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世界充满了暴力,而我想要展示同情

[ 5140 查看 / 0 回复 ]

世界充满了暴力,而我想要展示同情

文/Sarah Chow

世界充满了暴力,而我想要展示同情。台湾导演林宗儒用一部时长15分钟的福音无声电影《少年小鬼我在路上》(Fight)(以下简称《少》),接连在英国伦敦国际电影人影展、法国尼斯国际电影人影展上折桂,将最佳外语短片导演奖纳入囊中。
最近,《少》又入围西班牙马德里国际影展最佳外语短片导演、最佳外语短片剧本和最佳服装设计,夺得最佳服装设计奖。
这是一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作品,也是一部无心插柳柳成行的作品。
这部征服了英吉利、法兰西、西班牙专业影展,并将继续征服其他影展的独立电影,在表达手法上既传统又前卫。这个短片也像一颗胶囊,浓缩式的呈现了青年基督徒导演林宗儒个人的生活哲学和信仰思考。

当古惑仔成为牧

伦敦国际电影人影展原本觉得默片不是叙事电影,但评审团最终被《少》动人的音乐、引人注目的表演、美好的美术摄影被导演用极好的方式整合、让艺术成为可能(注:评审语)所折服。
法国尼斯国际电影人影展对《少》的评语是:电影像一首诗,冷静的画面与情绪强烈的配乐,结合成令人惊艳的作品。
比利时电影评论杂志SNAPSHOTS为《少》写了专文,标题为《除去美学的东方暴力——台湾电影创作回归诚实》。SNAPSHOTS认为,和过去的华人电影相比,《少》让欧洲看到了风格新锐的华人电影。
《少》的其中一款宣传海报,让人觉得无比熟悉和惊赞。一身水磨蓝牛仔装的男主角施名帅坐在驾驶位,像极了一身工装的科恩嫂在《三块广告牌》片头那段开车的场景。应该说,是《三块广告牌》像极了《少》,因为《少》拍摄在前。
故事主角的原型曾是一个古惑仔,也是林宗儒的朋友钱克勤。钱克勤绘制了《少》其中一款海报,这是后话。
 
钱克勤的成长正如《少》中的叙事:充满伤痕的原生家庭,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欺负霸凌。在第一次出手还击之后,钱克勤对暴力上了瘾。钱克勤长大后,在美国西岸的美术学校拿到了令人艳羡的双学位。但沦陷在暴力泥淖中的他,白天是倜傥的美术设计师,晚上是当地华青帮的古惑仔,过着打人和砍杀的生活。现在,曾经的古惑仔成了一名牧师。这样的场景就像陈浩南和山鸡他们站在教会里给大家讲耶稣。
在林宗儒手里,这个充满了戏剧张力和噱头的故事,被用在了台湾阳明浸信会的拍摄课作业上,阳明浸信会有一个拍摄俱乐部。而成长于基督教家庭中的林宗儒,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主修导演。作为专业演员和导演的林宗儒给这个拍摄俱乐部上课。林宗儒选择用钱克勤的故事来拍,并调动了专业电影团队拍摄。这部片子中90%的资金来自于林宗儒的自筹。
我们试着将这个拍摄作业做到最专业。林宗儒说。

前卫的福音叙

表达爱和良善的片子从不缺乏,彰显基督的福音电影也多不胜数。
《少》是在暴力的表象下,让人们反思暴力的惯性,以及人们在一个冲突的处境时,是否使用暴力做出选择。这是《少》前卫的叙事结构。
 
暴力画面像是一个礼物的外包装,拆掉包装之后,则是导演暗喻的在耶稣基督福音的底色下,对同情与非暴力的反思与呈现。
在伦敦影展的观影座谈上有人问:做这部片子的初衷是什么?林宗儒说:是同情心。我并不想要给答案。不想要给一个教科书式的答案,也是《少》的叙事特征。
《少》叙述了孩童、青少年和成年男人在一次暴力升级中的奇幻相遇。这可以是同一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的相遇。也可以是三个不同的人的经历。三个角色的共同点是:在遇到欺负的时候都想要反击,但因为在不同的年纪和阶段,对暴力的反应有各自的习惯和诠释。林宗儒说。
《少》叙事中另外前卫的部分在于突出的符号与象征表达。
在刺耳悲愤的大提琴的泣诉中,在纹身、色泽醒目的衣服等强烈的视觉符号冲击以及持续的冲突和变换的暴力场景中,基督的影像化为一个纹身,在片中偶尔闪现,犹如夜空中突然加亮的一颗星。
就像我们从小看图画书,让人久久无法忘怀的,都是象征和符号。林宗儒自己有画图的兴趣爱好。故事的原型钱克勤是美术设计师。二人在抽象视觉上产生共鸣、达成一致。林宗儒在祷告之中,认为这个故事可以用奇幻的寓言图画书来呈现。然后他就写剧本,画了分镜图。林宗儒认为,符号是默片最能表现的电影元素之一。
《少》叙事的传统部分,就在于它是一部无声电影。有声电影诞世以来,卓别林塑造的《淘金记》《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等经典无声电影成为一个历史的符号,成为回忆。
默片这种形式已经被遗忘很久。林宗儒说。我之前拍了9年的广告、短片和微电影。我开始不满足于执导商业影片。我想要对自己的艺术能力做个里程碑式的挑战,刚好这个作品很难。最后(《少》)就这样呈现了。
在一个个负伤者的故事中,我发现真正伤痛的回忆场景里,对白永远是不清楚的,最清楚的永远是画面、声音、颜色、面孔。这些都在很安静地影响我们变成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的决定。我们也带着过去的创伤行走。林宗儒说。
刺青,衣服的颜色,所有的物件都是符号。林宗儒说。《少》中,孩童、青少年、成年男人的服装分别是明黄、褚红、牛仔蓝色。
 
三个角色的服装颜色代表他们的人物性格,会让观看变得简单有趣。而符号会让画面本身充满暗示和明示。林宗儒说,我想福音也是如此。耶稣的训诲常常是很简单的故事,都是很简单的关系和物件,但是它充满了想象空间。这个想象空间会带我们思考真理,走向真理。
 
想像斯科塞斯那样拍传教士电

前往英国、法国和西班牙诸国参展交流,作为基督徒的林宗儒也去了当地教堂。
欧洲基督徒包括天主教徒人数不多,而且去教会的都是老人。林宗儒说,这是他对欧洲社会现实一个强烈的感触。
亚洲作为福音浪潮的先锋,身在浪潮中,林宗儒认为透过电影传播福音相对困难:福音有福音的传播模式,电影有电影的规律。让林宗儒觉得惊喜的是,《少》作为一个美学上偏西化的福音作品,反而在欧洲先被认可。
它成功的部分在于,在美学上说服了欧陆这个基督信仰凋敝的地方,他们(欧洲影人)在这个作品里看到关于基督信仰的某种精髓:爱与同情心。林宗儒说,《少》是我未来能够使用更大的媒介来传播福音的必经路。
福音最终是个人的生活生命的展现诠释。林宗儒说,我幕前幕后都在做福音工作。我尽力做到在金钱和时间上公平公正。
男主角施名帅今年也凭借《少》两度被提名为最佳男主角。这在影坛是件大事。演员能够凭没有台词的角色入围最佳男主角,非常难得。林宗儒说。

林宗儒在尼斯获奖之后,施名帅为老友拍照,谦虚和忘情地说:导演拿奖就是全剧组得奖!
我的剧组相处和平融洽。林宗儒称,这在台湾剧组来说是少见难得的。做到这些需要很强大的意志力,而意志力来自于福音。
在伦敦,我很幸运认识了前辈丁小明导演。林宗儒忆起2月份的伦敦行。我们认为参加国际影展其实是期望透过电影分享及认识世界。小明导演鼓励我不要因为想赚钱而摒弃自己真正关注的、甚至模仿任何人,要拍出更多像《少》这样的作品。
林宗儒也准备拍长片,如他擅长的带有温暖幽默底色的公路电影、悬疑推理、亲情喜剧等。
他正筹备一个10年计划,要拍摄清末在台湾行医的马偕(George Leslie Mackay)牧师、清末内地会的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牧师等。
我想要拍摄属于华人历史的传教士电影,像马丁·斯科塞斯的《沉默》那样。林宗儒说。



摘自《福音》
最后编辑齐鲁 最后编辑于 2018-08-27 19:38:0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