是个自我封闭的I -世界」: iPhoneiTunesiPodiPadiMac……。与科技立约的世代将会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丧失亲密关系」的「 I 世代」。

科技消灭「敬畏」和「超越」,让我们与神无关

笔者在上海几年的经历稍微能解释这个状况。初到上海,浦东高耸入云的大厦群、外滩华丽的夜景、南京西路尊贵的精品店……这个人类高科技打造出的城市,或许令人惊叹。几个月后,却感心灵焦躁、压抑,甚至几乎窒息。因为上海是一个人造的水泥丛林,天色阴霾,而地形又是没有起伏的平原(仅有九十八米高的畲山)。回到台湾,常常徜徉在白云缭绕的山间,享受山峦迭嶂的神秘感,驱车半个小时就可以远眺蓝天碧海、令人生畏的太平洋。简而言之,在科技的世界中,我们可能短暂亢奋,却很难感受到「超越」、「神圣」与「敬畏」。

再举一例,贾伯斯的悼念聚集中,参与的人并非带着真正燃烧的蜡烛,而是手持最新的iPad在屏幕上播出栩栩如生变幻的烛影。当然,iPad科技和工艺是无可挑剔的,模拟的烛火几可乱真。但想想看,如果有人在我们亲属的丧礼上,用如此方式悼念所爱的家人朋友,我们不会皱眉,甚至感到愤怒吗?(试想,他鞠躬后没两分钟,就换掉烛火的画面,玩起愤怒鸟的游戏)「火」这样不起眼的「东西」从来就是神秘的、超越的、洁净的、宗教的,但是透过科技这个媒介传递,那些神秘、超越感全然消失(这也可说明3D网络扫墓为何让人感觉轻浮、不够庄重)。

我想说明的就是麦克鲁汉所提「媒体即信息」的名言:不只「内容」本身,传递的「媒介」影响内容至巨。透过科技这种「人造」、「人类主宰」的媒体来中介的宗教信息,内容往往不再庄严肃穆、令人敬畏。说白一点,滥用科技作为媒介的福音信息中,往往容不下重公义、发烈怒的上帝,而只剩下漫天发礼物的慈祥圣诞老公公;往往容不下那需要俯伏敬拜的被杀羔羊,只剩下圈养在后院的温驯小绵羊;往往容不下撂下狠话教训门徒的耶稣,只剩下浪漫感性的地中海情人耶稣。9

基督徒对于科技进步带来好处,应该欣然接受和感恩(想想看没有抽水马桶的日子)。没有罗马的大道、希腊文字的普及,福音终究是小地方发生的奇人轶事。没有印刷术,宗教改革不会发生。但千万别小觑了现代科技扭曲人性甚至歪曲上帝形像的「世俗性」:在家不断用新科技麻痹自己,甚至将其当作孩子的保姆;在教会则毫不保留地用新颖科技吸引年轻人,而不计算其代价。君不见贾伯斯的产品之所以热卖,是他期许走在「人文」和「科技」的交会口,设计出极度细腻、不媚俗的产品。10 教会站在「信仰」与「科技」的交会口,是否期许自己更加细腻而不媚俗、忠于上帝对教会原来美好的设计?

教父特土良大声问「雅典」和「耶路撒冷」有何相干?我们则轻轻地问「摩西的石版」和「贾伯斯的平板」又有何干?

摩西,经历失败和放逐后为神所用、最后人夸「极其谦和」;贾伯斯,经历背叛和挫折后转败为胜,却依旧「桀傲不驯」。

摩西的热情来自于看见那燃烧荆棘的荣耀(自有永有的耶和华),贾伯斯的追求极致来自于超越自我、亟欲控制的燃烧企图心。

摩西挑战埃及帝国的意识型态,贾伯斯则成为资本帝国的图腾代表。11

摩西带领百姓从被奴役当中解救出来,贾伯斯让我们成为科技的奴隶(包含台湾高科技、大陆的血汗工厂的员工)。

摩西的法版,仅此一块,乃耶和华的手指所写,入「石」三分,永不改变;贾伯斯的平板,全球发行,人指操控,闪亮的屏幕,却稍纵即逝。

不相干,却又很相干……摩西的石版和贾伯斯的平板,如同保罗所说:「都是靠祂造的。。。。。都是藉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西一16),阿们!

附注:
1. 波斯曼,《科技奴隶》,博雅书屋,2010
2. Technology 就是“the studyof techne ”;希腊文Techne 是艺术、技巧或工艺
3. 今天的上海市与唐朝长安城分别是 6219平方公里与83.1平方公里。
4. http://youtu.be/lJx6cF-H_I的影片介绍
5. 不全然是「科技」所造成的的结果;西方思想的世俗化也是重要的因素(二者交互作用)。
6. 贾伯斯的传记中谈到强大的医疗团队,利用尖端科技(如基因定序)试图战胜病魔,见艾萨克森,《贾伯斯传》,天下文化,2011,页749-751
7. 艾萨克森谈到贾伯斯推动了六大产业的革命:个人计算机、动画、音乐、手机、平板计算机和数字出版。《贾伯斯传》,页22
8. 影像越界出自骆颖佳,《后现代拜物教》,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2003,页109-130。以及 Shane Hipps, The Hidden Power of Electric Culture , Zondervan, 2005
9. 波斯曼在《娱乐至死》中谈到,基督教透过电视媒体来传教,让上帝成了配角(有魅力的电视布道家成了主角)。电视本身的娱乐性质,实际上让我们远离上帝。天主教、犹太教在运用电视媒体上,似乎比我们小心谨慎的多。页147-159
10. 影响苹果产品哲学至深的是拍立得相机创始人兰德。人文和科技的汇聚是贾伯斯努力的目标。《贾伯斯传》,页20771
11. 布鲁格曼在《先知式的想象》中谈到,摩西不只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还亟欲破除埃及帝国的意识型态、建立一「另类社群」。我们虽然欣赏贾伯斯的创新、与众不同,但是终极来说,他的被崇拜、被尊敬仍无法跳脱现代资本主义意识的框架:强调个人创新与成功,却忽视品格、公义、仁慈及对整体社群的贡献。

特 稿
台湾《校园 杂志》14
2012 / 12月号
TOP

"科技不过是手段或是手段的总和,这世界不再存在“目的”
透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