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以火点火,以爱爱人——记近现代历史名人陶行知

[ 8130 查看 / 0 回复 ]

/包兆会


生于爱,亦惟有凭着爱的力量方能生生不已……

陶行知(
1891-1946),原名陶文浚,安徽歙县人,因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理,故改名为行知。他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平民教育运动早期的领导者、南京东南大学教授、晓庄实验学校校长。

陶行知先后创办过晓庄学院、生活教育社、
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他主张全民教育,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在教育实践和理论方面都取得辉煌成就。曾创作《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初识爱的信仰


陶行知在基督教方面受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


1904年前后,陶行知的父亲从受聘地离职返乡,在那段时间染上鸦片,稍后在朋友章觉甫牧师的影响下信奉基督教,成为内地会耶稣堂会员,并因基督信仰戒除了烟瘾。内地会在歙县设立耶稣堂,并附设崇一学堂。

陶行知
15岁时,其母在崇一学堂帮佣,他经常去那里帮母亲做事,被学校校长内地会传教士英国人唐进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
在崇一学堂毕业后,1909,陶行知考入美以美会南京所办的汇文书院博习馆(即预科)。次年,汇文书院合并宏育书院更名为金陵大学,他从汇文书院预科升入金陵大学文科。1914年,陶行知从金陵大学毕业。

190817岁左右,陶行知便开始认真思考基督教信仰问题,一直到1912年年底,在金陵大学读书期间,他才决定信奉基督教。1910年,陶行知成为金陵大学首届文科学生。在金陵大学时期,陶行知曾任《金陵光》中文版主笔,并专攻王阳明学说,同时对基督教真理进行深入探讨。

1912年间,金陵大学青年会设立了20个查经班,每班以5人为限,轮流主领,陶行知参加了当时的查经班,并用康奈尔大学詹克教授编的《耶稣生平与教导的社会与政治含义》作为小组查经的研习本。詹克在书中强调本着爱,为服务他人而牺牲的基督信仰实践,这种爱人如己的教训正是让陶行知决定信仰基督教的原因,也是他日后行事为人和从事教育事业的基本态度。


痛恶己之伪善


年底,在一次宗教聚会中,金陵大学共有
50位学生决志成为基督信徒,陶行知是其中的一位。是年1221日,陶行知用英文撰写了《金陵大学学生陶文浚的信仰见证》。

在信仰见证中,他说:
“4年多以来,耶稣基督与撒旦在我内心中争战,要夺取我这一颗心,耶稣得到了胜利,从今以后,我是耶稣基督的跟随者……虽然我不能在这里很仔细地讨论基督哪些教导是重要的,但我必须指出,就是他教导我们如何爱人如己,叫我决志成为基督徒……”该信仰见证现存于金陵大学基督教活动资料1912-1923教职员及学生的基督徒面貌栏目。

1913年初,基督教青年会布道家艾迪与穆德到中国14个城市巡回布道,陶行知在南京布道会上再次承认耶稣是救主。艾迪在金陵大学发表演讲时,由陶行知担任翻译。该年暑假,陶行知写成了《伪君子篇》,反省自己伪善的本相,认识到人人皆伪善读至耶稣责法利赛徒守旧俗假冒为善一节,恍然自失曰:吾从前所为得无为法利赛乎?’……又痛自深恨曰:吾从前所为,得无为贼乎?自后乃痛恶己之为伪,视为伪之我如贼,如法利赛人。


让全国人受教育


1914年,陶行知赴美留学,在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学硕士学位。翌年夏天,他参加青年会在日内瓦湖畔的夏令会,立志投身于中国教育和社会政治发展,把传教的精神转化到教育事业当中,因此,他又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学博士。

同年,他的父亲去世,长子陶宏出生,他一时陷入经济窘境,只好利用余暇时间打工、撰文、讲演等。因无钱继续读书,陶行知于
1917年提前回国。在归国的轮船上,他再次立志要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

回国之初,他加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他辞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此校已于1921年改名为国立东南大学),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并参与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开始投身于全国性的教育发展计划。

他一生把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和献身精神贯穿在教育实践中,做到热心行事,勇毅不屈,无私无我,渴望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奉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业余时间,他还参与教会的教育机构工作,担任过青年会全国秘书或委员,中华基督教文字事业促进会首任委员。

《教务杂志》在
192610月号曾发表以中国国家重建为题的社论,当中提及基督教所做的两件重要事情,一是推动平民教育,二是推动基督教的本色化。在这两项基督教在20年代所推动的中国国家重建运动,陶行知都是重要的参与者。


以传教心办教育


1930年,为庆贺晓庄学校成立3周年,陶行知写了《晓庄三岁告同志书》:一个乡村小学里的教师有这爱,便是一个晓庄;一百万个乡村小学里的教师有了这爱,便是一个百万晓庄。……晓庄生于爱,亦惟有凭着爱的力量方能生生不已啊。陶行知如此言,亦如此行,他去南京晓庄开荒耕地,和学生一起创建学校。

1931年,他去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拉着小先生普及文化。基督的爱让陶行知愿意放下大学教授安逸的生活,甘心乐意地走向农村,走向底层。在他的感召下,当时北京的一些文化名人如胡适、梁启超、蒋梦麟等在自己家或图书馆中办起了各种平民读书处,以方便各处的家属、仆役、邻居就近到读书处读书识字学文化。

陶行知实行
小先生制,即非专业教师可以担任《平民千字课》的导师,要人传人,一传一,刚学会《平民千字课》的人就可以把知道的传给别人,发挥即知即传的策略。这种平民教育的推动方式,很像把基督徒传福音的热心,转移到推动平民教育上。难怪他的同学、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称他有传教的精神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无疑受其宗教信念的影响,但在宗教与教育的关系上,他与当时传教士和教会也有不同的看法。他虽就读于多所教会学校,却认为教会在中
小学阶段向学生传教不妥,这不是因为基督教与中国人有冲突,而是充分考虑到学生思想还处在未成熟期。他还认为,平民教育要面向全民,而不是为了服务教会或某一主义。

1946725日,他因病逝于上海,享年55岁。


以生活实践信仰


陶行知弃象牙塔如破屋,布衣草履,甘与平民为伍,并为他们服务,一生投身于教育救国。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整个民族的普及教育运动,他先后谢绝了担任
国立武汉大学校长、金陵大学校长的聘任邀请,专事中华教育改进社工作及促进平民教育运动,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

需要说明的是,陶行知所信奉的基督教信仰与主流和正统的标准有差别。


他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基督徒。没有资料显示陶行知曾受过洗,或参与过教会崇拜等传统礼仪。这与他接触的基督徒基本属于社会福音派和自由派有关。


他先入汇文书院,后入金陵大学学习,接触到几位自由派教育传教士,包括包文、亨克、司徒雷登,以及青年会国际干事艾迪和穆德。这些人都有一个共通
点,就是他们所介绍的耶稣,是一位本着爱、服务,以至为人牺牲而成为基督的耶稣。他们所重视的,不是要人接受一套既定的基督教信仰和礼仪,而是强调基督信仰在个人职业和日常具体生活中的应用和实践,倡导活出耶稣的牺牲与奉献的精神。

终其一生,陶行知活出了这种以世俗关怀为核心的基督教,他所重视的是在真实生活中表达基督的博爱和牺牲。他并非完全不参与教会组织,从
1912年到他逝世为止,他一生都与青年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对他来说,参与青年会(和女青年会)的会议和社会事务,以及通过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服务行动,就是基督信仰的实践和礼仪。青年会成为他一生中与之联系最紧密的信仰群体。

陶行知家中客房的墙上挂着一张耶稣像,表达了他对耶稣舍己为人的自我牺牲精神的景仰。


以火点火,以爱爱人,服膺基督,诚心事神,这是陶行知生前写给青年会资深工作者黄次咸的赞辞,这似乎也可以成为陶行知先生自己一生用教育服侍平民、活出基督精神的写照。



作者为基督徒人文学者,大学教师。

摘自《OC》
最后编辑齐鲁 最后编辑于 2014-08-09 18:09:1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