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谁创造了上帝?——谈谈无神论的证据

[ 14715 查看 / 0 回复 ]

谁创造了上帝?——谈谈无神论的证据文:楼建


很多人在没有学会独立思考之前,就被灌输了大量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他们相信宇宙万物是由物质组成的,其共同本质是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存在;物质不依赖任何事物的存在而存在,也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精神由物质产生并由物质决定,等等。
以此角度看宗教,马克思认为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证明有神论的陷阱

几十年来,虽然有不少人对无神论心存疑虑,但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生活挑战以及社会的诱惑,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把这些理论当作真理全盘吸收。若有人质疑无神论的正确性,他们将面临挑战:你能用理性证明有上帝吗?但是,如果有人敢接受这个挑战,尝试用理性去论证,那他在不知不觉中就掉进了陷阱。
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依靠人类有限的理性,事实上根本没可能证明上帝的有无。人只能研究、了解宇宙中可以被量度的那一部分物质的特征和运动规律,而上帝是否存在,则超越了物质范畴,不在理性所讨论的范围之内。所以,坚持用人有限的理性来证明上帝之有无,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无解的。
从逻辑实证主义观点来看,上帝之有无又变成了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他不能被现代科学证实或证伪,反而容易被转化为个人情感的问题。我们在做一个看似理性的结论之前,内心早就有一个倾向性很强的答案了。
当人类从以理性证明上帝存在的幻想中退出来,重新审视双方的观点时,我们或许能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讨论上帝之有无时,界限通常很模糊,双方对上帝的定义存在着很大的偏差,甚至于经常弄不清楚彼此之间到底在讨论什么。
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笛卡尔如此解释上帝:用上帝这个名称,我是指一个无限的、永恒的、常住不变的、不依存于别的东西的、至上明智的、无所不能的、以及我自己和其他一切东西(假如真有东西存在的话)由之而被创造和产生的实体说的。
因此,当我们使用上帝的定义之后就会发现,基督教所讲的上帝跟费尔巴哈、马克思等无神论者所否定的上帝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

无神论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无神论思想体系的基础主要来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理论。费尔巴哈相信是人造上帝而非上帝造人。他认为,古人之所以相信上帝存在,源于他们不懂科学,无法解释正常的自然现象。他们的生活依赖大自然的供应,但很多时候,大自然让他们很茫然。人类对大自然充满了恐惧,就假想一定存在某些有能力的神灵,在世界的背后控制着自然规律,所以就把一些山川、河流、树木、动物当作上帝来崇拜。
他们认为,当人类摆脱愚昧,进入理性和科学的时代,宗教作为人类愚昧时代的产物,必将逐渐被人类所抛弃。
但此处,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不是在讨论有没有玉皇大帝或雷公电婆,而是在讨论有没有一位创造了宇宙天地万物的上帝。我们不能因为人类曾经在世上制造了无数神祗,就简单地推论说——所有的神都是人造的。
事实上,真正需要解答的问题是:到底有没有一位创造宇宙的上帝?

在有限中寻找无限

英国哲学家罗素是20世纪著名的无神论(或不可知论)者。他在《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一书中对基督教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批评。其中有一段话这样描述:“‘谁创造了我?是无法回答的,因为它马上会进一步使人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谁创造了上帝?现在,我仍然认为,这句很简单的话给我指出了第一原因论证的荒谬。如果万事万物必定都有一个原因,那么上帝也必定有一个原因。
罗素认为,基督教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有一个很严重的逻辑矛盾:基督教相信世上的一切都是被造的,而同时又说上帝不是被造的。
在罗素看来,既然基督教接受因果律,相信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一个原因,那么世上就不可能同时存在不需要原因的存在,因此基督教所相信的上帝也必然需要一个原因。所以他向基督教提出了挑战:谁创造了上帝?
罗素的这种批判思考曾被四处传播,成为今天很多无神论者否定上帝的工具。
但可惜的是,罗素并没有意识到,他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犯了很大的错误。他把基督教所说的创造了宇宙的上帝设定为宇宙中被造的上帝,把宇宙的创造者降格为宇宙中的被造者。所以,他的挑战,事实上就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有限的宇宙中有没有无限的存在?
罗素曾在1948年跟耶稣会的科普尔斯顿神甫在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过一场著名的有关上帝的存在的辩论。
辩论伊始,双方首先强调并确定了一个类似笛卡尔的上帝的定义;而当他们很严谨地基于这个定义展开争锋相对的讨论时,罗素不得不承认:我并不是武断地坚持认为,不存在上帝。我坚持认为的是,我们不知道存在着上帝。
由此可见,在有限的世界里寻找无限的存在,是无神论者的基本错误。

哲学描述代替理论

无神论者的第二个错误是用哲学描述来取代理论证明。
费尔巴哈将人与动物进行比较后认为,意识是两者之间本质的区别。动物只有本能而没有意识,所以只有单一的生活,它们的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是合而为一的;人有本能更有意识,所以具备双重的生活,既有看得见的外在生活,又有无法察觉的内在生活。所以,人可以既是又是,因为人可以将自己假设成别人,可以将自己的个体性当作对象,甚至可以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
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指出:人的异于动物的本质,不仅是宗教的基础,而且也是宗教的对象。可是,宗教是对无限的东西的意识;就是说,宗教是、而且只能是人对自己的本质——不是有限的,有止境的,而是无限的本质——的意识。
在费尔巴哈的思想中,人类在认识无限的过程中,是以其自身本能的无限性作为认识的对象,尽管人意识到自己在现实中的有限和软弱,但却渴望有一天能够变得强大与无限,能够超越自己的极限。因此才有关于上帝的概念,实际上,这只是人内在本性的外在投射,他下结论说:人的绝对本质、上帝,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本质。
由此,他指出,宗教是人跟自己的分裂,即把一个上帝放在自己的对面,当作与自己相对立的存在者。上帝是无限的存在者,而人是有限的存在者。上帝与人是两个极端,上帝是完全的积极者,是一切实在性之总和;而人是完全的消极者,是一切虚无性之总和。
然而,费尔巴哈并没有证明为什么宗教一定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意识,更没有说明为什么生活在有限世界中的有限的人里面会有无限的本质。

无神论的科学依据

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特别是启蒙运动之后,整个欧洲大陆出现了一股世俗化势力,他们试图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存在,彻底铲除基督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但他们无法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宇宙的起源。
无神论的观点能否成立,有一个很基本的前提,即宇宙必须是永恒的。
而圣经的第一句就是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哲学也认为,存在着一种宇宙第一因。因此,宇宙是非永恒的,宇宙不可能自存,它必须依赖某个不属于它的永恒的第一因而存在。
到了18世纪,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测量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时发现:在一个封闭的物质系统中,无论发生何种变化,其总体物质保持不变。这就是所谓的物质不灭定律(又叫质量守恒定律)。
现代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些理论,让无神论的哲学家们看到了希望:物质不灭定律告诉我们,宇宙的质量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而宇宙的历史完全有可能漫长到无限的状态,因此整个宇宙完全有可能是稳定不变的。
无神论者基于上述推论,把那些原本有条件的规律和假设放大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宇宙客观规律,宣告宇宙是自存永存的;宇宙没有一个开始,所以不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上帝来维护,科学从来没有为上帝预留过位置。
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揭示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指出物质只是能量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与能量之间能互相转换。于是,物质不灭定律被更完善的能量守恒定律所取代。
1929年,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宇宙处于膨胀状态,揭示了宇宙有一个开始。1948年,物理学家乔治·加莫夫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则于1964年发现了大爆炸的重要证据。

无神论走进死胡同

综上所述,无神论者的宗旨是企图用人类有限的理性,在有限的宇宙中证明无限的不存在。然而,早期赖以支撑无神论的所谓科学结论,进入20世纪之后逐渐被更新、更准确的理论所取代。因此,我们应该以诚实的态度得出一个结论:无神论绝对不是一个已经被证明无误的真理。
费尔巴哈之所以认为宗教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意识,上帝是大自然的神格化;罗素之所以把创造宇宙的上帝降格为宇宙中被造的神,原因都在于,在否定了宇宙的创造者之后,人就在事实上陷入了自我限制、自我约束和自我捆绑的封闭状态中不能自拔。
他们把看得见的物质世界作为唯一的存在,而把看不见的世界当作看得见的世界的附属品。把人的思维仅仅看作是对物质的回应,认为人的思想不过是一种意识,是物质存在的附属品。所以,人的意识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事实,当活着的时候,人有思想,而一旦人死了,思想也伴随着死去的身体而结束。
但这是一种既可怜又可悲的思想。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悲哀地说:人是什么?人就是一种荒诞,人从虚无中走来,又向虚无中走去,完全是没有意义的。



作者现居瑞士。

摘自《OC》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