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祂改变了我,远超我所期望的(上)

[ 3212 查看 / 0 回复 ]

祂改变了我,远超我所期望的(上)


作者:王湘梅(84级物理系)

01 证明自身的价值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我也不例外。

我的青少年时期,正赶上国家拨乱反正、百废待兴。那是一个充满活力、讲求奋斗的年代,我也为自己编织过一些美丽的梦想,希望能做出一番事业。

我不是一个资质特别聪明的人,但相信勤能补拙,因此我一直都非常努力和执着。凭着自身的努力,我从小学到中学都保持优异的成绩,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高考时,我考入了理想中的北大物理系。

在北大的学习生活,让我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得不令我实时调整自己的梦想。当梦想和现实不断地碰撞,雄心壮志渐渐消退后,我的内心依然有一种渴望:不虚度此生,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证明自身的价值。

1991年底,随着出国的热潮,我放弃了在北京科研单位的工作机会,随着先生来到美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斗。但我到底想要什么?是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为了过好的生活?还是只为证明自己的价值?我自己也不清楚。

在当时的认知里,人生的价值体现在成就上,例如:高学历、好职业以及由此而来的高收入和富裕的生活。至于在家庭中担当的角色、花费的精力,不但不被认为有什么价值,反而被看作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阻碍。

02 “这个孩子有问题”

我在美国读计算机硕士时,我的儿子出生,这是我和丈夫的第一个孩子。那时我们分居两地,在不同的学校读书。我生下儿子三个月后,离开丈夫、儿子和来帮我们的婆婆,独自回到学校继续上学。等学期结束了,再飞回丈夫那里。

记得当时丈夫带着6个多月大的儿子来机场接我,将儿子放在我怀里。小家伙并没有拒绝我,只是瞪着眼睛好奇地盯着我看。旁边一位美国妇女看着我们,问我:“你多久没有见到孩子了?”当我告诉她有3个多月时,我注意到她一脸的惊讶和不解。

由于两地分居,我没法照顾儿子。婆婆签证到期后,带着7个多月大的儿子回了国。等我拿到学位他再回来时,他已经19个月大了。我花了一些功夫才和儿子熟悉起来。

后来,我们又有了一个女儿。像绝大多数华人父母一样,我们尽自己所能,给孩子们提供好的条件,希望培养他们成才。尤其是,儿子从小聪明伶俐,认识他的亲友都说应该好好培养他。我们就更不敢懈怠,给他报各种课外补习班:琴、棋、画、中文、英文写作、演讲、体育,等等,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

然而,儿子却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成为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反而出现了许多问题。他天资聪明,却个性倔犟,常坚持己见,与同学搞不好关系。他渴望有朋友,却不懂如何交友、与人相处。由于没有太多人愿意和他交往,他就常去招惹别人,结果造成更多冲突。

在偌大的校园中,他常显得形单影只,课间常坐在图书馆里,一本接一本地读里面的书。即使是这样,他仍然常与人发生冲突。十岁时,竟因此开始被学校停课,并且频率越来越高。校长说这个孩子有问题,需要看心理医生,更断言他这样下去,根本没有办法读到中学。

03 渐渐被信仰吸引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听了一位朋友的建议:在2005年5月的一天,和丈夫一起带着两个孩子到离家不远的基督徒会堂参加教会的儿童活动。开始时,我们很不习惯教会聚会的形式和内容,尤其是《圣经》里所记载的神迹,感觉和我以前读过的神话故事没有什么两样。

可儿子非常喜欢去教会。虽然一开始,他也常会和别的孩子发生冲突,但这里的人不像其它地方的人那样,给他几次警告后,就拒绝他;而是对他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和宽容,真心诚意地接纳他。我和丈夫为了儿子,一周要去好几次教会。

最初的3个月,我们常把孩子放在教会,自己抽空做别的事。后来碍于情面,又留下来参加了一次福音组的聚会。在那次聚会中,我们观看了冯秉诚牧师“信仰·科学·人生”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启示之光”。冯牧师一开始就提醒我们从事科研的人,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去了解和认识自己不知道的事物,不能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断言其不可信,并加以拒绝。

在这一讲中,冯牧师提到大自然的井然有序。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说水的反膨胀现象是为了保护水里的生物过冬。这种将大自然的规律和现象归结为出于有目的的设计使我产生很大的震撼。我以前从来没有这样想过,这时细想一下,却显得非常合理。

这以后,我和先生自愿参加教会福音组的聚会,也有兴趣去接触以前不知道的信息,思考平时没时间顾及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关于个人的价值、奋斗的目标、生活的态度以及人生的意义等等。

通过6个多月的学习、思考,我越来越相信天地间真有一位造物主,相信耶稣不仅真实地在历史上出现过,且对人类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祂的死和复活有许多无可辩驳的证据。我还发现,许多我敬仰的科学巨匠和历史上的伟人都是敬虔的基督徒,他们不仅学识丰富,且品德高尚。

即便是我身边普通的基督徒,对我们的关爱和接纳也让我非常感动。例如,教会的长老每次见到我儿子都会笑盈盈地拥抱他。儿子开始时不善于在群体中与孩子们相处,有的弟兄就会专门带着自己的儿子和他一对一地玩耍。

当我对信仰了解越多,就越被它所吸引,也越想接受它。我希望可以通过这个信仰,找到解决我儿子问题的办法。但有一个难题阻碍我迈出最后的一步——我无法接受自己是个罪人。
......待续

来源:今日佳音
最后编辑葡萄枝 最后编辑于 2021-01-03 09:02:26
TOP